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孙子兵法》研究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8-01-23由俊勇
由俊勇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起点。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共同奋起抗敌等因素密不可分。抗日战争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的“兵学精神”,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树立了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界已有学者研究《孙子兵法》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实际作用和精神影响①参见赵承凤《<孙子兵法>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作用和影响探析》,《孙子研究》2015年第6期;李启明《<孙子兵法>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孙子研究》2015年第6期。,认为创新与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与战略思想,对于提高全国抗日军民的作战水平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指导作用。有学者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划归于民国时期进行统一论述②邵青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对民国时期《孙子兵法》进行了计量学与学术史的回顾。参见邵青《对抗战前后孙子兵法研究的计量学考量》,《孙子研究》2016年第1期;《民国时期孙子兵法研究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民国孙子学发展探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但忽略了抗战时期这一特殊场域空间的作用。抗战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怎样客观评价《孙子兵法》研究对抗战的作用?谁为《孙子兵法》研究作出了主体性的贡献?除去这些问题,其实对以《孙子兵法》研究所呈现的“兵学精神”也缺乏必要的研究。所以,本文拟在新的史料的基础上③邱剑敏认为需要深化孙子兵法的研究,虽然孙子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面临着整体水平不高、突破性成果还不多的问题。参见邱剑敏《深化孙子研究之我见》,《孙子研究》2018年第1期。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史料的发现与运用。,试作一番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共产党人《孙子兵法》研究及展现的坚持到底的抗敌精神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兵法·作战篇》的核心内容在于“兵贵胜,不贵久”。所以,作为战争的主动方,必须尽量让战争的时间与空间缩小,才能获得最大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华民族,而作为战争的受害者、被动方,则必须持久作战,以时间换空间,采取游击作战为主、配合运动战的方式,损害敌方的利益,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灵活、辩证地看待日本侵华战争,提出持久战的理论,其军事理论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认为只有采取坚决抗战的方针,才能争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其后,他又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系统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局势与中日双方的战争处境、地位、优劣、战略阶段,有力地反击了“中国必亡论”与“中国速胜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中国未来指明了方向,展现了共产党人坚持抗战到底的抗敌精神。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多次运用《孙子兵法》的原则,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拥有“料敌”与“相敌”的本领,所以将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概括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0页。《论持久战》正确地认识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总结适合中国抗战的战略与战术,是指导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文件。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人认为抗日战争开始前后,国共两党对实行持久战战略的认识是一种共识,因而贬低毛泽东《论持久战》指导抗战的特殊价值和巨大贡献③孟祥才先生批判了这个错误认识。参见孟祥才《评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从<抗日战争>一书说起》,《孙子研究》2017年第4期。,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④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孙子兵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既对传统兵学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和创造转化,也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哲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对提高全民族的作战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世界军事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参见黄延敏《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孙子兵法>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抗战期间,毛泽东虽鲜有时间继续深入研究《孙子兵法》,但他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工作很重视。据郭化若回忆,1939年8月、9月间,他打算阅读《孙子兵法》后写点文章。郭化若依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毛泽东的具体指示,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借鉴古代战例成败因素以助反思民族抗战的两篇文章——《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和《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毛泽东得知后很高兴,并对郭化若说,要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的书,要精读《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战争指导的法则与原理,并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它。他还说,应深刻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哲学思想以及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对《孙子兵法》本身做研究,才能深刻地理解《孙子兵法》。⑤郭化若:《郭化若回忆录》,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1939年11月9日,郭化若写成《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从当年11月到1940年1月,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11期、12期及第二卷第1期连载。1944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了郭化若编译的《白话译解孙子兵法》一书。郭化若已然成为当时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连毛泽东都风趣地说:“郭化若也算是名人了。”①樊昊:《毛泽东和他的顾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抗战期间刘伯承深入理解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并与《孙子兵法》理论相结合,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刘伯承引用《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创新性地说明了今后如何适应抗战的斗争形势。他讲:知己,就是熟悉自己部队的状况。新形势下的知己,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发扬三大民主,搞好军事训练。知彼,就是了解敌人、研究敌人。现在要把敌人的装备、编制、训练、战术都了解清楚,否则会吃亏②杨国宇、陈斐琴:《刘伯承用兵录》,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在论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毛泽东就认为党的领导决定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他说:“共产党的这种绝对领导权,是使革命战争坚持到底的最主要的条件。没有共产党的这种绝对的领导,是不能设想革命战争能有这样的坚持性的。”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朱德论述得更加明确,他指出:“这种群众性的特点,就是不但有人民大众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协力,而且有人民大众在军事作战上的协力。”④《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页。陈毅在南方领导新四军抗战时,也不忘带上《孙子兵法》。共产党人对《孙子兵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兵学与现代军事理论、抗战的实际情形相结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通过《孙子兵法》研究树立起日本与轴心国必败的信心
李浴日的《从孙子兵法分析敌人进犯粤北的溃败》认为:“自古以来,没有绝对必胜的战略战术,全视用者如何而已,这次敌人进攻我国,运用孙子兵法的原理原则之处很多,而其违反孙子的原理原则之处更多。”⑤李浴日:《从孙子兵法分析敌人进犯粤北的溃败》,《广东省政府公报》1940第1期,第319~324页。《孙子兵法》作为兵家之圣典、作战之圭臬,辩证地处理军事问题。运用其思想与理论分析,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浅薄地运用《孙子兵法》的原理,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但其在政治上、军事上违背了《孙子兵法》中的诸多原则,必以失败而结束。李浴日此文从湘赣桂的大背景出发,表明日本进犯粤北的目的,意在“避实就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但是,日本侵略者犯了四条致命的错误:第一,将领骄横。自甲午战胜、《二十一条》签定、“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后,日军将领认为中国军人贪生怕死,故极为轻视。指挥粤北作战的坂垣自命为“中国通”,所以其“爱而不能命,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第二,不知彼己。日军虽然利用间谍、汉奸套取情报,但因“报酬太薄”,间谍、汉奸多不愿为其卖命。此外,在军事素质方面,日本侵略者也未能认清我方军队的实际战斗力。第三,计划错误。《孙子兵法·始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日本侵略者的三路围攻计划被我识破,故粤北作战时,我方发挥内线作战的特点,实行反包围,将其打败。第四,地形困难。《孙子兵法·地形篇》说:“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日本侵略者未能提前侦察、了解粤北“绝”“围”“挂”“险”这些复杂厄塞对己方不利的地形,故最终导致失败。
陈纵材《以孙子兵法分析德国五年来之军事行动》认为,德国虽然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陷于“攻之灾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其覆灭是必然,其失败是战略错误所导致的。①陈纵材:《以孙子兵法分析德国五年来之军事行动》,《世界兵学》1942年第2期,第6~12页。周正认为,孙子必胜之道有五,必败之道有六。②周正:《孙子兵法论战争必胜与必败之道》,《王曲》1944年第3期,第47~48页。必胜之道:其一,须彻底了解敌方的情况与自身的强弱;其二,调度有方;其三,全国上下一心,军民一体;其四,要事先准备;其五,指挥统一,不可遥指。必败之道:第一,自不量力,以弱敌强,以寡敌众;第二,有好兵而无好将;第三,有好将而无好兵;第四,将士不合,贸然应战;第五,不知敌人虚实;第六,军队没有纪律与素质,乱作一团。李岳鸣在《希特勒似乎熟读孙子》一文中提到:“希特勒似乎也把孙子熟读起来了,但时代已种下他失败之根,结果仍不免重演拿破仑的一幕。”③李岳鸣:《希特勒似乎熟读孙子》,《世界兵学》1942年第4期,第5页。希特勒所代表的轴心国家违背了《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逆时代的潮流而动,失败是必然的。
何守仁研究《孙子兵法》,以论速度为切入点,认为扼住敌人进攻的势头主要在于“反敌人之道使其不得速”,所以“如我能及矣能备矣不虞矣!则又当亟扼敌人之吭而决之也”④何守仁:《孙子札记:论迅速》,《杂说》1942年第3期,第28页。。署名玄玄的作者认为,《孙子兵法》的中心话语在于“争”,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讲了几点“争”的方法,从计谋与攻击两个方面阐述。计谋方面:对内必须统一,尊崇“领袖”的意志(这明显是在为国民党消灭共产党作学理上的阐释);对外必须争取,揭示轴心国的阴谋。攻击方面:讲求不消耗自身实力的攻击与速战速决。⑤玄玄:《孙子兵法的另一种读法》,《北辰旬刊》1939年第3期,第8~9页。署名憨生的作者在《妙中月刊》上发表了《孙子的教战》一文,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展开了自己的论述。积极方面,作者从以下三点论述,认为孙子最注重修明内政、最反对君主专制、注重爱惜部下,这是一种优势;消极方面,则有四点,作者认为攻城、地利、外交、用间,是孙子的劣势。⑥憨生:《孙子的教战》,《妙中月刊》1941年第23期,第17~18页。王钟琴认为,兵之大事,首先应衡量敌我现有力量的优劣,以详细的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而要做到知己知彼,还应该察其虚实、强弱,攻其无备,明众寡之用,察其士气,以虞待不虞,将能而君不御。⑦王钟琴:《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战地青年通讯》1942年第2期,第13~16页。陈顾远认为,《孙子兵法》之《作战篇》,“速”字是全篇的纲领,因为时间是无法克服的敌人,所以面对敌人的进攻,偏要战而不决,挫其锐气,使用游击战术并配合民众的力量,对敌人进行物资与军事上的破坏,掌握主动性、灵活性,牢牢把握《孙子》各篇中的“速”字。⑧陈顾远:《孙子作战篇已注定了敌人的败果》,《中国社会》1939年第2期,第33~39页。萧健认为,德国必将失败的原因在于树敌太多、兵力不足、未能速战速决、资源缺乏等,而现阶段(1938—1940)德国之所以胜利的缘由在于外交、政治上的成功以及军事上的速战速决、避实就虚、出奇制胜、利用间谍等,而这些得胜的关键因素都能在《孙子兵法》的理论范围内找到。①萧健:《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军事杂志》(南京)1940年第130期,第65~70页。他以《孙子兵法》的内在学理脉络证明日本必然失败的原因,坚信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三、从《孙子兵法》看兵学的学术探索与传播精神
抗战时期,众多学者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兵学精神与孙子兵学文化。1938年、1939年、1945年,文史大家钱基博在不同场所讲授《孙子兵法》,志在“镇方扰之人心,延国命于垂绝”。《永光书钞》载:“吕居仁曰:孙子十三篇,论战守次第,与山川险易,长短大小之状,皆曲尽其妙。推高发隐,使物无遁情,此尤文章妙处。”②宣永光:《永光书钞》,《立言画刊》1938年第4期,第13~14页。作者借用宋代吕居仁的注脚,以利于传播《孙子兵法》的影响。《孙子兵法》的文学化传播,体现在梁炯云的《永远守着较剪山头》③梁炯云:《永远守着较剪山头》,《宇宙风》1940年第110期,第492~494页。。作者在文章正文之前,节录了《孙子兵法》中“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这段话,这充分说明这部著作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独特价值与作用。这期间,《孙子兵法》英译本在英国出版,由汤奇思菲力发少校编入《基本战略》丛书中,且为该丛书的第一册,而英国作家伯劳婓氏④编辑者:《英作家论孙子兵法》,《胜利》1943年第3期,第8~9页。为此写了自身的感悟。他认为,作战应具备五个条件:道、天、地、将与法,而由此观之,同盟国取得胜利是必然的。罗列运用考订、校雠的历史研究方法,对孙子及其生活的年代进行说明,认为孙子生在春秋之世,为将门之后,并且兵法为祖孙相传。⑤罗列:《武经孙子》,《武当》1944年第5期,第39~40页。
《校印赵注孙子武经》虽然是一部运用校雠方法撰写的传统军事学著作,但陈孝威发出感慨说:“栏外之寄,干城之选,诚能熟读是书,与克劳塞维慈之大战学理,相互参考,不难豁然贯通于奇正相生,虚实并用之妙,何患寇之深入耶。”⑥陈孝威:《校印赵注孙子武经序》,《天文台》1939年第245期,第3页。也就是说,他认为,传统古典军事学著作与现代军事理论相结合,将中国战争艺术提升到现代化的一种水平,对于打败任何一位侵略者都是必然的。1941年,陈启天在《读书通讯》杂志上发表《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补订》的图书评介,认为该书解决了部分校雠方面的问题,同时认为要进一步了解孙子还需要广阔的视野知识。⑦陈启天:《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补订》,《读书通讯》1941年第18期,第13~15页。书评形式的《孙子兵法》研究,有利于推动阅读与传播,极大地促进了军事学的发展。钱基博所著的《孙子十三篇章句训义》⑧凡:《孙子十三篇章句训义》,《图书季刊》1940年第2期,第67~68页。,除版本校雠、文字训诂,还引用蒋百里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成果并且申论发隐,结合德国军事家军事理论与孙子相发见,与欧洲战事会通,并非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训诂与解说。署名敬的作者对吴鹤云所著的《孙子兵法新检讨》有着极高的评价:“此编以孙子原著为经,以东西洋之现代军事学为纬,搜罗古今中外之战例典籍,诸家之评价心得为参考,又复引证典令原则,战斗纲要,统帅纲要等为佐助,以科学之方法重新估量,加以诠释。”⑨敬:《孙子兵法新检讨(吴鹤云著)》,《图书季刊》1941年第1期,第100页。署名啸云的作者对李浴日译著的《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性书评,认为该著作“使读者从两千五百年的古籍中,得到新的见解、活的运用”①啸云:《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李浴日译著)》,《战干》1939年第26期,第23页。。《孙子注集选要》采用章句摘要注解的形式,分列式将章句进行详细的解释,有利于传播与发扬《孙子兵法》的影响力。②刘孟扬:《孙子注集选要》,《军事月刊》(北平)1941年第11期,第170~173页。《燕京学报》以16页的版面连载了《孙子著作年代考》,著者齐思和认为:“所谓孙武者既未必真有其人,而十三篇所言之战术、军制,其中所有之名词,皆系战国时物,而其著书体例又系战国时代之体例,则其书为战国中后期之著作,似可确定。”③齐思和:《孙子著作年代考》,《燕京学报》1939年第26期,第176~191页。《经纬》杂志介绍萧天石所著《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一书,由大江出版社印行,此书揭举国家指导原则、政治战指导原则、经济战指导原则、精神战指导原则、外交战指导原则以及歼灭战、包围战、闪击战等各种战争指导原则凡30条,是不世出的杰作。④编辑者:《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经纬》1942年第7期,第36页。皮震认为:“孙子学术思想以儒为体,以道为用,合儒道一体而治之。”同时,皮震的孙子理论还充满民族化的倾向,认为孙子研究适当地进行回归本源与经典,不应“动言克劳塞维茨之理论,动言腓特烈、拿破仑之战史”,而应发挥古人的经典智慧。⑤皮震:《孙子学术思想探源》,《怒潮月刊》1945年第1期,第17~20页。李丕基结合《史记》等古代典籍,借用孙星衍等人的研究,认为《孙子兵法》一书并非出于春秋之世,而是战国时期的产物,其中重要的一个缘由在于孙武其人不见于《左传》记述。⑥李丕基:《孙子十三篇献疑》,《新东方》1941年第3期,第150~154页。
金典戎从孙子的身世、兵法价值、思想基础、与西洋兵学的关系四个方面对孙子进行评价,认为孙子生于春秋之世,且世传兵学,故兵学造诣深厚;《孙子兵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十三篇的精华上,“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是肯定战争的价值的,金典戎认为这是孙子的战争本质观,并且认为《孙子》的思想渊源来自于《老子》与《易经》。著者感悟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提出应该抛弃新旧与中西的成见,选择适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办法来解决各种问题,而《孙子兵法》等古代典籍释读与近现代军事理论著作相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⑦金典戎:《孙子讲座:孙子评论》,《陆大参谋月刊》1941年第4期,第79~91页。署名草庐人的作者,在《世界兵学》上发表《孙子与拿破仑》一文,证明拿破仑在战争中不断地吸收孙子军事上的营养,认为拿破仑军事思想与理论及其作战实践,与孙子的影响直接相关。⑧草庐人:《孙子与拿破仑》,《世界兵学》1942年第2期,第14页。署名黄岗山人的作者对《孙子兵法》中的具体战法进行了总结,共分为54种。⑨黄岗山人:《孙子的战法》,《世界兵学》1942年第2期,第5~6页。谭彼岸认为,在抗日战争阶段,“考证学是不应该用在孙子兵法的辨伪上,由思想内容以推测其成书的年代,无益于国防。一方面用它去打仗,一方面又怀疑它,是绝大的矛盾,有害于传统观念,有损于国防的信心。一个民族的兵法精神单从字句的注解是得不到的”⑩谭彼岸:《孙子的一个看法》,《宇宙风》1943年第121期,第124~126页。。
总之,抗战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的著作不断涌现,多运用传统兵学学理与现代军事理论相结合,创新孙子研究的路径,与传统的考据学路径不同,脱离书本校雠,与抗战实际战役相契合。
四、小结
抗日战争时期,《孙子兵法》研究呈现出“百家谈兵,一家独创”的历史格局。从毛泽东、郭化若、朱德、刘伯承、陈毅等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份特征来分析,他们均具备一线作战的经验,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体会不仅集体上升到军事理论的层面,并且能够运用《孙子兵法》的具体战略战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共产党人坚持毛泽东持久战的理论指导,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观国民党人如陈诚、蒋百里等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则停滞在“书生谈兵”的情怀之中,并且很难运用在战争的实践中,以至于出现大打运动战与阵地战的局面,导致忻口会战、武汉会战等惨败结局。
值得肯定的是,不能否认国民党及社会人士对《孙子兵法》研究的贡献。抗战时期,孙子兵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诸多学者在抗战背景下运用考订、校雠的方式对《孙子兵法》进行新的阐述,从而在文献学方面做出了成就。更多学者围绕着《孙子兵法》的诠释与解读趋向“拯救民族”与“复兴之路”两大主题,使传统兵学与现代军事理论相结合,将《孙子兵法》蕴含的战略与战术适用于打败日本侵略者,使国民坚信日本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