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湖南省优质高职院校的案例

2018-01-23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卢 竹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开展优质学校建设”,建成一批“中国模式”的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引领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行动计划》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开放式办学,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引领人才培养体系和发展方式的转型。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要求、新试点均建立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其标准内涵和体系建设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因此,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路径。本文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解读有关产教融合的内涵,结合湖南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探讨产教融合的实现机制与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入提供思路。

一、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

2017年1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必须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重大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产教融合是一种跨界的融合与合作,即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的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在宏观层面上,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相适合,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匹配;在微观层面上,要求高等院校要适应区域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

宏观层面的产教融合表现为,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互为供需方,二者相互依存,互为主客体。教育部门(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主)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为直接目标,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协同育人、合作共赢为核心,实现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和融合贯通。教育部门的人才培养以产业部门的人才需要和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支柱产业、优势行业的发展趋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产业部门结合教育部门的战略需求和自身的资源要素,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双赢。

微观层面的产教融合表现为,行业企业以外部优势带动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而高职院校通过内部发力助推行业企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从社会或经济的需求和动机出发,在根本利益关系和情感因素的渗入下,双方围绕共同的预期价值目标而相互协调、相互顺应,构建适应区域重点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品牌专业(专业群),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技术研发的水平。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作为育人的双主体,在专业规划调整、校企教材开发、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设置评价、实习实训实施等教育教学环节,协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改变长期以来院校作为单一的育人主体、行业企业被动参与的现实局面。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明确产教融合的着力点,才能促进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湖南省首批优质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上进行了系列探索,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多形式、多领域、多元化的融合模式。对湖南省优质高职院校的实践分析,可以为产教融合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构建夯实的合作平台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和荷兰学者劳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部门关系”的三重螺旋模型,用生物学的构造学说解析大学、企业、政府部门三者在共同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大学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获取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的各类优质资源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产业部门通过不断投入人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促进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亦有益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政府部门能对大学和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并掌握资金支配权。高职院校、产业部门、政府部门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三者合作能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三重螺旋模型中,高职院校、产业部门、政府部门三者通力合作实现行政领域、生产领域和知识领域的三力合一,组成由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界、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有机系统。

只有依托开放的合作平台,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产业部门、政府部门三者的相互作用。高职院校应构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专业特色,实行高效规范的管理,推动合作办学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发展。合作平台作为非赢利性的自由联合机构,为高职院校、产业部门、政府部门相互之间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提供现实基础。在构建产教融合的合作平台的过程中,应着力于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合作平台应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与监督控制下,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政府部门是国家权力的行政机关,是规范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行为的权威机构。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省教育厅的主导与管理下,与湖南教育电视台实行独特的“前台后院”式合作办学模式;并以湖南文化产业为依托,牵头新闻出版单位、动画公司、演出公司等企业,组建“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其二,合作平台要发挥出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降低企业寻求校企合作的成本,协调校企双方的矛盾。行业协会掌握着行业发展的信息资源、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与指导下,高职院校与区域主导产业链上实力雄厚、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并不断地吸纳产业链上热衷职业教育、追求长期合作的企业参与到合作平台。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省铁道协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的协调下,联合8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和科研院,成立“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的指导下,联合著名的湘菜餐饮企业,成立“湖南餐饮职业教育联盟”,形成“政校行企”的产教融合模式。其三,为防止合作平台形同虚设,应实行动态的成员进入和退出管理机制。合作平台应建立理事会、设置管理机构、制定组织章程、健全工作程序,以此形成执行标准和约束力,规范成员单位的权力和义务,完善合作平台的治理结构。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全国首个“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成员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从2013年10月成立至今,先后有6家理事单位因参与活动较少或与职业教育对接不紧密等原因退出协同创新中心。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实现产教融合的保障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准确把握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指导。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组成,利益相关者为组织的生存发展贡献了力量,个体的理性行为与组织的目标实现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的,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处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教师、学生、家长等,他们能够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享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实现所带来的成效。在市场机制下,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主要的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共同的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各利益主体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满足各自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共同利益追求,从而实现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陷入短期的急功近利的困境、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继续,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方的利益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和保障。

只有在学校、行业组织、企业、教师、学生等主要相关者的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激励利益相关者更好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的持续开展。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发力,兼顾学校、行业组织、企业、教师、学生的不同利益,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确保产教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只有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构建“利益共同体”,应着力于二个层次:首先,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高职院校获得来自行业企业的办学经费、教学设施设备和经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团队水平,改善教学条件,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取得人才储备、员工培训等方面的优势,优先获得高素质劳动者,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民政教育,构建“健康养老服务”特色专业群,与国内养老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创新开展“3+2”或“4+1”(每周在校学习3天或4天,在企业实践2天或1天)的“学生即学徒,准员工成为员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成为全国各地养老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骨干和中基层管理者。其次,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基于共性利益的诉求,构建互利共赢的长效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完善与创新产教融合的评价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调节机制,以契约、制度为纽带维系和保障彼此的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平衡关系,实现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如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智能交通技术”为特色专业群,实施“三随三调”的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专业特点首创“秋去春回、工学交替”和“五共”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中厂”和“厂中校”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一站式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校企人员、信息、设备和培养标准的互通互融。

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

威斯康星思想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源泉。“威斯康星思想”源于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实践,当时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范海斯提出,大学在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基础上,还应立足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第三大职能。随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日益凸显,为产教融合的实现提供现实可能。

高职院校只有重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提高为产业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加强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的研究,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是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各类工种的技能鉴定和员工培训、开发行业标准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等。实际上,企业产教融合的动力来源于其能否从校企合作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的能力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激发企业主动开展合作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技术开发水平,更好地服务企业、社会,才能吸引行业企业主动合作,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因此,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交流、服务咨询、技术转让等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在主动性,与企业共同构建社会服务的动力机制、管理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创新组合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形成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与国际知名汽车品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依托保时捷PEAP项目、宝马BEST项目、上海通用ASEP项目、北京汽车BSEP项目等校企技术合作项目,共同组建应用技术研发团队和新产品开发团队,其在汽车结构改进和底层线控改造等领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因而企业主动寻求与之开展技术合作的案例屡见不鲜。2017年1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毅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合作成立“李德毅院士工作站”,属于湖南省首例高职院校建设院士工作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此外,服务社会能力也是检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水平的具体表现。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