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对4.5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18-01-22林瑛曾晴谢琰
林瑛 曾晴 谢琰
【摘要】 目的:探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对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研究组,另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研究组按照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存活率、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56,P=0.033)。结论:将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院内; 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hospital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 o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ours.Method:A total of 41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ours from June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t up as the study group and 41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ours from June 2016 to May 2017 were set up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study group was nursed according to the in-hospital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the control group was nursed according to the routine care process.The thrombolytic wait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survival rate,NIH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7 days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thrombolytic wait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NIH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7 day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12.2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1.71%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4.556,P=0.033).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in-hospital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in 4.5 hours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It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hrombolysis waiting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hospital;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cute ischemic stroke
First-authors address:Ganzhou Peoples Hospital,Ganzhou 34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31.025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1]。缺血性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类型,起病急骤、变化快、病情重,其早期救护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2]。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治疗对于时间的要求较高,目前临床推荐的时间窗为发病4.5 h内[3]。因此,根据适应证严格筛选患者,尽量缩短溶栓前等待时间与其能否纳入时间窗密切相关,对治疗效果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通过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捷、快速的急救护理,缩短确定性治疗前的等待时间,从而增加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4]。本研究针对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探讨该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研究组,另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设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年龄均<8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4.5 h内;均意识清楚或嗜睡,有明确神经系统受累体征;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内有脑卒中、心肌梗死、严重颅脑外伤;近2周内有消化或泌尿系统出血;大型外科手术、严重外伤;合并脑出血、多脑叶梗死、颅内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等静脉溶栓禁忌证;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00 mm Hg;心、肺、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妊娠、哺乳期妇女。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予吸氧、心电监护、控制血压和血糖及营养支持。于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商品名:艾通立,生产厂家:爱德药业(北京)有限公司;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020034,规格:50 mg/支] 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先将10%剂量在1~2 min内静脉推注,再将余下90%在1 h内静脉滴注。溶栓后1 d复查头颅CT,确定无颅内出血后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溶栓结束予扩张血管、保护及营养脑细胞等治疗。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包括入院后病情评估、急救分诊、严格准确执行医嘱、陪同患者检查及相关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等;初步救治后引导患者家属办理入院手续,并联系相关科室送患者入院。研究组按照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成立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小组。选取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等多科室中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护士组成脑卒中院内一体化急救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负责统筹安排各成员工作,组织并协调各个部门合理分工,严格把控接诊救治时间,将患者院内溶栓等待时间定在60 min之内,提高工作效率;由护理部、医务科组织急救小组进行脑卒中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组内人员对院内急救技巧的掌握。(2)院内接诊。急诊科护士接到“120”电话后,立即通知组内成员及相关科室做好急救准备,并确认抢救室的急救物品及器械的完好性;护士在抢救室大门接到患者后,开启院内绿色通道,直接将其送入抢救室。(3)急救处理。患者进入抢救室后保证其绝对卧床,予吸氧、心电监护、测血糖、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等急救措施,医师问诊、体检及护士处理患者同时进行,尽可能为其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4)静脉溶栓护理。急救小组对患者病情进行预见性评估,对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患者直接送至抢救室,途中及溶栓准备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介绍溶栓的必要性及风险,消除患者心理负担;快速完成术前准备工作;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瞳孔、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若发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定期评估神经功能,观察有无出血、意识障碍及其他并发症情况,遵医嘱予药物治疗及护理。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干预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存活情况及治疗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该量表共包括意识水平、肢体共济失调以及上下肢运动等11个项目,总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其中NIHSS评分≤6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7~15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6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研究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32~79岁,平均(61.50±4.9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4.1 h,平均(3.04±0.95)h;NIHSS评分8~19分,平均(13.28±2.81)分。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33~78岁,平均(62.20±5.3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4.2 h,平均(3.09±0.84)h;NIHSS评分9~20分,平均(13.08±3.24)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及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组干预后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溶栓等待时间为(49.18±6.37)min、住院时间为(13.54±1.23)d、存活率为97.56%及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为(6.94±1.02)分,对照组溶栓等待时间为(83.86±10.29)min、住院时间为(19.60±1.65)d、存活率为75.61%及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为(10.15±1.56)分。研究组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56,P=0.033),见表2。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前者损伤呈不可逆性,而后者尚存在大量可逆神经元,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阻塞血管再通,该区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其功能[5]。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制剂,可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是建立再灌注的有效药物[6]。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时间窗为发病后3~4.5 h[7],发病至就诊时间超出时间窗是目前临床上溶栓率低的主要因素[8]。因此,缩短院内溶栓等待时间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9]。
急诊救治护理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采用团队工作的形式,把杂乱无序的护理工作标准化、专业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急救效率[10-11]。本研究针对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溶栓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能优化急救流程,缩短溶栓等待时间,为早期溶栓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该护理模式能有效减少溶栓等待时间的核心原因在于各急救环节的紧密衔接和急救流程的顺畅[12],护理中首先成立了脑卒中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小组,经过规范急救训练使其急救操作更为专业、急救反应更为迅速,从而使得溶栓前的急救措施更为顺畅[13];护理中急救小组从多环节、多方位参与完成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注重各科室间的协同救治,缩短了各环节间的协调时间[14-15];患者入院后开通绿色通道,减少了挂号、缴费时间,进一步缩短了救治时间[16-17];同时,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有助于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其护理、治疗依从性,从而预防潜在并发症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18-20]。此外,研究组住院时间、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表明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能提升溶栓治疗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生存率和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将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溶栓等待和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香梅,杨先芝,李法良,等.河南省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2):142-144.
[2]曹朝阳,李明,朱新建,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J].武警医学,2017,28(7):653-655,659.
[3]张淑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6):134-135.
[4]顾怡兰.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126-128.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6]姜超,徐俊,陈蓓蕾,等.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和取栓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2):121-125.
[7]欧阳取平,安婷.rt-PA静脉溶栓治疗50例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3):206-209.
[8]陈蕾,朱宣,张萍,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假卒中的临床特点及鉴别[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6,37(10):1222-1225.
[9]江行舟.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116-117.
[10]张密香,石义红.改良急救护理流程对脑出血手术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2013,19(25):3105-3107.
[11]庞大梅,顾静,魏砚秋,等.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198-200.
[12]杨洁.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7):548-550.
[13]诸小华,覃海森,吴月英.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12A):54-57.
[14]李娟,陆皓,胡军,等.高海拔地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路径在群体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70-2072.
[15]洪彩霞,张雪玲,张燕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6):144-146.
[16]张娟娟,刘慧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学,2017,47(8):919-922.
[17]刘娟.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173-175.
[18]陈翠翠,韩强.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6):605-606.
[19]田珂.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院内外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2):109-110.
[20]徐敏,戴建英,楼敏.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7):17-19.
(收稿日期:2018-08-15) (本文编辑:李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