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特征及课程体系重构分析

2018-01-23高玉芝王国权刘万辉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技能机电

高玉芝 王国权 刘万辉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 唐山市 063000)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绿色发展和结构优化都需要人去推进、去保证、去发展、去创造,人才是建设“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因此,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义重大。

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技能人才培养,关键看职业教育。人是一切生产制造活动的主体,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核心也将是人才之争。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重点发展的10个领域几乎都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相关。目前,我国138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多数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已经与新的要求存在差距。本文将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与“中国制造2025”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对比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给出课程体系重构思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传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有138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数学校都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由于职业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学生就业面向有所不同。基于此,各个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如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京津冀地区,重点是唐山地区的机械、电子、钢铁、冶金、港口等相关企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岗位工作。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同部分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设备、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但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方面的标准与要求基本一致。本文仅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说明。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能进行机电设备、机械加工设备和生产线的制造及装配调试、运行操作、维护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应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1)知识结构

①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会运用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②掌握本专业相关的人文社科、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

③掌握机械图识读与绘制、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专业英语等专业基础知识;

④掌握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及应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机电设备管理等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

①具有较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较强的机电产品装配和维护维修能力;

②具有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对电机进行控制;能够应用PLC控制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控制;

③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调试、维修和技术支持能力;

④具有熟练进行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⑤具有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

⑥具有熟练进行生产技术实施的能力。

(3)素质结构

①具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卫生健康基本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④具有求实创新、刻苦钻研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⑤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潜能;

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基本构成

经过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骨干校建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建设(正在建设中)三个里程碑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更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纵观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大多数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经过解构与重构,多数以全新的形式呈现,但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其“三段论”的本来面目,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合的实质。如人文社科、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机械图识读与绘制、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基础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及应用等专业课程。这种“三段论”的课程体系的缺点是课程基本上呈“碎片化”分布,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

二、“中国制造2025”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提出新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随着生产力、生产方式不断变化的概念,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技能人才有了全新的要求。传统制造工艺过程要求“高技能人才”具备娴熟的技艺,能够胜任一线的工作生产即可。“中国制造2025”则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专”到“宽”的要求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技能操练为主,特别是制造类职业教育,学生大量时间用于操练“车、钳、铆、电、焊”等专业技能,且各项技能之间相对独立,要求单一。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因此,学校和用人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即可,“一专多能”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可能具备。而“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传统单一的技能将进一步被压缩、被边缘化,传统的、单一技能的岗位正在减少、消失,我国将从“传统型工业社会”向“知识型工业社会”转变,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多元的知识体系,产业工人扮演的“螺丝钉”的角色将逐渐淘汰,未来技术工人的知识体系将更加多元。

2.从“旧”到“新”的要求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还一直沿用二十几年前的模式,虽然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但是由于受到专业建设条件的制约,基本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彻底变革。由于新发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社会大生产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改变了人的就业岗位。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原有的一些要素和技术被弱化,甚至被淘汰。这就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课程内容上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地融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内容,专业建设要与科技进步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数字化制造、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从“薄”到“厚”的要求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与理论比例基本上高达1∶1,由于学生在校仅为三年时间,其中,公共课又挤占去一大部分时间,顶岗实习至少占去半年时间,部分学校甚至一年时间,学生用于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一再被压缩。在工业智能化转型背景下,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要摒弃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跨专业跨学科科学地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出学科面广、知识跨度大、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需求。

4.从“高”到“强”的要求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普遍意义上理解的“高”是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或水平。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新要求,智能化生产系统将取代传统简单机械的劳动,人不仅仅是简单的机器操作者,更可能是维修者,甚至是管理者。因此,高技能人才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拥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课程体系重构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适应“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综合以上对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分析,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与“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的重构必须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工业智能化转型为切入点,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

1.专业纵向内课程的重组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机械图识读与绘制》建议取消手工绘图部分,直接开设UG、Pro/E、Solidworks等三维建模软件,学生即可学会建模又可学会仿真;建议将《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与《液压与气动》三门课程整合为《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建议增设《数字接口技术》《测试与传感器技术》之类课程。

对于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课时压缩或内容删减,增加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高精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相关内容。

2.专业横向间课程的整合与课程群的构建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业目录(2015年)》划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56装备制造大类—5603自动化专业类。自动化专业类还包括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共计9个专业。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专业之间原有的界限已经模糊,学生就业岗位群逐渐趋同。目前9个专业之间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应进一步整合,建成课程群,形成一个共享平台;专业课方面再有所侧重,突出专业特色。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第一步,也是我国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一步。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借此发展良机,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重新审视,紧跟国家装备制造业转型契机,适应“中国制造2025”对装备制造业的人才要求,加快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及教学内容调整。

四、结语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高技能机电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为科技兴厂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