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升语言能力为核心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2018-01-22任晔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

任晔

摘 要: 现代汉语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但教学中存在缺乏针对性、内容庞杂、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文认为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应明确提升语言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语言知识的实践转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新闻传播专业 现代汉语课程 语言能力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是新闻、广播电视、广告、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但长期以来,现代汉语课程在这些专业中地位比较尴尬。在学生心中,新闻采写课才能直接有效地授以专业技能,现代汉语这样一门讲授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课程,既枯燥又乏味,所学知识并不能立刻转化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实践能力。在今天一方面,高校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普遍压缩课时的情况下,现代汉语课程陷入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地,甚至在有些高校的非中文专业中被砍掉,另一方面是广大新闻专业毕业生语言文字不过关的局面。因此,非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必须转换思路,锐意改革。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面临的困境

1.内容繁杂,课时紧缺,缺乏专业针对性。

长期以来,现代汉语教材都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编写的,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教学体系。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部分内容相当丰富,同时包含大量抽象概念,内容烦琐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与传播类核心课程相比,尤其不对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新闻专业学生胃口。而且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时量通常不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半,教师如果还拿着同一本教案,不加选择,那么不仅根本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学生也觉得学了大量跟自己专业无直接关系的知识,学习热情更是大打折扣。

2.教学重知识、轻实践,不能切实提升语言能力。

现代汉语课程包含大量理论知识,例如声母、韵母的发音描写,音节结构的分析,语法部分更是涉及词类的辨别、句子类型的分析等客观性知识。长期以来,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声称为提高汉语分析和运用能力,但实际上能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已实属不易,在知识的能力转化方面花的工夫和成效都非常有限。经常面临的结果是,学生辛苦学习一年的知识只为考试,普通话的缺陷甚至意识不到,修改病句还是只凭语感,各种各样的修辞格只存在于题目中,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没有用。

3.学生语文能力弱化,语言规范意识不足,学习效果不佳。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国语能力逐年弱化,尤其是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一些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语病频出、词不达意、拖沓啰唆的毛病,而大多时候,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或者说对语言问题不以为意。自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展开“淡化语法”的讨论,认为提高语文素养就应该淡化语法,再加上高考不做要求,语法知识大多时候只字不提,学生只相信所谓的“语感”,认为语法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学生头脑中对词类、句法成分等几乎没有概念,学习时反而要借助英语学习的帮助,在有限的课时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普遍反映语法学习太难太晦涩,更加提不起兴趣。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核心目标

课程目标是任何课程设置的主导。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的最终着眼点包含两个方面: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其中能力的培养应该起主导作用。能力目标的类型、性质和程度在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下应有不同侧重,能力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组织,同时它的实现需借助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些都统一贯彻在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编排中。

刘大为认为,现代汉语学习者期望获得的能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研究、探索语言的能力——称为语言研究能力”,一种是“个人掌握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称为语言能力”①,这是本质上根本不同的两种能力,很难在同一个知识体系中通过相同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手段培养出来。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一般被含混地描述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及运用汉语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既能系统掌握现代汉语基本理论,又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听、说、读、写的语言实际中,实际上许多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运用到相关实践中的。这就出现了两种能力目标相互牵制的局面,理论不到位,实用不尽如人意。

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目标,首先是为了规范、正确地使用汉语,同时具有灵活、高水准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具备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语言优势。这就要求对课程内容做一定取舍与扩展,在教学手段上最大限度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同时,促使学生树立语言规范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新闻专业学生在说和写的过程中都出现许多语病,将来如何引导大众正确规范使用语言?而且在许多时候语病并不是无法避免的,而是没有意识避免,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另外,我们还应认识到,一个人语言运用技巧的提升绝不是靠几十个课时就能完成的。现代汉语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无穷魅力,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闪耀的语言艺术之光,从而培养敏锐的语言观察能力,严谨推敲的语言使用态度,以及浓厚的语言创新兴趣,这是更有长远意义的目标。因此,教学改革应该围绕这些能力目标的方方面面进行。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专业针对性。

针对专业需求和目标,需要有侧重地重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下避免理论知识的灌输,不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应该“散点”式连缀教学内容。

“语音”的理论部分基本可以略去,但需要针对各地的方音特点,进行方音辨正和普通话水平的训练。“词汇”部分可将构词法、义素分析、语义场等理论问题删去,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选用与熟语使用。在讲到词汇构成时,应结合新闻媒体语言使用让学生体会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等的作用与表达效果,特别需要补充新词新语与网络词语的内容,引导学生對社会语言生活始终保持敏感度。“语法”部分应该是重点,但要淡化词类、句式和句群的细致分析,过多晦涩艰难的语法知识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主要通过认真讲解、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句型与句法分析方法,能够自觉地运用语法分析方法修改病句,建立语言层次感,树立正确、规范表达的意识。同时,很多时候被人忽视的标点符号一定要重视起来。“修辞”部分需要拓展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不要仅局限于修辞格的识别,还要给学生建立广义修辞观,让学生明白任何言语活动的最高修辞原则是适合交际环境。其次,要重点讲授语体部分,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求首先是客观、准确、简洁,应使学生掌握新闻语体的词汇使用、语体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2.在大众传媒语言和生活语言中拓展教学材料,增强用例趣味。

语言学的理论需要丰富的例证进行阐述和说明,学生之所以不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例如,教材中例句的选择倾向于名家名作,虽然保证了经典性,但通常缺乏时代感,教师讲来味同嚼蜡,学生听来恍如隔世。其实,身边大众媒体充滿了新鲜、时尚的语言材料。

首先,应增强语例的时代感和新鲜感。笔者在授课中增加每年甚至当月的新词新语,“洪荒之力”“打call”“佛系”这样的新词都会进入课堂;papi酱的吐槽、《夏洛特烦恼》的台词、最新的流行歌曲会成为鲜活的语料;每日更新的新闻报道和广告语触发着我们语言创新的灵感;而学生自己写的新闻稿和学校公众号文章则是学生进行语言互改的操作样本。

其次,要注意从身边的生活中选取有贴近性的用例。在讲授语音修辞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全班同学的姓名体会取名艺术也蕴含了汉语语音规律;在讲授词汇演变时,拿“经世济公”的校训让学生明白词义的变迁;在讲授语言风格时,可让学生拿非常熟悉的金庸古龙小说进行对比;在讲授方言时,用各地的方言段子和方言朗诵视频让学生对各地方言建立感性认识;在讲授发音原理时,用针对方音辩证的绕口令提高学生动口体会的兴趣;在讲授歧义句时,例句吸收汉语中有趣的句子“从前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等;在讲授汉字结构时,用古代拆字诗和字谜等让学生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相声、小品、影视作品,甚至微信名称都是我们随手拈来的材料,这些表达新颖、鲜活有趣的语例势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会到语言理论离我们并不遥远,语言知识就蕴藏在身边。

3.丰富教学方法,拓展课外实践。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由于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晦涩,现代汉语课程中演绎法最常用,即先讲理论,然后教师举例说明。但这样易使学生犯困,难以引发兴趣,而归纳式、启发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避免这一弊端。归纳法从具体语言实例着手,由具体到抽象,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语言规律,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从而培养对语言学的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大量练习尤为重要。练习要结合新闻专业特点,例如新闻报道中易出错字词,学生习作互评互改。要精心设计练习,除了大量补充课后之外的练习外,还可以布置一些有创意的作业。例如,笔者曾经让学生通过听辨普通话测试录音,归纳被试者的语音缺陷掌握汉语声韵调的发音原理,从而更直接地让学生体会到说好普通话需要语音理论的指导。我们还布置“标题与流行语”的作业,利用那些引用、化用流行语的标题,通过收集、分析、改写标题的练习让学生玩转语言。教授修辞部分时,可尝试仿句、仿篇的仿写练习,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再次,要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普通话小组,充分利用宿舍、晨读等场合,营造人人讲好普通话的氛围。可以走出传统的教室课堂,走入校园和社会,开展社会用字用语调查、报刊纠错活动。我们曾经开展过“舍歌创作大赛”,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创作自己的舍歌并演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总之,提问法、调查法、实践法等可以综合运用,围绕一个共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切实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4.积极尝试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改革的背景下,新闻等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时数不断削减,课时捉襟见肘,最多占到中文专业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凭课堂授课,就算是调整教学内容也是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与时俱进,近年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融合式教学”的模式得到极大推广,笔者认为这是现代汉语这门传统课程获得生机并放出异彩的契机。

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对所有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融合起来,按照教学需要娴熟地运用。例如线上线下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混合、多种媒体与多种教学自愿的混合等。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知识目标、教学内容、前沿研究材料、思考作业题等经过选择与整合放在立体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同时制作精良浓缩的微视频对课程重点进行讲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归纳学习难点和弱点,并利用技术手段对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监控。例如,讲授语音部分时,可充分利用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外开展“日有所诵”等普通话训练和朗读比赛。现代汉语需要大量习题练习,学生可以在课前和课后分别完成相关练习并及时反馈,利于老师做出正确的学情分析,将共同的难点放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样大大节省了讲授时间,学生也可展开讨论加深印象。教学平台既是教师发布资源的地方,又是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的相关语料的展示空间,还是相互纠错、修改习作的交流平台,通过移动客户端,教师更易对这些教学活动进行量化考核,并对优秀作品进行鼓励展示。

这样,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做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授课时间。一方面较好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的能力,还便于开展形式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现代汉语课程兼有理论课、工具课、技能课的性质,我们要以新闻传播专业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牢牢把握培养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充分掌握当前学生学情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使现代汉语教学在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刘大为,巢宗祺.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5(2):41-46.

参考文献:

[1]章黎平.实用角度下多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8(2).

[2]周娟.现代汉语激趣式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3):52-54.

[3]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6):71-76.

[4]江结宝.以能力为本改革“现代汉语”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9):49-53.

[5]朱怀.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问题与建设[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5):174-175.

[6]刘大为,巢宗祺.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5(2):41-46.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
刍议把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教育贯穿在生活中
创设多种环境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通过阅读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