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的构建

2018-01-22唐宽义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预设与生成学习方式

唐宽义

摘 要: 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学生主体、教学开放、双维合作、探究生成。建构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既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又需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正确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 研究性课堂 教师课堂角色 学习方式 预设与生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标准的正式实施,传统课程环境下高中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地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促进教学变“机械输入”为“充分自主”;变“单向授受”为“有效合作”;变“枯坐静听”为“积极探究”。

研究性课堂是以师生研究性教学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基本要求,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课堂活动性、开放性,师生共同创造与生成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研究性课堂环境,共同组织研究性课堂活动,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这一课堂模式与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和切合的[1]。

一、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的基本特征

研究性课堂具有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一般元素和一般特征,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投入、教材的依托、师生的对话,等等。但是研究性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自身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学生主体、教学开放、双维合作、探究生成。

1.学生主体

研究性课堂中学习和研究是学生在学习,学生在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老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

2.教学开放

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题材。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必须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的教学转变。

研究性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是在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这三个层面分别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情感互动由封闭到开放融合,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链接由封闭到开放融合,课堂的学习过程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空间由封闭到开放融合。在活动状态上,师生可以共同探究,平等交流;在活动内容上,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在活动空间上,表现为各学科间相互渗透,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等方面广泛结合,学习经常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实践等,不受课堂、书本的束缚。

3.双维合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人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要借助于反复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交流、互动,形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并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孤立的建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工、互助、争论、交流、协商,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强化学习效果。

4.探究生成

研究性课堂最本质的特征是探究生成,这一特征集中体现了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研究性课堂必须最大限度地彰显课堂的探究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分析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在探究中培育能力,在探究中内化情感。生成性課堂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课堂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从学习角度看,研究性的学习行为应该是学习者充分调动自己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选择、重组、发现等多种综合性活动,生成个体的知识和体验的过程。

二、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的构建与生成

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的构建和生成既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又需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正确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转变教师课堂角色

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课堂角色,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促进者。真正把“教师”变为“学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老师。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课堂需要每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自主、积极探究、有效合作地学习。研究性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把“讲堂”变为“学堂”,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2]。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做到三个结合:

(1)坚持充分自主和有效指导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合作伙伴、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自主完成。

自主学习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同时,避免课堂秩序混乱和放任自流。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片面理解自主学习,完全放任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把时间全部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议、自讲、自评,教师指导是学生自主的有效保证,二者结合才能使自主学习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2)坚持有效合作与组织激发相结合

前面在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的基本特征阐述中指出:意义建构要借助反复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交流、互动,形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并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孤立的建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分工、互助、争论、交流、协商,促进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强化学习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主旨是开发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积极素养,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只有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只有当学生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具有价值。但一些教师把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合作的表现形式上,认为“课堂热闹了、学生讨论了”就是有效的合作学习,这是对真正的合作学习的误解。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象征性地讨论一两分钟,就请学生代表发言。这样课堂虽然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像一些概念、常识等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却偏让学生合作讨论,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效合作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激发。英国教育家怀海特认为:“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引导者、组织者和激发者,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以任务激发学生合作,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有效合作,又以参与者的身份下到小组中去观察、介入,耐心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合作的乐趣,增强合作的信心。

(3)坚持积极探究与有效启发相结合

探究学习必须与教师的有效启发相结合。因为学生在探究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疑难问题,离开了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将很难越过这些障碍;思想政治课本身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没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将难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如何实施正确的、合理的启发和引导是探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首先,启发应该注意合理的限度。一般来说,教师的启发应该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又高于学生的经验,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启发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的时候。如果启发“过头”,就会造成探究的“虚化”,使学生失去探究的激情;如果启发“滞后”,就会造成探究的“窒息”,使学生失去探究的信心。只有适度把握启发和探究的“平衡”,寻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营造民主、平等、愉悦又富有激情和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气象。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自主探究途径和形式,探究是自主合作实质和内容,三者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地学习,必将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模块是预设的,也是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构建和生成的。能否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直接决定着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能否成功进行。

(1)教师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

研究性课堂是具有极强现场性的教学过程。面对丰富多元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善于发现、有效选择,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真正让研究性课堂成为有生机、有活力的高效生态课堂。

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丰富多元的生成资源。因此,课堂活动不能完全遵循线性的逻辑秩序,可以存在间断式、迂回式、跳跃式发展状况。教学不能以完成预先设计的方案为主要任务,也不以追求整個教学活动的平衡为目的,要允许错误、干扰、断裂等现象存在,甚至将这些现象看成课堂中反思性、创造性活动的自然反映。

(2)师生互动,让预设与生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感悟、体味生活。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

(3)在对话与体验中寻找平衡点,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共享、心灵沟通的过程,课堂一定是动态的,教师备课再充分,课堂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难以完全设想到。教师不应该用预先设定的笼子僵硬地把学生束缚、限定死。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这才是教师要做的。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在这样的课堂活动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才能使高中政治研究性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曾红芸.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40.

[2]彭迟冬.翻转课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构建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2):19.

猜你喜欢

预设与生成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于“点”“线”“面”,纵深预设生成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