APP下载

秦咸阳城遗址空间布局特征分析初探

2018-10-0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阿房宫都城渭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1 秦咸阳城遗址概述及研究范围划定

1.1 秦咸阳城遗址概述

秦咸阳城的营建分为两个阶段:秦王国时期和秦帝国时期。秦王国时期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筑冀阙奠定了秦咸阳城营建的基础。秦昭襄王时期(前306—前251)开始于渭北兴建离宫别苑,“营建兴乐,修造横桥,与咸阳宫相连”[1],这一阶段主要重心在于渭北的建设,开始了渭南宫室的营建。

秦帝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渭北建仿六国宫室,渭南兴建丽邑、阿房宫、极庙、甘泉宫,并修筑辅道、甬道、阁道相连[2]。城市的中心(重心)转移到了极庙和阿房宫(关中地区的几何中心),成为城市新的中心,并围绕极庙构筑的贯穿南北和东西的轴线体系。

1.2 秦咸阳城研究范围的划定

整个都城广义上的范围就是整个关中地区,而都城的核心区大致是“旁二百里”的范围,本文研究范围为上述两个层次。为了便于表述,下面把关中范围地区称作“泛都城地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平坦,渭河八水流经其间,适合开展都城建设。“旁二百里”范围称作“都城核心区”[3],以极庙为中心的宫殿群,其边长为10~12.5 km。结合现代文献关于秦代度量单位的研究,能够相对准确地勾画出“旁二百里”的秦咸阳都城的范围[4]。

2 基于GIS平台下秦咸阳城遗址空间特征分析

下面依托于相对离散、不完全考古信息的遗址点,从点、线、面3个维度选取了地形特征因子、遗址点线性分布特征因子、遗址空间聚集度特征因子来探究秦咸阳城遗址空间布局的特征。

2.1 秦咸阳城遗址构成及分布状况

研究范围分为两个层次:关中地区及旁二百里的都城核心区范围。具体的遗址点参考的是《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中的西安卷、咸阳卷、渭南卷、宝鸡卷所公布的秦时期的遗址,对于另外多达60个考古信息不明的遗址点未在考虑范围中。本文排除了选取都城主要功能中的墓葬类遗址、宫殿及建筑类遗址、手工业类遗址、工程类遗址4大类,共计66项,其类型个数及比例见表1。

表1 本研究范围内的秦咸阳城遗址类型及数量[4]

其中宫殿和墓葬类型的遗址占到了大多数比重(75.8%),而宫殿和君主墓葬作为都城的重要功能区的布局则体现了都城营建格局和规律。下面以此为基础,基于GIS平台对其呈现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

2.2 秦咸阳城遗址空间布局特征分析

2.2.1 遗址分布地形特征分析

(1)高程分析。在高程方面(图1),基本的宫殿、墓葬都分布在平原内(均小于500 m);而包括石门关、雕灵关、秦直道、烽燧遗址都处在海拔较高的区段内。宫殿类遗址中除了甘泉宫遗址、梁山宫遗址、靳尚崇宁宫遗址、惠家宫殿遗址、步高宫遗址之外,均在600 m以下,小于500 m高程的遗址点比例在70%以上。总体上看,遗址的选址大多处在平原地区,而处在海拔较高地区的遗址相距也较近。

图1 秦咸阳城遗址高程分析图(来源:作者自绘)

(2)坡向特征分析。在坡向方面,如图2所示:东北向、东向遗址分别有9、5个,约占13.6%、7.6%;西北、北向遗址有10、3个,约占15.2%、4.5%;东南、南向遗址有9、5个,约占13.6%、7.6%;西南、西向遗址有15、10个,约占22.7%、15.2%;采光较好的东南向、南向和西南向比重总共为43.5%。这说明了在选址方面秦代已经把采光、朝向较好的条件作为选址重要考虑标准。

图2 秦咸阳城遗址坡向分布统计图(来源:作者自绘)

(3)坡度特征分析由图3可知,第五等级也就是急陡坡上没有遗址点,这些地带上坡度陡峭难以开展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其他遗址点,分布在平坡地带上的数量最多,有47个,占总遗址数的71.2%,缓坡地带上的遗址有16个,占总数的24.2%,这也说明了秦代的古代排水设施不完善,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坡度来排水,因此有些特殊建筑(如大型宫室类遗址)是会建在坡度相对较大的地带上,即修筑在高台之上。

图3 秦咸阳城遗址坡度统计图(来源:作者自绘)

2.2.2 遗址沿线性分布特征分析

(1)遗址沿河流分布特征分析(表2)。对于遗址沿河流分布特征分析选择了0~3 km和3~6 km两个缓冲区与本研究范围内的秦咸阳城遗址点进行叠加分析,从表2可以明显发现,沿渭河干流的遗址点的数量(20个)要多于渭河支流的遗址点的数量(9个),沿渭河及其支流在6 km内的遗址点达到了29个,占到了总数的44.0%;而渭河干流和支流交汇处占到了总比例的12.1%,说明了河流交汇处是选址的黄金位置。

表2 秦咸阳城遗址沿渭河及其支流距离分布统计表

从表2中可知,距离渭河干流和支流较远的遗址点(离宫、士民墓葬)主要是因为其对用水需求较小,且考虑到2 000年的渭河变迁(北移约4.4 km),在渭河南岸的更多遗址应该处于渭河6 km范围内、甚至3 km的范围内。由此也可以看出,河流对于秦咸阳城的营建、扩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遗址沿道路交通分布特征分析。在都城地区,通过复道、甬道、阁道等形式,连接主要宫殿建筑,形成了专供天子行走的道路体系[5],基于此甬道、复道和阁道联通了主宫、离宫别苑、宗庙及陵墓。而与甬道、复道和阁道能够产生关系的主要是君王墓葬类和宫殿类遗址。

如图4所示,从整体上看,布局在道路3 km范围内的遗址点共计24个,占总比例的36.4%;距离3~6 km范围内遗址点共有13个,占总比例的19.7%。道路沿线的宫殿、皇家墓葬等遗址包含了:芷阳陵区、秦始皇陵、阿房宫、极庙、咸阳宫、望夷宫、郑国渠、甘泉宫等。

图4 秦咸阳城遗址沿道路分布分析图(来源:作者自绘)

渭北核心秦咸阳宫与渭南核心极庙、阿房宫联系起来,形成了南北轴线,北部延伸至望夷宫—甘泉宫(推测)一线,而东西线以极庙为中心向东跨过灞桥(今浐、灞交汇处以北的灞河东岸)联系芷阳陵区和秦始皇陵,构成了南北、东西的轴线体系。

2.2.3 遗址分布聚集度特征分析

在依托于自然基底的基础上,从面域特征的角度对秦咸阳城遗址聚集度进行分析,能够探明目前考古遗存在地域分布所反映出的重心。从图5可以发现,存在两个明显的聚集组团∶秦咸阳宫—阿房宫组团、秦始皇陵—芷阳陵区组团。

图5 秦咸阳城遗址聚集度分析图(来源:作者自绘)

秦始皇陵—芷阳陵区组团是图5中最为密集的区域,因为陵城的存在,围绕秦始皇陵的建筑遗址、墓葬遗址较多;秦咸阳宫—阿房宫组团在聚集形态上看,存在明显的南北轴线,同时与秦始皇陵—芷阳陵区组团存在东西方向的联系(推测灞桥位于今浐、灞交汇处以北的灞河东岸)。

3 秦咸阳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对策

3.1 宏观层面:空间格局保护体系

从宏观的层面布局到咸阳城宏大的格局以及其所处宏大的背景环境,都是秦咸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东西轴线以山作为参照点,体现了秦咸阳城格局之大。针对具体的景观视廊,打造具体的眺望台,结合阿房宫、咸阳宫及秦始皇轴线,把山形水势尽可能纳入到景观视廊中,实现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3.2 中观层面:城市轴线感知体系构建

轴线及线路串联了秦咸阳城主要功能的遗址。从轴线感知出发,通过重点打造关键的遗址点以及用绿化廊道或是慢行系统的形式勾勒出轴线的走向和形态,把秦咸阳城轴线的保护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同时,结合轴线还原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可利用一些公共活动(如马拉松),有利于提高轴线以及秦咸阳城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标识信息,最终让公众对于2 000多年前的秦咸阳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3.3 微观层面:遗址展示标识体系构建

秦咸阳城遗址展示标识的对象包括整体格局、轴线和遗址,标识出各个层面下秦咸阳城的信息,让如今残缺的秦咸阳城遗址的信息变得相互联系、完整,结合中观层面的游览路线、事件活动把零散遗址的信息串联起来,实现立体、多样化的标识体系。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保护的视野应该立足于关中平原,否则视野的狭隘会忽视秦咸阳城更广泛的周边环境的价值。重点在宫殿、墓葬、工程、手工业遗址布局的选址上,一方面符合功能性需要;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轴线关系,特别是阿房宫以南山为阙,体现了秦咸阳城布局的礼制方面的特征,从遗址聚集度分析中也证实了东西向轴线的存在。

在当今的西安城市布局中,这一历史轴线信息是缺失的,对于秦咸阳遗址点的保护是离散的、破碎化的。而对秦遗址整体进行保护和利用,则需要结合对其范围、格局层次的认识,通过强化秦咸阳城历史轴线及关键节点的保护利用、辅助完善的展示标识系统,把更多的遗址及更广泛的背景纳入到保护体系中来,尽可能地减少快速城市化发展对这一段宝贵历史时期下历史信息埋没的问题。

猜你喜欢

阿房宫都城渭河
故乡
故乡
背黑锅的“纵火犯”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项羽并未火烧阿房宫?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一种天水市渭河径流预测模型的研究
天下第一宫
——陕西秦阿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