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困境与出路*
2018-01-23韩丽娜
◎韩丽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农产品的流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一条成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的生产将面临供需脱节的矛盾,将会直接影响农民的利益,阻碍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切实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构建,切实维护好生产者、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对维护农民利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产品流通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等不经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及有关信息以货币作为媒介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动而发生交换的过程,以及在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经过加工、包装、配送等环节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的过程。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逐步改革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
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全面推行双轨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以区域批发市场为中心,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与市场碰撞过程中,批发和零售行业在两者之间建立桥梁,使得传统产品逐步进入市场,逐步形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南省就是一个通过批发市场进行农产品流通的典型,省内批发市场流通份额超七成,占据主导性地位。同时,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模式正逐渐向农村延伸,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流通成本大大降低。而在农贸市场建设中,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冷链物流、安全监控系统检测、质量安全可追溯、农产品补贴等进行扶持,促进农产品流通顺利进行,初步建立农产品流通体系。
(二)农户参与农产品流通,市场流通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农民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并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多重作用。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加深,在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农户并不仅仅只是作为基本的生产者,他们逐步进入流通领域,作为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经销商直接参与农产品流通过程,加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增长,农产品流通主体日益多元化。从另一个方面,农户自发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随意性强,规模小,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时常出现的“豆你玩”“蒜你狠”事件充分体现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缺乏发展条件,很难有长久良性发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农户掌握的市场信息严重匮乏,加上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市场敏感度不足,难以预见市场走向,指导其进行正确行为。加之中间商囤货居奇,层层加码,消费者叫苦不迭,农户作为生产者却并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
(三)农产品流通环节繁琐,效率不高
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人员不专业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昂,耗时费力,效率低下。首先,国家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将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城市联系变得密切,但就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现状而言,公路的建设不能惠及全部乡村,农村的路况较城市相差甚远,客观损耗难以避免,损失巨大。这就意味着一部分农产品的运输成为无效供给,产生不了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物流费用。其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也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农产品易腐、变质、不易保存的特性与人民需求不断提高形成尖锐的矛盾,由此冷藏或进行冷冻处理的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这对物流的要求极高,而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冷链物流相比较之下发展缓慢。根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冷库冷藏库规模未达美国之一半,可见我国冷库冷藏库市场的缺口很大,冷链发展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而在农产品流通中,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将直接影响运输的效率,农产品损耗严重,“贱卖贵买”现象普遍,损害农户与消费者利益。再次,由于市场信息获取不及时,导致大量单一品种农产品涌入同一地区,导致农产品低于成本价贱卖;而真正需要的地区商品储备奇缺,导致哄抬物价、恶意销售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民并未成为价格上涨的直接受益者
受我国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分田到户,自主经营,农产品生产并未形成较大的规模,与农业产业化的美国和法国相比,我国大部分的农户更倾向于自产自销,出售初级农产品。由于大部分的农户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物流时间、方式知之甚少,基本不能有效掌握相关运输技术,在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大量浪费,损失惨重。此外,由于流通过程中不断加工、转手,不仅造成流通程序繁琐,审批事项成倍增多,而且造成相当多的审批成本、关口税务,同时,运输商利益加码、层层加价,使得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价格与最初相比,价格增幅较大,供不应求时售价会更高。“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这一流通体系中,农户被隔离在农产品商品化增值之外,收益不大;而作为流通体系终端的消费者来说,不得不接受经过层层加价后的高价商品,贱卖贵买现象严重。
二、阻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因素
自1978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经历了多个阶段,现已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尽管我国农产品流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
(一)农产品流通体系缺乏实施细则,市场秩序仍未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商品顺利流通的重要保障,农产品市场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则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秩序,因此,良好的市场秩序是规范和健全现代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但是,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规模较小,设施简陋,难以一次性满足大宗农产品货物需求,产品局限性强,农产品价格机制亦未形成。而已经形成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却出现季节性强、市场无序、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出现掺杂掺假、价格浮动大、恶性竞争、竞争不足等市场秩序混乱的表现,这一系列问题明显不利于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流通所涉人员、环节众多,情况相对复杂,相关法律法规仍处于空白状态,这一状态也给相关投机商以可趁之机,利用法律漏洞大肆倒卖,哄抬物价,侵犯农户及消费者利益。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出现缺乏具体实施措施或实施标准不统一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诸多,对农产品流通的指导、引领作用难以发挥,降低了效力。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流通成本高、效率低
总体来说,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一是农村道路虽基本实现村村通,但农村土地分散,道路建设不能深入到田间地头。一般来说农村公路的修建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施工改建的,道路狭窄,再加上维护力度不够,公路质量较差。此外,对于农产品废弃物处理、卫生保障、检验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由此产生大量人工费用,直接导致流通成本增加。二是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的倾斜都集中在农户身上,对鲜活农产品的储运不够重视,冷链物流发展缓慢。2015年,我国农产品通过冷链系统运输的比重不过半数,而发达国家未通过冷链体系流通的仅5%。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水果、蔬菜每年仅在运输途中腐烂、变质等自然损耗所丧失的价值就高达700亿元。因此,仅仅依靠财政补贴而不去改善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三是农产品质检要求不严、执行不到位。食品安全是农产品流通的第一要义,然而由于农产品流通横跨农业、工商、食品、质检多个区域,执行标准不统一,流通标准化落实欠缺,监测主体权责不明,加剧了农产品流通的混乱。
(三)农产品流通主体模糊、组织化程度较低,产销不畅
农产品从生产者的田间地头再到消费者的餐桌流通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农产品生产者、产地经销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销售地经销商、销售地批发市场、销售地农贸市场、连锁超市、消费者等流通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流通主体,他们之间大多为现货交易,并没有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而一条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应是这样一种系统,从最初的供应商采购到最终的消费者接收这一链条上涉及流通的环节综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规模较小,80%的市场主体均为小规模的经销商、零售商,他们与农户缺乏长期合作,未形成产业链条。
(四)农产品流通信息不及时,价格起伏大
农产品市场化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维系着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这一系列过程。信息及时获取是农户种植、采摘,中间商采买,零售商销售的有效的“风向标”。然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往往难以真正实现信息全方位共享。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由于经济及地域文化差异、信息意识落后等多方面原因,信息化硬件普及工作推广困难,普及硬件缺口大,已经建立的信息硬件没有发挥应有功能。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之间缺乏联络,已经联接起来的网络,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对进行农产品流通作用不大。另外,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主体大部分为散乱的农户,他们自身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未能及时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不能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及价格走势,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
三、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出路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动脉,事关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大局。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离不开一个秩序井然的市场体系。国家下一步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完善的与经济运行相配套的农产品流通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以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如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的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对整个批发市场的管理及冷链物流的管理等。受地理因素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产地分散,要把分散的生产与高需求的消费连接起来,必须构建完整的有效连接产、销上下游流通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通过信息透明化和资源共享,把各地的批发市场统一联系起来,就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市场交易品种齐全,规模大档次高,对消费者来说,“没有买不到的菜”,对经营者来说,“没有卖不了的菜”,实现了供销双赢的局面。因此,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贸市场,建设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联合大型连锁超市,鼓励超市创新使用农产品专柜,点线面相结合,形成便捷高效的农产品供销网络。
(二)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决定着农产品是否能顺利流通,是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确保公路面积全覆盖。通过建成公路网,加快形成连接居民点、生产地和市场的道路网络,对已经建设好的道路及时进行维护,保障农产品运输顺利进行。二是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减少鲜活农产品运输途中的损耗。瓜果、蔬菜、海鲜等鲜活农产品受环境影响大,保质期较短,对物流要求极高,如果不能做到有效保鲜,只能面临贱卖的处境。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冷链物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大量投入冷藏车、冷库等设施设备,加大科技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形成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减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节约流通成本。三要相关部门做好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的建设。工商、质检、食药监等部门均负责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要实现“齐抓共管”,解决权责不明,互相推诿之状况。为了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必须明确划分相关部门的职责,相关责任落实到人,权责统一。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农产品市场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只有让农民切身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中去,农产品市场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在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过程中,要将主体众多的农户组织起来,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各类市场流通主体,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多元化。一是完善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营机制。美国农民合作社的参与程度是百分之百,而我国只有不到一半的农民加入合作社。要鼓励农民参加合作社,就要扩大合作社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使农产品能够批量销售以实现规模效益,让合作社更好的服务于农民。二是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扩大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作为联系农户、经销商、农产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中间人,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流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加强对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加强法制纪律教育,加强商品流通理论学习,提高经纪人的经营素质及开拓市场的能力。三是发展专门服务于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与农业合作社、大型连锁超市实现农超对接,比如民营第三方物流公司。这种公司反应速度快、经营灵活方便,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尤其是生鲜食品的配送,具有极大的市场优势。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
农产品流通体系环节众多,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对农产品的价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建立一个成功连接生产者、消费者、销售市场的信息体系,成为一个信息化平台,使农产品信息在各个主体、各个区域间充分流动,有效衔接。其次,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农村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工程建设。利用多途径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准确高效的农副产品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每天定时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道路状况资讯、气候信息以及短期乃至长期农产品价格分析预测,以便更好的指导农户生产,促进农产品流通。再者,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环和农产品价格的最终承受者,更有必要通过农产品信息网络了解市场相关行情,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有大致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在消费时不会陷入盲目的地步。随着网购的发展,消费者只有了解农产品流通的每个环节,才能更好的消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李爽,孙海召.城乡互动流通体系现状、难点、形成机制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09).
[2]李想.农业电商发展对农产品流通的促进作用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09).
[3]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进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03).
[4]许军.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应对思路[J].经济纵横,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