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对策研究

2018-01-23蔡丽君

农业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兴旺农业农村

◎蔡丽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说法。应该说,做出实施乡村战略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关键点,强化党的领导根本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报告中用“产业兴旺”一词替代了以往的“生产发展”,“生产发展”的概念应该就是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而这次讲的“产业兴旺”,是指我国农村整个产业体系,包括一、二、三产融合,都要全面进行发展,意义重大。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的重要影响

我国大约有4万个乡镇,70万个行政村,而大多数的村镇尚处在功能缺失、人居环境恶劣的极原始状态。比如:越来越多农民家庭购买了私家车,但大部分村子并不具备良好的停车条件;还有很多农村产生污水直接排放至地下;不在少数的村庄常年被堆积成山的垃圾包围;大多镇村根本没有配套的商业服务中心,村民缺乏最起码的基本生活保障;还有的整个农村居住房屋粗制滥造、功能单一、安全系数极低。

十九大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就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十分丰富的,包括了诸多方面内容,具体到农民,就实实在在包括农民的自身,还有留在农村的部分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这些人们不仅需要吃饱、需要穿暖,更需要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养老、上学、看病、业余生活等,都要逐步与城市看齐。那么,仅仅是农村有新的需求吗?其实从城市角度来看,“城里人”对农村也有着重新定义的需求。之前的农村,只要供给城市足够的农产品,让城市人能够吃上粮食,吃上新鲜的水果、蔬菜、奶禽肉蛋就可以了,但现在城市希望农村在提供产品以外,还要提供生态环境,丰富精神领域的东西,优良的生态、休闲的好场所。所以提出“振兴乡村”,也是适应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再用以前单纯的农业现代化概念,在内涵上有了一个绝对新意的提高。

二、当前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瓶颈问题

“乡村振兴”,是对我国发展这些年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类矛盾与问题的一种呼应。而“产业兴旺”则是首位的基础,或者说是“牛鼻子”。之所以在报告的20字总要求中,把“产业兴旺”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农业长期以来除粮食生产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外,农业及其延伸产业并未呈现“兴旺”态势,反而存在“式微”现象,这已然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瓶颈式制约因素。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我国一些重要的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多功能产业,以及农业产品流通、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科技等服务现代农业的支撑产业体系,在不同程度上都没有得到有效构建,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的现象。

(二)示范区或开发区的集群效应普遍偏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建设了诸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业开发区等,还有逐步兴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这些农业产业集群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但事实上,无论是从产出规模,还是品质表现等方面,很多农业产业集群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应。

(三)尚未真正建立农业绿色化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绿色农产品比例,在很大程度上都远低于国际水平,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中国农业仍然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农业绿色化并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农业科技支撑的能力处于偏弱态势。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未来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能力来提升绿色化能力和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包括种业科技、农药技术、肥料技术、农机设备、农业废弃物和农膜回收等技术,目前看整体态势依然呈现出弱势。

三、剖析 “三农”发展出现瓶颈的原因

从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现状,来认真审视一下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看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乡村方面出现问题最为突出,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地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才能缩小城乡差距,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在发展战略上最现实的调整和反映。

(一)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缘于农业具有内生性,和较低的市场机制适应性。相对于服务业、工业等而言,农业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较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空间非常小,这是导致它较难适应市场机制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大规模启动的情况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业生产力的释放表现得十分显著。但伴随着工业化深入开展,在行业中平均利润率低下,农业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劣势地位日渐明显,且在较长时期内工农业及城乡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二)主观因素引导与认知也加剧了农业发展瓶颈的严重程度。一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人才缺失。我国农民群体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市场经济权利等领域缺失保障,大量“潜在”人才、新农人、精英人才选择“跳出农门”的社会现象非常普遍;行业、产业的竞争,最终一定是取决人才的竞争。人才严重缺失,势必造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不完善。二是长期以来“经济赶超”成为我国主导性发展战略方针,政府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容忍度不断提高,使其调控工农业及城乡差距的动力不足,造成一系列的引导农业迈向现代化的政策体系难以落地生根。

四、探索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几点建议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位。如果产业不兴旺,农民兜里没有钱,就无法实现乡村振兴。所以,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我们要加快打造本溪特色、品牌农业,搭建有力平台,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一)营造氛围,强化思想认识。一是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认知。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是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石;二是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落到实处;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本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三是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全民认识。利用各类平台、媒体、横幅、栏展等方式宣传振兴战略及会议精神,逐步深入改变农户的“小农”意识和思想。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理念。以优质化、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做大做强我们山区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服务业等,着力推动农业从增量导向转向提质、调优导向。二是发展品牌+乡村旅游产业。“你若精彩,清风自来”,无论是乡村旅游项目,还是特色产业,只要你的品质有保证、高端大气上档次,自然能吸引庞大的消费人群;特别是现在品牌效力与乡村休闲旅游紧密结合,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创建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向,积极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生产清洁化、投入品减量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三)构建平台,优化硬件配置。一是整合农村资源,利用“村淘”、“电商”、“微信群”、“朋友圈”等现代化手段盘活村民手中的资源,搭建销售平台,提供相关供求信息,做到有计划生产、有需求种植,找好端口,实现产地与消费的无缝对接。二是产业要振兴,硬件配套是关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优化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的命脉就是水利”,真正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为产业兴旺提供前提条件;其次还需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推进农业机械化,解决耕作质量不高的问题;再有道路和物流建设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要条件,保证能让“产品出得去,客户进得来”。

(四)降低建设成本,探索新载体。一是当前农村居住过于分散,不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示范园区等,为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创造出新发展模式。二是积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努力获取规模收益及国家扶持资金,持续提高种养业平均利润率,是农民增收、脱贫新型载体模式。

(五)吸引人才流入,培育人才队伍。要推动人口在“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之间协调流动,一是必须全面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条件,扭转农民在收入分配、市场经济权利获取等的不利地位,让农业成为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让农民成为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从而培育出产业兴旺的人才。破解乡村人才凋敝问题。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产业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降低生产成本;要实施政策激励,促进有志于回乡创业的高技术、高知识人才回乡创业。

猜你喜欢

兴旺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推动产业兴旺 撬动乡村振兴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