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寐从脾胃论治探析

2018-01-2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4期
关键词:水火胃气气机

1.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2

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长期不寐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故临床治疗常“以心论治”。吾师崔应麟教授从事临床多年,熟读中医经典,理论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擅长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各种疾病,在治疗不寐上成效颇丰。其以长期临证经验为基础,提出不寐从脾胃的角度进行论治。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认识颇丰,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阴阳失交。《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阳入于阴则寐,阴入于阳则寤,反映了人体阴阳之气在体内的消长决定了人体寐与寤的交替[2]。而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为全身气机阴阳升降之枢纽,脾胃不和,中焦气机不畅,阴阳升降出入受阻,则不寐。《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而卧,阴气尽则寐。”营卫二气的运动变化,与自然界昼夜节律的变化相一致,也影响着人体的睡眠活动。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营卫二气的来源物质,故脾胃不和,化生水谷精微不足,致营卫亏损,营卫运行失序,则不寐。《景岳全书·不寐》曰:“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曰:“足太阴脉注心中,从心中循手少阴脉行也。”脾胃与心又为母子关系,脾胃与心经脉相连,五行相关,功能相济[3]。心神的充养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若脾胃虚损则化生气血不足,不能充养心脉,则心失所养,发生不寐。由上可知,脾胃在中医不寐学说体系中占据枢纽地位,故临床诊治不寐时,崔应麟教授着重从脾胃入手,谨守核心病机,辨证施治。

2 证治分类

2.1 脾胃气虚证 人体五脏六腑及周身经络得以运行,全赖气血之营养,气血充盈柔和则神得以生,寤寐以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损,不能上奉于心,而致不寐。《景岳全书·不寐》曰:“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脾病日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累及于心,致使心脾两虚,则神无所主,故不寐。临床常见症状:不寐,神疲食少,四肢倦怠,头晕目眩,心悸健忘,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治法,方选归脾汤化裁。孙晨[4]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中老年失眠30例,总有效率达86.67%。若兼见胸脘痞闷、纳呆腹胀,可加茯苓、厚朴、陈皮、枳壳、半夏等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若心血不足较甚者,可酌加芍药、阿胶、熟地等以滋养心血;若不寐较重者,加合欢皮、夜交藤、柏子仁、莲子仁等养心安神。

2.2 胃阴不足证 胃喜润而恶燥。胃受纳腐熟的生理功能不仅依赖于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要胃液的濡润和滋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消化系统中的胃、肠器官有丰富的自主神经纤维分布,心理应激与生理反应之间通过自主神经、激素、神经递质等中介物质沟通调节胃肠功能,现代研究最多的就是5-羟色胺[5]。若嗜食辛辣灼烧胃阴或久病迁延不愈,伤津耗液,致胃阴不足,虚燥内生,心神失养,则致失眠。《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此即津液丢失过多致使“胃中干”,胃气失和,所致不寐。临床常见症状:不寐,烦躁,胸脘痞闷,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以养阴益胃,和中安神为治法,方选益胃汤或竹叶石膏汤加减。裴媛教授[6]治疗胃阴不足之不寐,方选竹叶石膏汤,以滋阴清胃。若大便干燥难解,宜加瓜蒌仁、火麻仁等润肠通便;若阴虚胃热较重时,可加知母、黄连等养阴清胃。

2.3 饮食积滞证 《类经·疾病类》曰:“今人有过失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胃为六腑之一,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若恣食生冷、肥甘厚腻,壅塞脾胃,致使胃气失和,胃气上逆而扰乱心神,神不安则不寐。《诸病源候论·食伤饱候》曰:“负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临床常见症状:夜寐不安,辗转反侧,胃部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以消食导滞,和胃安神为治法,方选保和丸或枳术丸加减。吕洋洋[7]等认为保和丸加味治疗胃气失和型不寐,疗效显著。若兼有大便秘结,腹部胀痛拒按等“胃家实”症状,可酌加大黄,取承气汤之意,即汪昂曰:“饮食积滞,作痛成积,非有以推荡之则不行”。若食滞日久化热,可酌加黄连、黄芩等清热之品。

2.4 痰火内扰证 《张氏医通·不得卧》曰:“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脾胃受损,酿生痰饮,日久化热,痰热互结,上扰心神,使心神不安,则不寐。《景岳全书》亦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临床常见症状:不寐,心悸易惊,心烦口苦,胸闷痰多,恶心纳呆,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为治法,方选黄连温胆汤化裁。王苏莉[8]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86例,总有效率为98.3%。若不寐较重者,酌用琥珀、生龙骨、生牡蛎等镇静安神之品;若烦热较甚者,可加用栀子豉汤以增清热除烦之功效;若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可加用半夏秫米汤以健脾和胃降气。

2.5 气机不利证 脾胃同属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人得以入寐[9]。孙思邈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心肾水火的升降,与全身气机的运动相协调,若气机升降失常,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交于心,故不寐。正如张聿青《医案》所述:“胃为中枢,升降阴阳,于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肾水上注离内,此坎离之既济也。水火不济,不能成寐,人尽知之。不知水火不济,非水火不欲济也,有阻我水火相交之道者,中枢是也。”临床常见症状:心烦不寐,心悸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以调和脾胃,交通心肾为治法。此型病理改变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心肾不交。临床治疗,应明确其形成原因,区分食、气、痰、湿、热、虚,遵照“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驱邪扶正,辨证施治。若兼肾阴亏虚为主者,可加六味地黄丸以滋阴通心;若兼心火亢盛为主者,宜加交泰丸以清心降火,引火归原。

3 现代临床研究

“肠脑学说”最近越来越被学者研究和认可。肠脑是人体的另一个大脑,即肠神经系统,它与颅脑有着相似性和相关性。相似性:肠神经系统分布在食管、胃、大小肠管壁内,组成了壁内神经丛,其神经元与颅脑神经元功能相似,按其功能都能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它们之间的协调运动完成了胃肠道各种复杂功能[10]。许多胃肠肽在中枢神经中存在,而现在发现在胃肠中也存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肽类,这些肽被称为脑肠肽,它们共同调控着胃肠复杂的运动,在脑内和肠内呈双重分布[11],如与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 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当胃肠道功能出现紊乱,就会影响这些脑肠肽的分泌,从而影响睡眠。相关性:脑肠轴是指两个神经系统形成的双向通路,肠壁内神经丛接收到来自胃肠道的信号时,通过脑肠轴将刺激的冲动传至大脑[12]。当脾胃不和,发出胃肠信号,通过脑肠轴投射到中枢,机体会相应做出反应,从而引起失眠。

4 小结

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从脾胃角度论治不寐,有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且被现代医学证实其合理性及可行性。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关键在辨证论治,根据辨证加减选择相应药物,然目前在临床中从脾胃的论治仍有不足之处,因此不寐从脾胃论治仍有待于同道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水火胃气气机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水火大比拼
喷火鱼VS射水鱼,水火较量谁更强
水火人生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水火相容
便携电子打气机
胃气在病畜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