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孙膑之论持久战思想

2018-01-23吴名岗

孙子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兵法孙膑

吴名岗

1938年3月、4月,李宗仁将军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抗击日军的猖狂进攻,取得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3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论持久战》。其中说:“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毛泽东选集》二卷)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09页。毛泽东同志以伟大战略家的胆识和伟大革命导师的历史担当,在“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喧嚣声中,语重心长地向全国人民系统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思想,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得出了这一科学的结论。为了民族、为了中国、为了革命,他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战略战术思想,为武装全党、全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伟大的战略性的理论指导。

三十多年后,临沂银雀山《孙膑兵法》出土了,其中有关持久战的思想观点与毛主席思想居然“遥相呼应”,我们不能不惊叹二千多年前的孙子的智慧。

一、从“知彼知己”到“论持久战”

事实上,“持久战”正是源于《孙子兵法》,源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②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源于根据客观实际,依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以确定自己的战略方针的孙子军事思想。

任何战略战术都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力量对比而决定的,正确的战略方针一定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所以孙子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掌握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是战略决策的前提。毛泽东是在做足了“知彼知己”的功课之后提出“持久战”这一战略方针的。

毛泽东同志论述“持久战”的根据说:“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15页、第417页、第420页、第420页、第4 18页、第428页、第458页。“中国方面: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15页、第417页、第420页、第420页、第4 18页、第428页、第458页。

敌强我弱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强国日本对中国是侵略战争,在中国的国土上实行“三光政策”,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同时“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15页、第417页、第420页、第420页、第4 18页、第428页、第458页。,也是其会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中国虽弱,但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日本的烧杀,必将激起全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强烈反抗,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15页、第417页、第420页、第420页、第4 18页、第428页、第458页。,最后必将打败日本,将其驱逐回国。

毛泽东同志又说:“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都从这里发生出来。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构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15页、第417页、第420页、第420页、第41 8页、第428页、第458页。“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确切了解了敌我双方有关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的,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他在回答《为什么是持久战?》一节说:“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15页、第417页、第420页、第420页、第41 8页、第428页、第458页。

了解“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是何等大量的工作,正是在“知彼知己”基础上扎实而艰苦地做足了工作,才使毛泽东得出了坚定的“持久战”的战略结论。也正是以此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无据。他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15页、第417页、第420页、第420页、第418页、第428页、第458页。

从孙武的“知彼知己”中提出“持久战”思想的,毛泽东并非是第一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孙膑就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因为《孙膑兵法》的失逸,后人并不了解孙膑的持久战思想,在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时,《孙膑兵法》尚未出土,毛泽东与孙膑论持久战思想之相通,似乎是偶然的巧合,从《孙子兵法》所阐发的军事思想来看,毛泽东同志与孙膑虽相隔两千多年,他们各自创造出持久战的思想又是必然的。

二、孙膑论持久战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⑧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2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有《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传世。《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⑨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84页。《孙膑兵法》大约于东汉末年失传。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文物出版社出版有简本《孙膑兵法》,张震泽先生为其做了“校理”,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有霍印章先生的《孙膑兵法浅说》。孙膑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孙膑的持久战思想是在《威王问》篇中提出的。田忌问:“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膑阐发了自己的持久战观点。

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

孙子曰:“命曰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长兵在前,短兵在[后],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毋动,以待敌能。”

……

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

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

孙子曰:“有。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威王所问“敌众我寡”“以一击十”和田忌所问“敌众且武”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的战略战术问题。孙膑的办法是:

(1)让威。也就是《孙子兵法》说的“避其锐气”,在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前,不可贸然与其强行对抗。“埤垒”是增强壁垒以自守,“广志”是广求人才,广纳众谋以御敌。“以待敌能”之“能”即“罢”——“疲”字,就是待敌疲惫之后再乘机击之。

(2)保存好我方有生力量。“必臧其尾,令之能归”,是隐蔽好后面的部队,以便能随时撤退或转移。保存实力是个战略问题。

(3)以上两项都是“避敌”,亦即让敌,让威。这两项措施会让敌人感觉更加强大,认为我方更为弱小,不敢与之对抗。因此,便会产生骄气。

(4)我方避敌,敌人求与我战,急于消灭我军。因此便可“引而劳之”,就是派出少部分兵力引诱敌人出击,又不与其相战,主要是使其疲劳,得空便吃掉敌人一小部分。

(5)只是“避”不能让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必须一口一口吃掉敌人而不使我军被敌吃掉,彼消我长,才能改变局势。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膑在回答威王“以一击十”是这一方法,回答田忌“敌众且武”时还是这个办法,只有此法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运用此法,通过多次战争,长时间地不断削弱敌人,就能改变局势。所以孙膑说:“必以为久。”

(6)在回答威王问时,孙膑说:“短兵在[后],为之流弩”。“流弩”即“游弩”,即弩机,创造于战国初期,射程达六百步之外,近千米。答田忌问时,孙膑说:“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此处之“劲弩”正是上面之“流弩”。“甘战持久”就是乐于持久作战,这也是消灭强敌的有效方法。

霍印章先生在《孙膑兵法浅说》写道:“孙膑同田忌的对话,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持久作战的思想。当田忌问在‘敌众且武’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战胜敌人的时候,孙膑回答说:‘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这显然是战略上持久作战的思想。所谓‘必以为久’,就是说,在时间上必须经历一个持久的阶段,才能达到上述转变敌强己弱的形势和出奇制胜的目的。这一持久作战的思想,是对当时战争实践的正确总结,是对孙子兵法的重要补充和发展。”①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霍先生对孙膑持久战思想的评价是很好的。

总之,面对“敌强我弱、敌众且武”之势,孙膑不但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战策,而且提出了逐渐削弱敌人、改变敌强我弱形势的有效战法。两千多年后,面对“敌众且武”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不但坚定地制定了“持久战”战略,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打败日本鬼子的有效办法。

三、毛泽东同志与孙子战法之相通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论述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系统思想,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相通的。

1.“十则围之”与“以多兵打少兵”

毛泽东在论述了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之后,又论述了具体的作战方针,即怎样进行持久战的问题,亦即怎样逐步战胜敌人的问题。

抗日战争的总体形势是敌强我弱,我弱主要表现在武器和人员的战斗素养上,并非是兵力少,相反,我军虽弱但兵力多。根据这一情况,毛泽东同志运用了孙子以多胜少的战法。孙子曰:“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①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以多胜少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同志运用以多胜少的方法,主要是采取运动战的方式。他说:“我们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52页、第454页、第454页、第453页、第45 5页、第459页、第466页。“用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机械化的师对敌一个机械化的师。”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52页、第454页、第454页、第453页、第45 5页、第459页、第466页。他还形象地说这种以多胜少的战法是“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之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的真理”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52页、第454页、第454页、第453页、第45 5页、第459页、第466页。。

运动战能避免和敌人死拼,尽量减少伤亡、减少消耗。可以通过运动集结我方兵力,也可以通过运动躲避敌人的进攻;对于敌人来说,我们可以调动他,让他在运动中犯错误,让他在运动中进入我们的埋伏圈套。毛泽东说:“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我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必须采取速决战的方针。为了实行速决,一般应不打驻止中之敌,而打运动中之敌。我预将大兵隐蔽集结于敌必经通路之侧,乘敌运动之际,突然前进,包围而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不说多了,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52页、第454页、第454页、第453页、第45 5页、第459页、第466页。

毛泽东同志运用的以多胜少战略,辅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法,是以弱胜强的有效方法。

2.“引而劳之”与“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在持久战的战略指导下的战役和战斗的作战方针,毛泽东同志说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也即是所谓运动战的方针”。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52页、第454页、第454页、第453页、第45 5页、第459页、第466页。这一运动战的方针是贯穿于抗日战争的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的。

运动战一是要运动敌人,也就是叫敌人运动。怎样叫敌人运动?孙膑说“引而劳之”,就是用各种方法调动敌人出动,如孙子说的“攻其必救”,以及各种“示形”的方法,如“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⑦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等。在“引而劳之”的过程中,“利用敌人的错觉和不意来争取自己主动和逼敌处于被动”。“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打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去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⑧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所谓“有计划”就是用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用计造成项羽错觉的典型例子。

运动战更重要的是我军的主动运动,一是我军的主动集结,形成局部优势,二是主动进攻。但是要避免“有进无退的拼命主意”,“凡被迫处于不利地位,根本上危及军力的保存时,应该勇敢地退却,以便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⑨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这就是主动退却。运动战既需要积极的快速进攻,又需要适时的神速撤退。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逃跑主义和拼命主义,逃跑主义是只退不进,拼命主义是有进无退,都是错误的。

运动战的本质,是在敌强我弱的总体局面下,通过我方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敌我双方,在特定地方特定时间段内形成我军对敌军的局部优势,以消灭敌人,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军的劣势得以改变,使敌军的优势得以减弱,从而逐渐战胜敌人,达到最后胜利。

3.“出其不意”与“游击战”

孙膑在回答齐威王问“以一击十,有道乎”时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答田忌“敌众且武”时还是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打起仗来,怎样才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呢?

抗日游击战争最能体现孙子以弱攻强的这一方法。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游击战争是一般地用袭击的形式表现其进攻的。”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77页、第378页、第378页、第383页、第466页。“袭击”就是“攻其不备”。毛泽东同志说:“正规战争虽然也应该而且能够采用袭击战,但是其出敌不意的程度比较小一些。游击队的作战,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采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很快地解决战斗。”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77页、第378页、第378页、第383页、第466页。这是说,游击战是最能够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毛泽东同志还说:“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必须是进攻的,和正规战争比起来,其进攻性更加大些,而且这种进攻必须是奇袭。”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77页、第378页、第378页、第383页、第466页。“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象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兵力转移,一般都要秘密迅速。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77页、第378页、第378页、第383页、第466页。这些游击的方法的灵魂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可以说,游击战是实现孙子“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最好方式。游击队本质上就是“奇兵”,游击队就是我军处于劣势下不断削弱敌人的“奇兵”。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因为没有游击战的辅助,也就不能战胜敌人。”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77页、第378页、第378页、第383页、第466页。

4.“必臧其尾,令之能归”与“不睹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

在“敌众且武”“敌强我弱”的严峻情况下,如果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我方败则无疑。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孙武给出的战略方针是:“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⑥吴九龙:《孙子校释》,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页。孙膑继承了其祖先的战略,当齐威王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时,他说:“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⑦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让威”就是避其威风,避其锐气。“必臧其尾,令之能归”意谓隐蔽好后面的部队,以便能随时撤退或转移,避免与强大的敌军决战。也就是说,在敌强我弱之时,要注意保存有生力量,避免与强敌进行战略决战,以免彻底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敌强我弱,敌之要求在于我集中主力与之决战。我之要求则相反,在选择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与之作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决战,例如平型关、台儿庄以及许多其他的战斗。……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了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急性病的速胜论者熬不过持久战的艰难路程,企图速胜,一到形势稍为好转,就吹起了战略决战的声浪,如果照了干下去,整个的抗战要吃大亏,持久战为之葬送,恰恰中了敌人的毒计,实在是下策。”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74页。毛泽东同志根本杜绝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战略部署以及他对“速胜论”者会葬送中国命运的彻底批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毛泽东同志和孙膑都在“敌众且武”、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同志与孙膑论持久战之相通,不是偶然的巧合,是他们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客观时势使然。通过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继承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之必要。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兵法孙膑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兵法大师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孙膑与庞涓
假痴不癫
熟读兵法,何至两极?
《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的发展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