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把柴草

2018-01-22韩进勇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柴草灶膛风箱

韩进勇

我家每天的生活,是从母亲手里的一把柴草开始的。

赶上雨雪阴雾,连太阳也要停停脚儿,歇歇工的,然而母亲却不能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母亲必须用柴草点燃每一个黎明,点燃我家的生活。没有那把柴草,没有那把柴草升起的炊烟,我家的日子仿佛就没法开头!实际上,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生活,全都是从一把柴草开始的。一把柴草点燃一家人的日子。故乡的早晨,每一个灶膛里的柴草总是在曙色升起之前燃烧起来,而那一缕缕炊烟,仿佛开启黎明,迎接天光的香火。很多时候,在我们院里六户人家中,甚至在百十户人家的村庄里,母亲的那炷香火最早升起!

无须问粮问米,年景的好坏,看看村头的柴堆草垛便一目了然。秋收之后,村庄里柴草垛密集丰厚,一年的日子便充实兴旺。而柴草垛稀疏消瘦,四季的时光就冷淡空虚。这些柴堆草垛,有庄稼收割之后的突然汇聚,更有夏秋乃至冬天的日积月累。乡间的孩子都是在田野的捡拾中长大的,蓬蒿、野草、树枝、树叶,还有高粱、玉米、谷子、大豆几乎所有庄稼的叶子、秸秆、根茬都是我们捡拾的内容。当我们把收获从田野、沟壕、林间、坨地一点一点背回家中的时候,母亲怎样的欣慰呀!一块白薯,半个饼子,是实实在在的奖赏,而母亲的笑容和夸奖,则是我们最大的精神鼓励!

麦收,是农家最累的季节,也是母亲最兴奋的日子。因为在炎热的日子里,母亲会收获沉甸甸的麦子,也会收获大抱大抱的麦秸。她抱着麦秸,就像抱着她的财富,她的幸福。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娘俩儿垛麦秸垛的情形。记得母亲手拿木杈,挑着麦秸,一杈又一杈地把散乱的麦秸垛成整整齐齐的硕大的圆蘑菇一样麦秸垛的过程。在母亲挑运麦秸和飞舞木杈的时候,我总是站在不断积累的麦秸间,按照母亲木杈的指点,把一层一层麦秸铺平拉齐踩实!很快,我脚下的麦秸迅速升高,不一会儿,我的脚就会高过篱笆,我的头就会碰到大树的枝叶,我的眼睛就会毫不费力地看到自家和邻居的屋顶。这垛麦秸便是家里柴草中最多的储备,它给母亲增添了过日子的底气。从此,母亲几乎每天都要把麦秸一把一把地撕下来,一筛一筐地抱向灶头,一天三顿地烧火做饭。那个麦秸垛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矮,但从不变形,自始至终保持着完整的蘑菇形状。就这样,那垛麦秸在母亲的手里细水长流,化作火焰,化作炊烟,化作我家冉冉的光阴。

母亲用柴草烧出一家老小的温饱,烧出对家人的亲情和爱意,有平日里的舒舒缓缓,也有年节中的轰轰烈烈。母亲也能用柴草表达对客人的隆情盛意,每有客人到来,我家定会干柴旺火,好饭好菜。倘若是在日短夜长的冬天,客人着急赶路,来不及吃饭,一时间又没有烟,没有茶,没有任何客人可吃可饮的东西。这个时候,母亲就会烧水待客。一瓢清水从缸里舀到锅里,当然是村头干干净净的古井水。一把干柴填入灶膛,一般是一年半载都舍不得燒的陈秫秸,是农家最好烧的柴火。一时间灶下火焰熊熊,锅里的水眨眼间便翻浆冒滚。母亲让客人热炕上坐了,用大号搪瓷缸子或者干脆用粗瓷大碗盛了滚烫的开水,端到客人面前。寒冷的冬天,客人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下肚,一股暖流定会涌遍全身。我曾见过客人这样喝水的时候,脸上温暖的微笑和脑门上浸出的汗珠。一瓢水,一把火,母亲表达了农家最朴素也最隆重的热情!

母亲的许多持家之道体现在柴草上,比如节俭与计划。母亲常说“吃不穷,穿不穷,没打没算就受穷”。从小到大,在我的记忆里,不仅米面没有过富余的岁月,柴草也少有充足的年头。粮食自然要省吃,柴草也必须俭用。柴有软有硬,做啥饭烧啥柴,母亲当然自有讲究。做多少饭,用多少柴,母亲也总会心中有数,恰到好处。对柴的珍惜实则是对火的珍惜。我家的灶头有个挡灶板,如果饭马上要熟了,只是还欠一点点火候,柴却刚刚用光,母亲就用挡灶板挡住灶口,堵住散热的通道,好让热量集中锅底,这样就连灰烬中的余温也能物尽其用,毫不浪费。而寒冷的冬天,每天做好晚饭,母亲就会把灶口封严堵实,以防凉风冷气冲淡灶底炕洞的热气,争夺我家的温暖。

为了弥补柴草的短缺,每年冬天生产队都会派出牛车,到百里之外的矿区拉回一些煤炭,然后分给各家各户。分粮分柴按人也按工分,分煤当然也是如此。我家只有母亲一个弱劳力,按工分分得的煤炭自然少得可怜。这样一来,同样的人口,我家分得的煤炭总是少于其他人家。这些煤炭要么是洗煤池里沉淀下来的煤泥,冬天形成冻块儿,乡亲们管它叫“烟子”;要么是混有大量矸子石的劣质散煤。“烟子”烟轻火软,也容易熏锅燎炉,烧大灶不好用,一般只能用来生炉子。而那些劣质的散煤还是可以用来替代柴草烧大灶的,只不过需要用秸秆、茬头等上好的硬柴把煤引着。这就要求烧火人很好地调理。母亲是调理大灶煤火的一把好手,有一套熟练的技巧。她总是把那些散煤放在一口废旧的半大铁锅里,用水拌得半湿不干,仿佛一锅黑色的炒面。当母亲用左手把一铲煤填入灶膛,放在以柴作底的火堆上时,她的右手就快速地小幅度地拉动风箱,好使鼓风既满足燃煤的需求,又不至于把火吹灭。这个时候,母亲总要一边看着灶膛里的烟势火情,一边调整风箱拉动的轻重缓急。渐渐地,柴草上的散煤被引燃,并且粘在一起,形成一团火焰,母亲拉动风箱的幅度就可以加长一点,力度就可以加大一点。等到灶膛内那团煤火稳定下来,不用担心它熄灭,母亲就会连加两三铲煤,然后用双手把握风箱的拉杆,用力地有节奏地拉动风箱,在鼓风的助燃下,灶膛里的火苗不停地奔突呼啸,母亲手里风箱的声音也就变得节奏鲜明,清脆悦耳了。冬天的早晨,寒冷的时光,就这样被母亲过出了一种气势!当然,在这样的时光中,母亲会格外的劳累,大冬天的,常有汗水从母亲的额角流淌下来……尽管如此费功费力,煤焦中依然有烧不透的煤核儿,冷却之后,母亲会把这样的煤核儿拣出来,等下次再把它们填入炉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热量。

由于母亲的精打细算,由于母亲巧手炊火,在那些缺柴少煤的岁月里,每年每年,我家的陈草总能接上新柴,母亲升起的温暖总能拥抱我家所有的日子。

责任编辑:蒋建伟

猜你喜欢

柴草灶膛风箱
论手风琴风箱的重要性
浅析抖风箱在手风琴演奏中的作用
乡 情
抽薪止沸
离乡
南方以南
唐五代敦煌柴草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幸福
乡间灶膛旧时光
我家的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