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设计与实践

2018-01-22李发国尹付成岳慧君

文教资料 2018年28期
关键词:设计与实践材料科学基础成果导向教育

李发国 尹付成 岳慧君

摘 要: 针对如何发挥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本文从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设计及考核评估四个方面探讨了将“课程思政”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 课程思政 设计与实践 成果导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现行“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核心”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中,打破只注重专业技能获得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大学生,关键在于“同向同行”理念的把握与落实。

在现代学科分野中,存在着眼“实然”,追求“真实”,强调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知识性学科;以及着眼“应然”,追求“价值”,强调体现人类需要的“逻辑”的规范性学科。两类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同向同行”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2]。近两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推出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像湖南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纳入“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建设项目当中。“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属于典型的“知识性学科”范畴,该课程主要研究材料的共性规律,即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应用,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程、从事材料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按照“同向同行”理念以期打破知识性学科和规范性学科间的壁垒,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设计、考核评估等课程管理和教学各个环节当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成果导向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3]。

1.课程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科学观都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思想导向。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首先要持续提高专业教师思政理论及教学技能。专业教学“隔行如隔山”,专业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并非生搬硬套把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在专业课中再复述一遍,而是融入思政课程普遍理论和思政课程的教学技能。思政课程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普遍理论、科学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加强经典思政理论、新时期新理论的学习,学院和学校则通过各种学术论坛加强文、理、工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思政教学则有其独特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湘潭大学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自2002年起逐步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推广和研究,运用“精讲内容,精心导学;师生思辨,探讨交流;教师讲评,学生领悟;自我探究,撰写心得;典型发言,总结提高”五个步骤进行教学[4]-[6],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这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同样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最新材料新闻、前沿的讨论和思考,从而将实效性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其次要建立一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新进教师培训、不定期的“师德大讲堂”讲座等活动进行师德培养,将师德作为重要指标放进专家、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估中以促进师德建设;学院则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支部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道德水平,并依据教师科研方向与“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的相匹配度,组建一支“优势互补”的课程团队。此课程团队与传统意义上团队教学(即一门课程不同的章节由不同的教师教授)存在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思想是授课方式、课程内容、考核评价上的团队共建、共享,更好地体现“三集三提”的思想: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通过集中培训提素质,补齐短板,精准培养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增强教学效果。团队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授课经验、共同制作课件、融入各自科研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成果到教学内容中、共同建设试题库等方式,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打造成为专业知识丰富又能体现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最后要建立“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机制。学校在建设课程团队教学的基础上,鼓励教学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项目改革,多元化的职称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考核机制中,从而通过制度保障和立项建设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2.课程内容设置

充分发掘“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

(1)厚基础、重关联,融入哲学思想。

“材料科学基础”是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概念多、理论性强的特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是进入专业课程(如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能、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锻造原理及工艺加工、铸造原理及工艺、焊接原理及工艺等)学习前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也是材料科学发展和研究的基础。目前市面上的教材有幾十种,存在内容编排、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情况,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关键在于构筑知识网络、加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观。

一是进行知识点归类:“材料科学基础”分为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两大类,其中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结构、缺陷理论、结晶理论、扩散理论、相变理论,应用知识包括塑性变形、回复再结晶、强韧化、凝固技术。对每一个知识点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和材料学科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一一讲解。

二是进行知识点关联,除了课程内的知识点关联外,还包括专业课程内的关联及交叉学科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和社会实际应用的关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需要融入教学当中,让学生在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切身体会到学习该知识点“我能做什么”及“如何做”。

三是将哲学观融入教学当中。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自然科学中许多理论无不包含在哲学之中。比如材料的强韧性能就是一对矛盾体,一般来说,材料强度越高、韧性越差。通过对强度、韧性本质的学习,再介绍细化晶粒可以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更加令学生通俗易懂。又比如材料的结晶,需要能量起伏、结构起伏、浓度起伏,这些又包含在“量变到质变”哲学思想之中。总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本质,站在哲学的高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当然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把所有知识点非得必须联系到某一哲学观点,毕竟哲学是“抽象”的,而自然科学是“具体”的,是在一定前提下总结出来的规律。

(2)专业伦理与人文伦理相结合,培养科学精神。

爱因斯坦有言:“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这反映科学技术归根结底是人类解决社会矛盾,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从材料发展的历史看,最先进的材料“究竟是来开启天堂之门还是凿通地狱之路”,关键是看运用到什么地方,如何运用,掌握在什么人手中,这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伦理问题。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材料”的“善与恶”在于研究和运用它的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那么将思政教育融入材料类课程中,特别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在培养合格的“材料人”方面则显得更加重要。

把推动材料科学发展的人和事融入故事中,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润物细无声般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比如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钢铁的发展史,特别是对钢铁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事迹,钢铁与政治、经济、军事的关系,分析中国钢铁由隋唐辉煌到明清衰落再到新中国崛起强大的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又如通过讲解当代中国材料领域著名领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科学家、学者、大师的科学人生成就他们的青春风采。

(3)学以致用,终身受益,打造健康发展的理念。

目前高校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制定的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学生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7]。学生的“课程思政”改革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8]。因此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中加入与材料相关的新闻报道,并介绍新闻背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材料科学时刻在生活中并且与国计民生密切联系。比如中国制造2025重大发展战略中关于材料的部分,通过分析中外相关材料技术的对比及这些技术背后所要运用到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国情意识、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3.教学方式设计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同一教学方式可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式可包含于同一教学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师工作方法形成独特风格,赋予教学方法以个人特征,也能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个人特点[9]。从课程角度看,“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基于教育对象的身心特征,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实施紧密结合,目的在于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10]。在课堂教学上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特点:讲透基础知识点,明晰知识关联,启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如何将“思政”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运用网络、学术报告、行业调研环节,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教学,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混合式学习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突破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

(1)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利用世界大学城、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学习、互动全流程的数据记录、分析、应用,可以实时查看任一活动的详细参与情况,帮助教师进行数据统计并作及时调整。比如利用网络平台优秀资源全方位引导学生的科学观、人文观,实时布置学生收看《大国重器》等优秀纪录片,在线实时互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2)鼓励学生听取学术报告,激发科研与人文思想。

学术报告能够帮助学生短时间了解材料领域前沿、材料行业动态,清楚业界都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灵感、优化自己学术体系;帮助学生自我评估,感到自己不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术自信;特别是人文报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短时间里了解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评估学生听取学术报告的有效性,在“材料科学基础”的平时成绩中加入相关考核点:比如选择一些学校、学院邀请的大师级学术报告推荐给学生,事后围绕“该报告如何提升了自我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动力”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

(3)增加行业调研环节,建立专业自信。

学好一个专业的前提是有稳定的专业思想,这是“专业思政”的核心工作。“材料科学基础”属于材料类专业学生的首门专业主干基礎课程,是材料类学生真正意义上进入专业学习的课程,学好并爱好“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对树立学生稳定的专业思想和专业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很多材料类学生在进入大学一年多的公共类课程学习中,对于自身专业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抵触情绪,对所学的知识及未来从事的工作存在迷茫。以往的办法是通过专业导学或者专业思想工作进行说服式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学生往往是被动式接受,效果有限。那么,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调研环节,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走访亲朋好友、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自主性地调研“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在现实工作中的关联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及发展前景,从而建立专业自信。通过“课程思政”做“专业思政”,全方位深化学生的专业思想。

4.考核评估

“课程思政”在一门课程中的运行效果如何关键落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11]。“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材料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终身学习以适应材料行业领域新技术发展的能力。而这种“终身学习和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能力”正是“课程思政”中所要引导的“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从一个学生成长的时间轴上考量,考核评估应该包括:课程教学及毕业后持续发展两个阶段。这符合现行“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核心”的成果导向教育,打造工程教育的全过程评估。

(1)课程教学阶段。

课程教学阶段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阶段。对该阶段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关键在于“互动”二字。一是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重在评估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是否正确,传递思想的方式是否有效;学院或者学校的本科生教学督导团对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人的教学材料(教案、PPT、网络资源等)进行审核,随堂听课,随机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重在评估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有效获取了知识并提高了专业道德;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答疑动态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2)毕业后持续发展阶段。

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能力是评估学校培养人才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校友访谈、单位走访、专家座谈等跟踪调查学生发展状况中,把“课程思政”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效果作为专项进行调查,并将反馈的建议逐步完善到教学过程中,在“反馈-改善-反馈”的循环过程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

总之,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深入课程教学的大环境下,在学校、学院制度的保障下,通过教师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将“课程思政”融入“材料科学基础”全课程教学中,“同向同行”地培育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顾骏.“创新中国”课程:“同向同行”的平台设计和教师组织[J].中国高等教育,2017(5):38-41.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李树丞.本科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五步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序[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160-160.

[5]熊辉,吴晓,谭诗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探析[J].文教资料,2012(28):176-177.

[6]范国增.实施“五步教学法”加强思政课的互动性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7(18):230-231.

[7]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5):47-51.

[8]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

[1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本文为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湘教通〔2017〕452号,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设计与实践材料科学基础成果导向教育
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成果导向式教学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专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索及研究
基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优化
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