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8-01-23刘冰冰
刘冰冰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潮流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理应肩负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使命,而“互联网+”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事生产一线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结合目前了解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突出的共性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过于陈旧
我国高职院校缺少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目前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往往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混为一谈,既没有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没有很好地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基于政策的驱动、学校的安排,被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缺乏主观积极能动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仅仅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中,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教学,或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于学校的众创空间、创业中心所开展的各项创新创业活动,而这又缺少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尤其是在“互联网+”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缺乏新意,而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又在不断的增长。
2.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不清楚
不同类型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不同的,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基于这个方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和与创业、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往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对少数有创业想法学生的重点培养,没有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划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甚至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只是局限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备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已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基本都是相对独立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的框架;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选用标准不一致,一些学校虽自己编写了创新创业教材,但其中仍存在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没有针对学生的年级、专业、类型进行划分,也没有特别关注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负责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以及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专业课教师兼任,然而,这些教师几乎没有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往往只是理论上的灌输,缺少实践的检验;一些学校会聘请一些校外的创业企业家来校兼任创业导师,由于时间、地域、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多数是在创新创业大赛或活动期间,以讲座和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进行长期的连续式指导,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的指导效果有限。
二、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政策和政府公开会议中的高频词,它是国家级战略,更是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技术上为具有先天网络优势的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手段。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巡讲中,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马德富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一层是以成果展示和讲座实现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第二层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普及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第三层通过创业大赛和创业训练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塔尖层是进行公司实战项目的孵化。
马德富提出的这种“金字塔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用于高职院校,可以形成以下五种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1.创新创业型大学:区域经济发展+互联网+院校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型大学是以创新创业为主要职能,兼顾学术与市场导向的二元价值取向,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的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大学。融入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创新创业型大学的特征之一,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目标之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建立具有指导性作用,通过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熟悉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产业结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才能更好地建成有活力、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大学,才能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更有效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才能让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更贴近区域市场需求。
院校教育改革是创新创业型大学成败的关键,不仅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还要从办学理念、教学方式、课程建设、教师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通过围绕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进行深刻地改革,使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浪潮中办出特色,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互联网将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信息资源开放和互动的特点,建立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将资源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让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导院校的教育改革,让院校改革的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院校发展与区域运行的整体系统相适应的同时,不断实现院校自身地发展。
2.创新创业型学院:行业转型升级+互联网+院系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创业型学院要以院系作为依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需求,从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上进行深刻改革,以实现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各个行业企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长,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结合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院系的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上要结合地方和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上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教学方式和内容上要紧贴行业企业的需求。
利用互联网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信息化开放性的教学共享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平台,开发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创新创业教材等教学资源,融行业新技术示范、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于一体,同时院系还可组织师生针对行业企业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开展线上线下的研究讨论,其研究成果一方面应用于行业企业,一方面应用于人才培养,将“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创新点”等过程成果转变为教学案例,将案例带入课堂、写入教材,通过互联网共享向社会推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
3.创新创业型教学:线上自主学习+互联网+线下互动研讨
创新创业型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融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互动研讨于一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为目标,实现传承创新创业文化、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互动研讨结合起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往的创新创业教学由于学校资源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全世界的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学生可以利用线上的网络课程、慕课、视频等一系列的资源,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再通过课下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的互动研讨,碰撞出好的创意、好的想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结合第一课堂上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第二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科研项目中的指导,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到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学校定期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校交流、讲座,能让学生迅速的掌握创新创业的实践技巧。
高职院校通过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老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指导、名家进校讲座、互动研讨等环节建立创新创业型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通过互联网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平台,包括创新创业课程、案例和成果,让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4.创新创业型课程:市场岗位对接+互联网+院校课程改革
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改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为出发点,采纳或创建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地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应与实际岗位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让院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更迎合市场岗位需求,在这个导向下,采纳或创建成熟的适合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联合政府、行业和企业,建立线上线下的实践平台,借助互联网,建立一个“政、行、企、校”互通的创新创业线上实践平台,集政策解读、岗位需求、模拟真实环境、互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通过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形式建立线下交流的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政府提供最新政策信息和支持,行业和企业发布急需的市场岗位信息,学校将政策导向、市场岗位与院校课程改革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兴趣、不同意向的学生合理地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线上线下实践课程的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目前的政策和市场需求,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让学生在线上体会创新创业的乐趣。通过与企业家、创业者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与市场岗位紧密对接的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更有市场,更容易转化为现实,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或者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创新创业型师资:企业导师+互联网+院校导师
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入手,对本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培养本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院校导师,同时吸纳校外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企业导师,专兼结合地建立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不同类型的院校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要有所侧重,第一课堂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第二课堂教师在指导学生大赛、科技社团活动、科技项目研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专业教师之间要建立联系,学校可运用互联网手段将两个课堂联系起来,将第一课堂中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案例通过电子教案的方式分享到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中激发出的创新创业灵感、实践经验等录制成互动交流、实际操作的视频反馈到第一课堂,促进两个课堂之间的互动。以往企业导师由于时间、距离等因素,仅仅通过进校讲座、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等有限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借助互联网,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还可以通过在线课堂、网上交流的方式更便捷的为学生传授经验、答疑解惑。
互联网拓展了创新创业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还为院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搭建了互动交流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机会,这种师资队伍的建立更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创新创业导师对学生全方位的指导能力。
三、高职院校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办学形式、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师资建设进行深刻变革,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深化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自身办学优势,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通过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研究所和国际合作组织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吸纳优质社会资源和国外资源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需求导向和创新创业导向的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2.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利用互联网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将创新创业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的奇思妙想与市场需求全面对接。利用平台优势,培养创新意识、普及创业知识、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在校园内营造好创新创业氛围,让100%的学生接受到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让10%的学生喜欢创业并接受系统的创业培训,让1%的学生经过学校的培育和孵化在毕业时能顺利实现创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加强线上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利用互联网建立线上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教学形式,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搞科研、做项目、创办企业,积极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相互补充、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融合,根据不同年级、专业、阶段学生的需求,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构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4.培养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孵化创新创业成果
借助互联网广泛吸引创业校友、科技型企业、投资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校外优质资源,专兼结合建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立一支能够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创办企业等四个发展阶段进行培育与指导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发挥校内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教学、科研项目、指导大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普及创业基础教育,让具有创新意识、怀揣创业梦想的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支持并快速成长,使其创新创业成果能够得到孵化和投资。
综上所述,利用“互联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平台建设和媒体推介,实现创新创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孵化投资相结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持续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