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当区家庭农场建设浅析

2018-01-23陈丽娟

贵州农机化 2018年3期
关键词:全区农场土地

陈丽娟

(贵阳市乌当区农业局 贵州 贵阳 550018)

0 引言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下来,广大农村正逐步显现“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等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在广大农村地区,不仅已出现了“劳动力荒”,先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也日益显现出它的弊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块经营,缺乏一定的规模化、集约化,导致效率低下,产出率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已经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再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实际上农业部早在2012年之前就已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确定了6 000多个“家庭农场”试点,各地大力探索和实践这一新型土地规模经营方式,很多农村能人通过承包土地、开展规模种植、特色种植等方式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为“家庭农场”模式的发展摸索出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符合农民的需要,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透过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的态度,我们看到的是又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为摸清我区家庭农场建设现状,乌当区政协会同区农业局联合提出“乌当区家庭农场建设调研课题”,旨在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梳理我区发展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性提出我区家庭农场建设的模式,为全区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农民的增收致富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1 乌当区家庭农场建设现状

为搞好该课题,区政协、区农业局成立了精干的调研小组,并聘请了市农委相关专家作为课题组的顾问,通过调查走访、与乡镇干部及农户交流座谈、深入种养殖大户家中了解情况、外出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对全区家庭农场建设开展调查。

1.1 乌当区基本情况

乌当区位于贵阳市东北部,总面积686平方公里,辖6镇2乡、5个社区,总人口23.11万,居住有汉、布依、苗等33个民族。全区平均海拔1 242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6度。作为贵阳市农产品保供基地,长期以来为贵阳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全区农业产业结构从原先的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由于地处贵阳市郊,交通方便,信息渠道畅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产业优势较为突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全区共有耕地面积9.4万余亩,农业人口12万余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由于全市区划格局的调整,乌当区农业发展已经不适宜走大规模、建大基地,而发展以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精品为支撑的都市型农业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全区农业正按照打造“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定位,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目标,坚持用“生态、高效、创意、循环”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着力建设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1.2 乌当区家庭农场建设现状

1.2.1 我区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

为搞好课题调研,课题组先后与新堡乡、偏坡乡、百宜镇、羊昌镇、东风镇、高新社区服务中心等乡镇的干部及农户就家庭农场建设进行了交流座谈,并且对全区种养殖大户及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区广大农户及多数干部对家庭农场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认识和学习阶段,对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了解不多,对家庭农场的定义、建设的标准、国家政策优惠不清楚,提到家庭农场大多想到的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对中国的家庭农场特别是我区的家庭农场如何建设比较茫然。

1.2.2 家庭农场的概念

按照《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4]1号),农村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经营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化管理、机械化生产为手段,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新型经济组织。按照它的定义,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是农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而不是依靠雇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它强调的是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的农户的家庭经营,主体是农民,而城里人到农村去兴办的农业实体产业、农业企业应不属于家庭农场的范畴。

针对我国目前家庭农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正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我们的家庭农场建设不一定要像欧美国家一样要高、大、上,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可以是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类似于种养大户和有一定规模化、集约化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升级版。

1.3 我区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

要发展家庭农场,也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不是什么地区都适合搞家庭农场,也不是什么农户都能搞好家庭农场。只有哪些非农就业机会高、农民市民化速度快、城镇化比率高的地区才有条件搞家庭农场,也只有那些得到高质量培训的职业农民,才能真正搞活、搞好家庭农场。另外,家庭农场发展还必须在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与纠纷调处机制的基础上,否则易引发社会矛盾。目前我区发展家庭农场已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1.3.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以及旅游资源为全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

乌当区地处贵阳市近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区政府所在地新天城区是贵阳城市核心组团之一,距龙洞堡国际机场8公里,距贵阳火车站10公里,西南出海通道经过本辖区并设有立交。在贵阳市“三环十六射”城市骨干路网中,贵开路、水东路、北二环、东二环、北京东路、东北绕城高速均直通区内。正在建设的市域快速铁路白龙线、贵开快速铁路、沪昆铁路、贵遵高速复线、贵瓮高速、东北绕城高速尖小线、东北城市干道等穿境而过。辖区山环水绕、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49.55%。区内地热资源丰富,享有“林中泉城”的美誉,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保利国际温泉、贵御温泉;有以情韵.阿粟、醉韵.偏坡、美韵.渡寨、福韵.王岗、古韵.陇脚为代表的“泉城五韵”乡村旅游示范景区,这些既有的条件为我区家庭农场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

1.3.2 全区农业产业优势较为突出,通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

截止2013年,全区已建成以贵开路、马百线为主轴布局特色精品蔬菜基地,即以羊昌为核心,辐射新堡马头、新场王坝、百宜洛坝的2万余亩冷凉蔬菜产业带,以及以下坝、谷坝、谷定香细菜,喇平延晚西红柿为核心,辐射水田、定扒、百宜、拐九的万余亩延晚蔬菜产业带。另还建成了下坝樱桃、阿栗杨梅、百宜黄金梨、水田酥李四大特色精品水果生产基地。在新场、羊昌、百宜、新堡已建成2.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在新场打铁寨、王坝村、新堡王岗已建成1 500亩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茶叶基地,建成东风、水田、羊昌、百宜2 000亩花卉基地,水田3 000亩绿化苗木基地等,并培育出了一批质量安全、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并创建了如“百宜牌”折耳根、黄金梨、辣椒,“阿栗牌”杨梅、“岩山牌”樱桃及羊昌甜椒,偏坡无筋棒豆、“黔山牌”红香米等10多个优质果、蔬、粮农产品品牌,提高了乌当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畜牧养殖方面,规模养殖逐步兴起。近年来畜牧部门大力推广“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技术,使养殖方式得到进一步改进。促进了养殖水平和畜产品质量的提高,养殖方式、养殖规模、养殖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国发2号文件出台以来,一些善思考、会经营的农户和其他行业的一些人员也投身于畜牧养殖。这些人以获利为目的,养殖数量比农户的传统养殖相比有很大的提高,养猪数上百头、上千头,养禽数万只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不断涌现。至2014年3月底,全区养殖专业户共有70余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场约20余家,他们是养殖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养殖生产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据课题组调查,目前我区由农村种植能手承包建设的种植基地面积达3800亩,年产值达1500万元;有一定规模的乡村农家乐共150家,年营业额30万元。农村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家乐经营业主不仅从他们的经营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已有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都已初步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可作为我区家庭农场建设的潜在资源和后备军,也是全区发展家庭农场先行先试的最佳人选。

1.3.3 全区土地流转工作已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道路

家庭农场的经营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要发展家庭农场还必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乌当区从2012年开始此项工作,目前已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一个,全区6镇2乡以及两个农村社区已建立乡镇一级的土地流转办公室,全区土地流转已全面实现备案登记制度。据调查,截止到2014年4月底,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累计15334.23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6%。近5年土地流转情况的分析:共涉及到全区7个乡镇58个村,土地租金由原来的200元∕亩到今年1 000元∕亩,公路沿线800-1000元∕亩,边远缺水地区200-800元∕亩不等。

1.3.4 发展家庭农场符合我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及区委区政府对全区农业的定位,我区将以建成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发展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助农增收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区生态优势和地域优势,探索城乡一体化下新农村发展模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将是今后农业工作的长期目标任务。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式,符合我区实际情况,它不仅可以解决有人种地、种好地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当地农旅融合,将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家庭农场发展得好,不仅解决的是农户一家人的生活问题,自种自收的耕作方式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以亲自体验耕种采收机会,为贵阳周边市民提供一个健康休闲的去处,家庭农场发展可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等多功能新型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变,家庭农场的发展符合我区农业定位。

1.3.5 发展家庭农场也是全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是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家庭农场把农民每家每户的小块农田集中起来,解决了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下、风险高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看,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也是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对我区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家庭农场建设符合我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符合我区农村实情,也给选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能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但家庭农场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要以农民自愿为原则进行引导性发展,不能搞一刀切,我们在梳理我区发展家庭农场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搞好我区家庭农场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须认真研究本地实情,正确引导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各业务部门要搞好相关研究工作,从政策、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为家庭农场的建设搞好服务工作,以推动我区家庭农场建设有序进行。

2.1 各级部门认真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农户认识发展家庭农场的好处

(1)家庭农场是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它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收入明显提高,发展家庭农场只要掌握种养殖技术要领、管理得当,经营收入可观,可大大提高农户的种养殖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不一定非得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农村务农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2)家庭农场建设可有效地推进土地流转,使农村闲置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创办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租赁获得农民的土地,通过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期限不超过土地延包期限,把农户分散土地集中连片统管起来进行生产经营管理。

(3)家庭农场可整合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良种、良法、示范推广农业高新科技,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可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与以前的家庭分散经营相比较,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更有利于农业部门做好相关农业服务工作。在家庭农场的生产过程中,农业部门可更好地做好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的配套服务。

(4)家庭农场建设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家庭农场按农业标准化技术生产,应用安全放心农资,生产出的农产品安全、环保,消费者吃得放心,种出的农产品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过程,更易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规模种植适宜家庭农场满负荷运转,无需引入大量外来务农人员,减少了外来不规范种植户,有效改变了因外来种植户集聚而造成的脏、乱、差现象,同时由农资超市对家庭农场化肥、农药的直供服务,有效杜绝了不合格农药的使用,用肥、用药都按农技部门的技术操作要点进行,农业投入品安全有保障,农业生产过程质量受控制,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 充分认识我区家庭农场建设面临的困难

2.2.1 对家庭农场缺乏清晰的定义。

尽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但对家庭农场如何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或标准,各地区都还是在进行试点工作,有些地区已经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针对我们贵州省来说,目前也还没有出台家庭农场的建设标准和认定方法,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比如有的种植大户已在尝试这一经营模式,却不知自己就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有的农场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却自称家庭农场;有的人将家庭农场主与地主相提并论,担心引发土地兼并;有的人错误地将家庭农场与“休闲农业”混为一谈。对家庭农场的含糊定义,影响到如何界定、如何扶持、如何引入登记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2.2.2 难以得到相应的扶持政策,缺乏更新设备和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一些农民流转了大量土地做农场经营,但是受没有进行土地整理的限制,地被分成若干小块,遇上机耕道,必须自己扛着小型农机到另一块田里去。昂贵的租金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搞土地整理自己又无财力完成。

2.2.3 融资难也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些试验阶段的家庭农场想扩大规模,却遭遇了融资难题。农民很少有可以抵押的资产,靠少量贷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2.2.4 土地流转不规范,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

面对农户承包地极其细碎的现状,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最大的困难就是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并确保租期较长、相对稳定。但由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和农民的惜地意识,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地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

2.3 对我区发展家庭农场的相关建议

推广家庭农场,应明确家庭农场的定义,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3.1 做好家庭农场认定工作,明确相关部门职能

目前贵州省农委及贵阳市农委正就全省及贵阳市家庭农场建设制定相关指导意见,我区家庭农场建设须符合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并经申报认定,农业主管部门是家庭农场认定工作的组织管理部门,负责对家庭农场的资格评审、认定以及家庭农场的监督、指导、管理工作;财政部门参与家庭农场的资格认定、评审,负责财政扶持资金兑现。

2.3.2 探索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扶持相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待正式文件出台后,定义明确了,可探索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在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方面可根据农业生产环境,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2.3.3 对符合家庭农场建设标准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接受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倾斜的要求,将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机统一,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明确家庭农场可以优先承担涉农建设项目。同时,可通过项目倾斜、科技帮扶、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支持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予家庭农场更多的扶持措施,支持我区家庭农场的发展。

2.3.4 加紧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

2012年12月,农业部已在50个县试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这项工作对明晰农用地产权、捍卫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理清家底等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规范化土地流转的先决条件。建议应将这一工作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考核。

2.3.5 应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诸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

(1)国家主管部门下发土地流转规范合同书,引导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防止口头契约。

(2)对流入方大规模流转土地的主体,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防止非农户经营主体假借家庭农场之名大规模租赁农地,注册登记后套取项目资金。

(3)做好土地流转的法律与政策宣传工作,使农户能正确看待土地流转,尊重契约精神。对自愿流转出的土地,在流转期内,不得将土地收回。从而稳定流转规模,使家庭农场主能够放心投入、生产与经营。

2.4 对我区家庭农场建设几种模式的探索

2.4.1 第一种模式:种养殖大户的升级版。

以市场为主导,培育我区一批生产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规模大户,在条件成熟时可自愿选择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进一步寻求贴近市场的发展方式。这种家庭农场的规模可在50亩左右,据课题组调查,目前全区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近70家,以果树种植、蔬菜种植、茶叶种植、中药材及花卉苗木为主。这些种养殖大户可作为我区家庭农场建设的开拓者,一是因为他们已有一定基础的种养殖规模,二是因为这些农户思想观念不保守,有接受新兴事物的勇气,三是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生产管理经验,可对这些农户进行引导和帮助,进一步规范其生产经营过程,使他们走上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在乌当北部乡镇如百宜、新场、羊昌等以种养殖为农业主导产业的乡镇进行。

2.4.2 第二种模式: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结合版。

这种模式可与我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家庭农场建设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载体,在全区范围内选择几个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示范点如“泉城五韵”、马百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利用当地相关资源如农业产业优势、自然生态、民俗民风、人文资源等探索建立家庭农场,在打造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同时也拓展了农业功能,让乡村旅游有了产业的支撑,使其发展后劲更足。通过对家庭农场的项目配套,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农家庭园,发展以一户一院一果(菜)一塘一园为目标的庭院经济,让游客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休闲、娱乐活动,充分享受农家生活的乐趣。这种模式家庭农场的规模不一定要很大,5-10亩、20亩均可,以家庭成员能经营管理得过来为限,可以在已经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并且农业产业优势较为突出的乡镇进行,如新堡、偏坡、东风、下坝、高新阿栗等乡镇,这也符合把我区建成贵阳市民的“周末花园”总体目标。

2.4.3 第三种模式:生态循环农庄模式。

这种模式规模较大,投资也相对较高,比较适合有资金、有实力,想发展的农民企业家操作,是更高层次的家庭农场。农庄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绿色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支撑,依据生物链原理,把农庄中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乡村游、农家乐、蔬菜配送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互为资源的循环封闭系统,实现生态平衡,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产业模式,成为一个生态、高效、和谐、观光旅游的绿色农业生态园。这种模式可以“畜-沼-菜(果、花)—路—园”等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的生态循环模式为技术支撑,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土地经营活动。这种模式规模可在100-200亩,注意适度规模。

结 语

通过课题调研,梳理我区发展家庭农场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性提出我区家庭农场建设的模式,同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要做好我区家庭农场建设工作,须尊重农户意愿,引导性发展,同时各级各部门还要做好相关扶持政策的研究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从土地流转、金融税收、财政投入、工商注册登记、科技支撑、农业保险等方面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这样才能使农户有信心有底气地去偿试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才能保障我区家庭农场建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提出的三种家庭农场建设模式,既“种养殖大户的升级版”模式、“与乡村旅游相融合的结合版”模式、“生态循环农庄模式”我们认为是目前比较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模式,可以在各自合适的地方试行,检验模式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从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完善,最终提出更为适合我区情况的家庭农场建设新模式。

猜你喜欢

全区农场土地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农场假期
我爱这土地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农场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