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旅游推动精准脱贫研究⋆

2018-01-23吴云超

农业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景区精准互联网+

◎吴云超

党中央提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到2020年带动全国17%人口,约1200万人脱贫,乡村旅游作为贫困地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有效、可持续的支柱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助推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90%的游客会通过网络和手机搜索相关旅游数据,50%以上的游客通过网络和移动客户端预订旅游产品,随着我国旅游市场主力消费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互联网对旅游市场的渗透会进一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比上年末下降了1.4个百分点,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高效运用为精准脱贫提供了新的助力。“互联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全新的贫困治理模式,它将互联网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和精准扶贫理念深度融入到乡村旅游中,以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及人文地理资源为载体,以此创造出扶贫的新形态、新业态,使贫困人口最终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利益。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环境下,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推动精准脱贫,打赢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旅游产业已经高度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的带动下,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来收集和处理各种旅游信息,通过“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游客可以获取更多景区信息、村民可以详细了解游客的出行需求、景区开发者可以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三者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都能从中受益。

(一)提供网络宣传平台,打造智慧旅游营销体系

乡村旅游推动脱贫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根本就在于解决贫困地区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对接瓶颈。一些地区的旅游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宣传,传统宣传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受众少,无法满足旅游景区发展要求。同时,对于一些刚开发的旅游景点,当地村委会在营销方式上也一穷二白,景点的知名度难以迅速打开,花钱搞建设却盼不着游客的问题仍然突出,信息严重不对称和市场封闭是造成乡村旅游产业落后的重要原因,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改观了这种局面。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贫困村的宽带覆盖率已经达到86%,截至2017年11月底,4G网络已经覆盖了所有乡镇和94%以上的行政村,网络服务已走进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旅游热点,根据游客兴趣进行主题营销和产品开发,而且可以通过量化指标筛选合适的营销渠道。乡村旅游产业应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线上平台来展示当地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专门的旅游门户网站,如携程、途牛、去哪儿等发布旅游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与大型网络平台、旅游自媒体进行链接,发布各类农事、节庆等乡村热点信息,提升宣传营销的实效性。旅游景区也可以构建自己的网站、公众号、微博、广播电视网络等,强化自媒体宣传,并相互协同合作,共同发力打造立体化网络宣传矩阵,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宣传成本,而且宣传受众的覆盖面也会大幅度提升。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景区基础设施和新项目建设中来,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活一批贫困村,推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打造新型业态,提供电商平台

互联网、物联网、云储存等技术的盛行,线上线下的联动发展以及移动APP的出现,都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旅游方式的转变和旅游消费的升级。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旅游电商平台不断涌现,并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网络旅游套餐,促进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电子商务模式的落地,加快了当地旅游企业与不同类型在线旅行社的合作,通过电商平台建设,实现在线预订和销售,有效推进了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与金融系统对接,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旅游营销模式,依托全域化、精品化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原乡休闲、市民农园、乡村营地、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大众出游开始实现从偶然乡村游到常态乡村生活的转变。同时,旅游产业具有融合、综合拉动的功能,随着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结合方式的不断深入,以旅游为载体的农旅结合方式,也为乡村旅游景点的农特产品开启了电商之门,农民逐渐走向了互联网创收的致富路。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20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2.1%。发达的商业网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也带动了越来越多扶贫电商的崛起,2017年的“双11”,首家电商扶贫实训店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沽源开业,通过线上特色馆当天就卖出了30吨土豆。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有效地把社会资源供给和需求衔接起来,打破乡村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限制,开辟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新渠道。

(三)提高景区资源利用率,提升游客旅行体验

目前,相当一部分乡村景区虽然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仍然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局面,而另一方面由于名声响亮,一部分乡村景区受到大量游客的青睐,但出于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以及基础设施的限制,无法同时接待大量游客,导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互联网+”所具有的现代信息技术能以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作为数据采集单元,构建景区客流、游客分布密度等不同维度的大数据样本,实时掌控各个景区的游客数量,避免景区出现盲目售票、人满为患的现象。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类APP应用程序可以收集游客之前的出行信息,根据游客旅行偏好,为游客推荐合适的出游线路。利用景区评价功能,游客还可以择优筛选性价比高的旅游地点,以及不同主题风格的乡村旅游路线,避免前往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的景区,在缓解热门景区压力的同时,也可以分流一部分游客前往旅游资源丰富但影响力不足的乡村景区,进而提升该景区的知名度。

二、乡村旅游对精准脱贫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与一般“输入式”扶贫方式不同,它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精准扶贫一种长期有效的方法。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一种产业发展的推力,乡村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强的产业,会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自发而持续地向乡村传输,并发挥旅游乘数效应,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和启动同时需要外援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当产业推力和外援拉力形成一股合力,势必会加快贫困人口脱贫,但也要注意精准扶贫的特殊性,在旅游精准扶贫视域里,“贫困”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它是“贫”与“富”的结合。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贫困,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旅游资源的丰富和独特;一方面表现为农民收入或某方面能力的贫困,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拥有独特技艺,具有参与旅游发展的优势。因此,应根据贫困地区资源、地理、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发展旅游产业,以达到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目的。

发展乡村旅游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农民增收,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一是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入。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势必会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农民将闲置的土地交由项目开发者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等方式发展附加值高的种养业、农业庄园、休闲农庄等,实现以房租、分红等形式增加收入,进而辐射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二是资产股权收入。农民以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并以此获得股权收入;三是务工收入。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将大大增加,并且就业类型多样,进入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针对一些如门票售卖、安保、保洁等用人岗位,通过优先聘用贫困人员、增加劳动报酬等形式,可以有效助力困难群众脱贫;四是土特产品、工艺品等收入。乡村旅游会带动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销量,部分有特殊技能的农民,还可以通过发展当地特色手工艺品如蜡染、根雕、竹编等特色产品增加收入,发展成为旅游商品,实现收入增加;五是围绕景区自主创业增收。通过农副产品加工、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民俗经济,为游客提供导游、餐饮、住宿等一系列服务,在推进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的过程中,增强旅游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实现多渠道增收。

三、“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旅游推动精准脱贫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精准脱贫是目前我国需要重点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相对于粗放扶贫,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不同贫困农户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帮扶和管理的治贫方式。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农村贫困面正在大幅缩小,剩下的是底子最薄弱以及条件最恶劣的地方,如果采取同样的投入和治理方式,很难再有之前的产出效果。“互联网+旅游+扶贫”的模式,为精准脱贫提供了基础和方法,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立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和管理,精确到村、到户、到人,让旅游扶贫搭上互联网发展的顺风车,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构建“线下”、“线上”营销渠道,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规划,立体扶持

政府作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不可或缺的外援力量,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科学规划,制定总体建设框架和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做好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推动乡村智慧旅游的发展;二是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通过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网络建设、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展现乡村的地域特色,塑造舒适、安全的旅游形象,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三是加强乡村旅游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旅游产业数据整合、景区实时监测、接待情况实时统计、运行监管、安全应急管理等智慧功能;四是针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搭建智慧平台,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做到精准掌握、动态管理,确保帮扶到最困难的农户,同时要加强动态监管,随时调整扶贫对象;五是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乡村旅游营销渠道,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旅游门户网站、周边省市景区的信息互通,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贫困地区消费,实现乡村贫困户增收致富;六是坚持资源共享和跨界融合。加快打通相关部门和产业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旅游数据的相互融通,推进业态跨界融合,防止信息孤岛化;七是坚持创新驱动,形成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投入机制。推进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产业的深度应用,实现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品质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

(二)整合资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为乡村旅游带来了一股新的驱动力,旅游市场、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都应顺势转变,这就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差异化意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游客需求,走文化创意品牌之路。“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凸显乡村独有特色、具有乡村文化内涵、创新型的智慧旅游产品。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需要加强智能服务系统建设,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智能化的公共信息咨询和服务平台。如打造乡村旅游中心呼叫系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信息咨询服务;利用智能识别和信息传感技术,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航、导购等服务。总之,要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整合各种资源,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品质,进而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三)借助互联网,启动智慧营销新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要破解乡村旅游营销宣传效果差的短板,必须采用互联网智慧营销模式,打造乡村旅游宣传平台,把乡村旅游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如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特色手工艺品等,通过网络终端、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宣传出去。一是建设乡村旅游官方网站或手机门户网站、APP等,丰富旅游宣传信息,并加强在线服务功能;二是利用微信和自媒体等工具进行分享营销。可以通过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乡村风貌,提升游客感知度,激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的兴趣;三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集“种养、加工、认养、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模式。游客可以认种、认养作物和农产品,利用网络可视化技术,远程对“农场”进行实时视频观测,实现线上线下农产品的实时动态分享,让游客体验到返璞归真的乡野情趣,破解乡村旅游用户易流失、复购率低的难题;四是发展网络电子交易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线上预订、支付和客服管理,让游客实现线上互动、网上订购到线下参观游览、畅享自然的舒适体验,充分利用互联网为游客提供便利,打造现代化旅游消费模式。

(四)重视教育与文化的精准脱贫

要打好脱贫攻坚战、保证贫困人口真正消除贫困,教育与文化脱贫是根本手段,如果不能真正提升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和脱贫主动性,任何增量的资金和项目进入都无法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治贫”首先必须“治愚”,只有从教育、文化层面求突破,同时满足“扶智”和“扶志”,才能真正实现精准脱贫。在“互联网+”环境下,越接近信息,越能远离贫困;越接近市场,越能加快脱贫;越接近教育,越能阻断贫困。电子商务培育了农民的市场意识,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整合和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机融合,能有效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对贫困地区内源性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要阻断乡村贫困代际传递,首先就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孩子们的良好教育。贫困家庭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通过在教育扶贫上的发力,在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建设人才,为乡村旅游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提供新动力,而文化脱贫是根治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文化素质不高将影响到脱贫的内生动力,进而影响掌握脱贫的技术和本领。因此,要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让他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转变思想和观念,形成强大的“造血”能力,打造主动脱贫、共同致富的氛围,为推动乡村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磅礴之力。

猜你喜欢

景区精准互联网+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