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茶路研究综述

2018-01-23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晋商茶叶贸易

(1.山西财经大学 晋商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财经大学 环境经济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万里茶路是继丝路衰落之后在亚欧大陆上兴起的以山西商人为主要构成力量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万里茶路从福建武夷下梅起,沿西北方向穿江西至湖北,然后自汉口一路北上,经过河南、山西、河北、内蒙,进入蒙古国经乌兰巴托到达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茶路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经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到达圣彼得堡,又进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共1.3万公里。[1]

万里茶路经过俄罗斯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铸就了晋商的辉煌,同时也将晋商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万里茶路逐渐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直到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盛赞万里茶路,称它与中俄油气管道为联通两国的“世纪动脉”,万里茶路才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事实上,万里茶路在学术界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影响力最大的还数美国学者艾梅霞(Martha Avery)的历史学著作《茶叶之路》以及作家邓九刚写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茶叶之路》。近十年来,随着万里茶路申遗的呼声不断高涨,对万里茶路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专著有韩小雄的《晋商万里茶路探寻》与米镇波的《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影响比较大,关于万里茶路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万里茶路的兴起与变迁,路线考证及沿线的人文历史挖掘等方面。本文以万里茶路的茶叶贸易史为开端,着重以万里茶路这一贸易线路上的各个重要的节点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一、万里茶路的茶叶贸易史研究

关于万里茶路的兴起,有学者认为是与丝绸之路的衰落息息相关。杨永生对于万里茶路的起源作了详细论述:丝绸之路在联通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同时,将丝绸和茶叶传播到了中亚。丝绸之路中对于丝绸和茶叶的传播间接地影响了蒙古人的饮茶习俗的形成。中华大地上战乱与和平交织,丝绸之路也时断时通。唐以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到了宋朝时期,政府早已无法控制西北地区,因而丝绸之路基本中断,蒙古帝国的崛起,将丝绸之路纳入到其版图疆域内,促进了贸易的流通便捷度。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之后的1500多年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虽然由于东西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济政治状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交流一直是半通半停,直至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及其出于政治立场方面的考虑,导致了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于公元15世纪后彻底中断。丝路中断后迫于香料的需求,欧洲人开始从南、西、北三个方向进行探索,万里茶路的兴起与丝绸之路的衰落密不可分,蒙古人的统治时期以及中亚各国的丝路贸易为万里茶路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等国的探险者与商人分别从不同方向开辟了通往东方的道路。与此同时明朝开中制的影响下山西商人于洪武年间开始北上输送粮食,开启了长途贩运之路,成为万里茶路开启的雏形。后来穿越长城,到达中俄边境恰克图,在丝绸之路向西中断后,从北方成功开辟通往西方的“万里茶道”。由此作者得出结论:万里茶路的兴起与丝绸之路的衰落密不可分。[2]在万里茶路的演变史中学者们更倾向于茶叶贸易的积极影响。其中苏全有写道:“1616年,俄国人出使中国,使他们得到了认识茶叶的机会。恰克图的发展新高潮始于1753年,至1755年茶叶对俄国人的影响已渗透入生活各个方面,这些都是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繁荣的见证。”[3]

在遥远的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4]肖坤冰认为武夷山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神坛到大众的认知与传播过程。[5]陶德臣从中俄茶叶贸易概况,中转地恰克图运作模式及贸易结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论述。[6]巩志以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列举明清各个时期关于茶叶贸易量的方式,陈述了几百年来的茶叶商贸发展史。[7]

庄国土从茶叶输俄的贸易线路与贸易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尤其对晋商到达张家口以后的三条输俄茶叶路线的分析比较中肯。[8]徐毅以量化的方式给出了各时期中俄茶叶贸易量的波动情况。[9]郭伟奇、董玉梅对于中英,英俄,中俄间的茶叶斗争过程中指出英国商人在汉口茶叶贸易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10]陈钧的《十九世纪沙俄对两湖茶叶的掠夺》中也有所表现。[11]俄商胜利碾压晋商的现实使得晋商贩茶被历史无情地遗弃,也从侧面促成了晋商为主导的万里茶路的衰落。

万里茶路作为一条运茶古商道,在发挥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给沿线地区带来了文明的碰撞与经济的发展。孙海龙以经济地理学作为视角,指出晋商与万里茶路的完美结合是受历史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其形成与演变具有历史必然性。[12]

二、万里茶路的变迁

1.万里茶路的起点

关于万里茶路的起点,学者普遍认为是武夷山脚下的下梅村,也有人认为是长江流域的两湖地区。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可以发现下梅与两湖地区其实是不同历史时期茶路的起点。

王海津对于武夷山的气候以及对武夷山茶——大红袍主产地的独特的历史与地理因素进行了讨论。[13]邹全荣在《晋商与下梅村》一文中介绍了经营武夷山茶的邹氏因为福建下梅村而创造了辉煌历史的经历,并肯定了邹氏与晋商常氏的茶叶贸易在推动福建武夷山茶市兴起及万里茶路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14]

也有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下梅成为万里茶路的起点做出了解析,比如禾青,他从大贾兴起的一般模式出发通过对下梅邹家建筑风格的考究以及对邹家祠堂的探寻来寻找茶叶之路的起点。[15]

下梅茶市后期的衰落,学者多认为与当时的时局是密不可分的,比较突出的影响因素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也有学者持有不同意见,比如林仁川通过对近代福建茶叶外销的研究后发现:茶叶耕种与制作技术落后是导致下梅茶叶竞争力减退的诱因之一,沉重的赋税与不利的地形导致下梅茶叶运输成本的偏高也是其外输受挫一个重要原因。[16]颜丽金从武夷茶衰落的原因进行了相关分析。[17]

2.万里茶路上的重要枢纽——两湖地区

1853年,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致使通往福建、江西等省的茶道被迫中断,晋商不得不另行取道至两湖地区,因此,湖南羊楼洞和湖北安化成为了新的茶源地,也就成为了茶路的新起点。两湖地区湖泊星罗棋布,加之纵横交错的水网,为茶叶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湖北安化的黑茶以其独有的口感,迅速取代了武夷红茶。

在两湖地区先后出现了羊楼洞等茶叶主产地,而汉口凭借便利的运输条件使得汉口与安化茶在后来的贸易中独占鳌头。张笃勤对此作了详细探讨,作者列述了中俄的茶叶贸易的增长趋势,并介绍了俄商逐步控制汉口茶叶的状况。[18]郭蕴深对茶叶贸易量及俄国商人盘剥市场的手段从制度角度揭示了其原因。[19]艾杰也提到了汉口茶叶贸易对于当地各行业的系列影响。[20]杜七红讲到长江地区的地理与气候优势造就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茶优势,这其中以两湖地区最为盛名。[21]胡太昌指出,便利的内外水运条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九江茶市形成的直接动因。[22]周付华通过对长达80年的贸易历史从九江茶市的开端出发讨论了茶叶贸易中的各方关系及衰落的原因等。[23]刘晓航讲述了汉口在茶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俄国人与汉口的情缘。[24]此外,王海津对湖南省石门的茶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25]在两湖地区茶叶的种类中,作为国内三大红茶之一的湖南安红最负盛名。廖奇伟对于安化红茶予以详细讨论并积极肯定了安化红茶的历史贡献。[26]

3.万里茶路的水陆转运枢纽

作为万里茶路上重要的转运枢纽——河南赊店,在万里茶路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在万里茶路的推动下,赊店成为了茶叶水陆转运的重要节点,在这里茶叶从船上被卸载转上马背。[27]赊店在发挥经济重镇的功能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格局也潜移默化地受经商者的民俗风格的影响,位于其中心位置的山陕会馆见证了万里茶路贸易始末。[28]周忠生对于山陕会馆的布局及建造格局等做了细致阐述。[29]谭经龙对赊店镇兴起时间,原因等做了分析,并对赊店镇从战乱与匪患,商品市场的变化,水源问题的变化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的方面做出了分析。[30]起源于汉代的赊店在明朝一直是河南省西南方向的一个普通的小村落。明代以后,由于经济中心南移现象日益凸显促使南北方贸易日益繁盛,作为赊店附近的天然的水旱码头——潘河和赵河,是往来船只溯长江,沿汉江北进的货船经唐河的最后一处码头,正因如此赊店成为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的集散地和水陆转运的重要枢纽。明清时期赊店的人口曾达到13万,在赊店有72条街道和巷子,码头依河而建,往来船只繁密,岸上的货物堆集如山,货栈和客店以百家计数。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赊店已经有经商商铺424家,其中有100多家钱庄、当铺。在这其中以山西、陕西贩卖盐茶的大贾为代表。其中以茶叶,盐,布匹等为大宗货物,造就了赊店这一个庞大的物资贸易和商品转运中心。因此,在明清时期,在民间素有“天下店,数赊店”和“拉不完的赊店,填不满的北舞渡”的说法。明清时期的赊店也因此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与周口、道口、朱仙镇并称为中原四大商业重镇。[31]

4.茶商故里,万里茶路的中转站

万里茶路离开赊店后便进入了山西省内。作为晋商的发源地,山西在万里茶路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在茶叶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分流作用。在这里茶叶经山西省分别运往东西两口,以满足不同的供应。陈赛赛提到由于太行山的地理阻隔的影响,茶叶在太行山的羊肠小道中只能以驼队的方式进行运输,在茶叶抵达鲁村后由于地形放缓允许车辆通行,因此祁县鲁村便成为了驼运与车运的中转站。茶叶从河南赊店出发,经洛阳到达太行山,然后取道至祁县,经行太原,雁门关,大同最后发往张家口,或者归化城。[32]张江详细叙述了鲁村的茶叶运输过程,“傍河挟官道”生动地说明了鲁村在运输途中的地理区位的优越性。[33]万建辉对于太行山的险峻进行了切实的描述,作者提到440公里的陆路耗时约一个月,其中万里茶路的必经地段的羊肠坂便是“太行八陉”中的一段,而见证这一切的当属“碗子城”,众多的商队日夜穿行于建筑于山顶上的百余米见方的碗子城。[34]周鑫鑫在《晋商茶帮的困厄与出路》一文中对运输过程及线路的分析,作者除了对运输线路作出阐述外还得出了晋商茶叶贸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结论。[35]

5.草原地区的万里茶道

张家口作为东西两口中的东口在万里茶路中广为人知,对于张家口商业贸易卢云亭以列举的方式将1235-1936年间发生于张库大道上的商贸大事件进行叙述。[36]因此这条道也被称作为“张库恰国际商道”。

作为晋商中的翘楚,大盛魁在归化城书写了雄浑的历史,以大盛魁的重要贸易集散地呼和浩特为茶叶重镇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世纪。

有的学者关注到中俄的茶叶贸易对于蒙古的影响。在社会方面,万里茶路的开辟将茶叶输出至蒙古地区,给蒙古人民提供了茶叶,在政治方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的签订等于清政府将蒙古作为免税区拱手相让于俄国。虽然在后期清政府觉察到这一弊端,但是为时已晚。俄国已经将蒙古地区的经济贸易活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也为后期俄国商人挤压晋商市场埋下了祸根。[37]

6.万里茶路的终点——恰克图

作为万里茶路的又一重要节点——恰克图,对于中俄茶叶贸易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之地,黄鉴晖在外茶商的大本营与运输的队论述中作者提到了恰克图的由来,并指出恰克图贸易对晋商的影响。[38]郭蕴深对于俄国商人染指中国内地茶叶市场,导致恰克图市场交易份额下降的史实予以披露。[39]

恰克图对俄罗斯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帕尔申评论所言“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他通过自己的贸易活动将人民的财富变成宝贵和富有生机的汁液,输送到西伯利亚”[40]

张喜琴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中俄双方的贸易进行了评述。关于市场规约文中指出中俄恰克图边贸市场的管理制度虽在条约的框架下,但也有许多非正式制度的特点。[41]

三、万里茶路的价值

万里茶路虽然已经堙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其本身蕴含的价值逐步被挖掘出来。首先,万里茶路具有典型的遗产价值,在万里茶路起点的下梅村,其人文地理建筑遗产的典型代表就是邹家祠堂和梅溪。可以说万里茶路发端于下梅,而作为下梅昔日辉煌的见证,邹家祠堂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历史,镌刻了下梅茶叶贸易兴衰。其次,位于汉口的巴公老房子在中俄汉口茶叶贸易繁盛的十九世纪里默默地见证着中俄茶叶贸易史中汉口地区的始末。再次,作为水陆转运的重要节点河南赊店,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著名古建筑——山陕会馆,更是清代以来行走于万里茶路的商旅的见证。最后,作为万里茶路的晋商故里——山西,至今保留的关于万里茶路的遗迹分布于晋中地区的山西大院,自古晋商便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富商大贾在发家致富后,便回到老家大兴土木、建房造舍。在中俄茶叶贸易中发家的晋商自然也不例外。以上的几个个案仅仅是万里茶路沿线建筑遗产中的典型代表。

中俄茶叶贸易史除了留存下诸多建筑遗迹外,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凝结在万里茶路上的人文要素也不容忽视。首先,在茶叶出产区,与茶叶包装运输相伴而生的制茶与包装技术受茶叶贸易的推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这一技术也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其次,作为遗产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在几百年的茶叶贸易中,伴随着茶叶贸易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兴盛,文化的融合现象也日益显著,而这一影响力确是潜移默化的。至今在内蒙古牧区的牧民,选购茶叶时川牌茶砖的不二之选的行为习惯便是这一文化渗透力的显著写照。就文化交流的过程而言本身就具有动态性,关于这一点在几百年的输俄茶业品种的变迁中便可窥得一二。

万里茶路给世界遗留的价值是多元的。首先,不论是其自身的运输线路还是沿线遗留的各式建筑遗迹,其凝结在交通和建筑中的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其次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作为万里茶路上的主导者——晋商,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晋商推动了茶叶贸易的繁荣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受益,成就了晋商传奇;再次,在万里茶路沿线,因万里茶路所兴起的各类集镇以及伴随茶叶贸易日益繁盛而得到发展的制茶技艺,其自身也成为万里茶路价值中的重要一环;最后,万里茶路对当下而言具备典型的文化挖掘价值。不论是线路型线性遗产,建筑遗产,商业经济遗产还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巨大的宝藏,值得进行文化遗产再发掘,再利用。

四、万里茶路的开发现状

万里茶路的湮没与世界局势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动荡的世界局势为万里茶路的中断埋下了伏笔。其次,中国与苏联政权的更迭加速了万里茶路的衰亡。最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落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冲击也是加速其走向衰亡的强大内在推动力。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万里茶路最终于20世纪初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至此,这条贯通南北跨越30多个纬度,经度跨越近乎整个俄罗斯的茶业商贸通道彻底中断。进入20世纪后半叶,在学术界,以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为首,率先开启了万里茶道的研究,至此关于万里茶路的相关史实性研究开始见诸于各种期刊,但大多发表于茶叶或农业等类型的刊物,对于文化这一属性的研究尚未进入研究者的视线。进入21世纪,对于万里茶路的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局域性的万里茶路史实与文化的挖掘,以山西省为代表的院落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为例,起初的品牌定位仅仅是晋商文化,尚未对晋商文化背后所隐藏的万里茶路这一宏大背景予以挖掘,因此形成了一种“晋商文化看大院”认知偏差的社会文化导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研究开始着眼于万里茶路这一背景,因此万里茶路沿线各地开始进行局部性的万里茶路文化价值的发掘工作,在这其中典型代表就是福建省下梅村。2011年,李克强总理来到下梅村,提出了下梅村可以凭借万里茶路起点的这一优势,朝着茶旅产业的方向发展。随后,由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等联合开发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该项目旨在于将下梅打造成集文化寻根、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养生度假、人文体验于一体的山水田园文化旅游区。2012年6月,湖北省召集部分沿线省份文物部门,在赤壁首次举行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形成并通过《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赤壁倡议》,我国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省际合作正式启动。2012年央视的纪录片《茶叶之路》,以专题的形式全方位讲述了万里茶路兴衰的始末。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特别提到:继17世纪的“万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气管道成为联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这进一步激发了中、俄等国文物考古界对“万里茶路”遗产研究保护的热情。此外,受到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文化线路申遗成功的鼓舞,国内学者及地方政府从不同角度对于万里茶路的挖掘工作迅速开展。首先,学者们开始将万里茶路的研究视角从局部转向了整体,关注点从重视当地文化的发掘向区域间文化的整体性联动开发过渡。其次,各地政府也着手于万里茶路的申遗工作,2013年,由河南省举办,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8省参加,在河南社旗,共同商讨万里茶路申遗计划。随后各省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始针对性的准备工作。作为万里茶路第一镇的铅山河口古镇开展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工作。湖北省同时开展了万里茶路申遗及中北部大通道建设工作,内蒙古也开始着手呼和浩特的万里茶路文化挖掘工作,并在二连浩特开出首趟旅游专列。

作为一条国际性的文化及经济贸易线路,万里茶路在联通中、蒙、俄三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元交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民族及地区间风俗民情的交流。因此,俄罗斯对于万里茶路的相关研究也在进行。更有甚者,俄罗斯对于万里茶路的研究大概要早于中国20~30年,本世纪初,当我国学者还在致力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时,俄罗斯方面已经有专门的关于万里茶路旅游线路的开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有关于万里茶路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关于万里茶路贸易中的各式文物。此外在文化及宗教交流方面,万里茶路也推动了俄罗斯东正教的发展。基于文章研究主题的考虑,关于俄罗斯对万里茶路的研究,我们仅在此做粗略的概述。

从现阶段万里茶路的开发状况来看,区域地方性的挖掘开发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就整体性的开发进程来说尚属于起步阶段,这与研究的时间以及史料挖掘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万里茶路的开发工作提供坚实的史料支撑。

五、万里茶路研究发展展望

万里茶路虽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其具备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首先,就其本身而言,如同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样具备作为线路型文化遗产的特点,具备典型的文化价值。其次,在几百年间万里茶路带动了中、蒙、俄三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具有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意义。最后,作为万里茶路的主要商品茶叶,通过万里茶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因此,对于万里茶路的开发其历史意义深远重大。

当前我国对于线路型遗产的开发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通过对万里茶路发展前景的探讨,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万里茶路的历史地位与开发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万里茶路开发的实践。对于文化产业的开发,目前世界上的主流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民俗艺术;(2)寻根文化;(3)景观度假;(4)风情小镇;(5)创意探索等方面。此外,不少学者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旅游的做法。对于万里茶路的开发而言,以上模式均是有借鉴之处的。

由于万里茶路的跨越地域广,从线路走向来看整体上贯穿我国南北,因此在万里茶路开发的过程中不得不对南北文化差异这一显著特点予以关注,所以万里茶路的开发思路应围绕主旨统一协调,具体实施时应切合实际、相互关联。具体而言,作为万里茶路的起点——下梅,其开发重点应该是茶路起点的寻根型文化开发模式。对于两湖地区,应根据当地水运交通密集以及茶业类型多样的特点,大力推行景观度假与茶叶文化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对于水陆转运的结点赊店,应牢牢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开发。此外作为晋商故里的山西晋中,应将大院文化泛化,结合万里茶路的这一背景,将山西省内有关于万里茶路的相关景点实行有机联动,让大院文化这个点实现向万里茶路旅游线的跨越。最后,对于内蒙古与河北应着力挖掘东、西两口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上是整体的开发思路,具体开发模式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链以及文化产业集群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例如,现阶段下梅开发的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便是典型的案例。

通过万里茶路沿线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发掘,可以将万里茶路所蕴含的不同文化与历史特点予以全方位的展示,同时既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化开发模式引发的竞争导致的低效化,又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特色,此外有利于区域间的文化开发模式的联动,从整体上全景式地展现万里茶路的历史与辉煌。除此以外,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万里茶路各段的特色予以整合,以互联网化的展现模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万里茶路。差异化的开发战略,会激发游客的探索感,从而引导游客在逐步探索中,一步步地完善对万里茶路的认知,以此形成良性的正反馈。最后就是应该大力发展文化边缘产业,结合世界推出附加值较高的文化创意产品,在这方面,故宫文创的成功实践对于万里茶路的文化产业开发无疑会起到有益的借鉴。

猜你喜欢

晋商茶叶贸易
《茶叶通讯》简介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香喷喷的茶叶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