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甲基苯丙胺后诱发脑动脉畸形破裂及冠心病死亡及伤病关系1例
2018-01-23徐姗姗
谭 力 张 龙 徐姗姗
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司法医学鉴定中心,贵州 遵义 563000;2.遵义市播州区公安局,贵州 遵义 563000;>3.贵州省习水县公安局,贵州 习水 564600
一、案例
(一)简要案情
郝某,男,28岁;经当地片警反应郝某吸毒史6年。某日上午9时突发意识烦躁、谵妄,欲持械伤人,被该片区民警及时制服。并以“烦躁、谵妄致意识障碍”送入当地某三甲医院就诊,遂立即行各项相关辅助检查。急诊初步怀疑为“毒品中毒”。于12时送血检,12时30分时回示其心肌酶各项指标较参考值均显示为明显异常。当日下午3时许郝某突发呼吸急促,脉搏细数,血压降快速下降,经急诊科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3时20分宣布死亡。
检察院当日即组织我鉴定中心对郝某尸体进行法医病理检验,鉴定意见为“脑动脉畸形破裂及冠心病急性发作而死亡”,郝某其家属认为临床诊断为“毒品中毒”,而“脑动脉畸形破裂及冠心病急性发作而死亡”是由民警暴力执法导致的,要求进行伤病因果关系判定。
(二)法医学检验
尸表检验:头颅五官无畸形,头皮未见创口,颈部皮肤未见缢、勒沟、擦挫伤等,项部未见损伤痕,双肘部见注射针眼伴皮下淤青,双侧腹股沟见多处陈旧注射针眼,双膝部见散在的擦挫伤,骨盆未触及骨折,四肢长骨未见假关节活动及骨擦音。
解剖检验主要发现:头皮、皮下未见出血,颅骨未见骨折,蛛网膜下腔弥漫性出血,直视下最为显著的是脑底部出血;探查脑部各支血管时发现左侧大脑前、中动脉表现为粥样硬化,且做血管切面发现壁厚薄不一,左右前动脉血管网可见局部血管簇状分布。颈部及胸腹部皮下未见出血,胸锁乳突肌、颈前肌等颈部肌群未见出血,舌骨、甲状软骨形态连续,胸骨、肋骨完整,未扪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胸、腹腔各实质脏器及空腔脏器位置、形态正常,未见破裂。心脏体积稍大,见肺动脉栓塞,左前降支、右旋支触感稍硬,切面见管腔狭窄。
组织病理学检验主要发现: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神经细胞及血管周间隙明显增宽,脑实质未见出血。小脑、脑干未见出血。左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硬化显著表现为粥样硬化,血管壁厚度相差分明,明显灶性纤维化增生,局部血管壁仅见内膜及外膜,中膜缺如,血管壁局部断裂出血;左右前动脉血管网见局部血管簇状分布,局部血管断裂出血。左心外膜下及心肌间质见单核、淋巴细胞浸润。左前降支、右旋支分支管腔狭窄,血管壁内膜显著增厚,粥样坏死物质、胆固醇结晶、钙盐沉积和纤维结缔组织;左旋支管腔达60%以上阻塞,右旋支管腔达30%以上堵塞。
提取郝某心血及肝脏(行常规毒品检测),心血及肝脏内检出甲基苯丙胺类及其代谢产物,其中甲基苯丙胺含量为22.3ug/L。
二、讨论
(一)死亡原因分析
本案中郝某已有6年吸毒史,郝某死亡当日上午出现烦躁、谵妄等意识改变,尸表检验中发现郝某多处的注射痕迹(新旧不一,双肘部为新鲜注射针眼),且从送检样品中结果提示,郝某体内甲基苯丙胺含量为22.3ug/L,从临床症状及毒分含量如此之高,可由此证明其死前滥用冰毒类毒品。
尸体解剖及组织学主要发现郝某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畸形、破裂、出血,脑水肿;冠心病。郝某心肌酶各项指标较参考值均显示为明显异常,尸表检验及尸体解剖仅仅发现双膝部见散在擦挫伤,可证明民警制服郝某时的暴力轻微,排除暴力损伤致死。
(二)甲基苯丙胺对机体的损伤
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滥用者会处于强烈兴奋状态,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偏执狂、妄想、幻觉和暴力倾向[1]。据相关学者大量研究证明,滥用冰毒后可使收缩压升高至140/220mmHg,舒张压升高至90/120mmHg,且伴随有心动过速及心律异常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其猝死[2]。
(三)伤病因果关系判定
郝某在死亡当日处于由毒品引起的意识异常中,在民警执法过程中对郝某仅有膝部的散在擦挫伤,损伤及其轻微。郝某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其脑动脉畸形及冠心病并非由外伤引起,脑动脉畸形为先天性疾病,其破裂与其滥用毒品导致血压升高所致,郝某青壮年,冠心病十分严重,与其长期滥用毒品引起的损害有关。因此,民警执法行为与郝某死亡无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