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及路径研究

2018-01-22万浩

西部学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万浩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互联网+就业”模式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明显。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树立数据融合、大数据思维、沟通互动的建设理念,通过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推动大数据应用、提升交互水平、优化管理服务等,持续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从而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1-0088-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教育、就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这既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希望。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直接推动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流,也有利于发挥就业数据资源的内涵价值,把握工作规律,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作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和成就。高校就业工作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内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也强调“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资源有序跨地区流动,促进充分就业。”《“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则对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随着一系列就业信息化建设举措的实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在2004年就业工作文件中进一步要求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信息资源建设。教育部在1997年首次提到“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当前毕业生就业改革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对于我们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后教育部每年通过就业工作文件,不断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供需匹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成较为完备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的行动计划。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完善。

2003年,教育部正式开通“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2006年,教育部、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五部委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2008年,教育部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升级拓展为“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新职业)”。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各高校也积极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各省都建立了省级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校级就业信息平台。中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也设立了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专区。随着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信息标准、服务内容等也逐步完善,“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理念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如何更新工作理念,促进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深刻变革,是当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有机结合作为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把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和成长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一是数据融合。2015年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从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着力,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教育部印发《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各高校不同部门间加强信息共享,共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水平的提高。要实现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结合,数据资源的协同开发和开放共享是关键。但是,一些部门将数据资源视为私有财产,不愿意将数据共享。同时,由于不同部门在信息开发技术、内容上存在差异,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信息资源条块分割,也使得数据互通困难重重。当前,仅有36.5%的学校建成了数据交换平台,50%的高校系统间数据存在同步不及时、有效性差等问题。同时31%的高校使用国家标准,63%的高校使用的仅仅是学校标准。要实现高校育人环节的联动,发挥协同效应,就需要打破各层级和部门的“信息孤岛”,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高效的信息对接和顺畅的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二是大数据思维。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在于获取数据,更在于分析数据和运用数据,充分释放数据价值,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参考。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高校就业信息化理解为招聘信息数字化、政策公告网络化、工作资料电子化、解疑答惑虚拟化,也不能把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局限于学生求职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数据库。部分高校信息化意识落后,仅仅把就业信息化建设定义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停留在就业工作载体和媒介的改变,满足于把过去线下工作直接搬到线上,对数据收集没有整体规划和统计分类,对数据的利用只停留在就业率、考研率等指标统计上,缺乏深入挖掘,极大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推进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应更好地应用数据资源,做好数据服务和创新工作,通过积累的大量结构化的业务数据以及网络日志、机器日志等半结构化数据,进行长时段、大范围的数据分析,发现变化趋势,总结工作规律,让数据成为提升就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真正解决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优化业务决策。

三是沟通互动。高校就业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业务性,但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毫无疑问,就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就业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突破了传统就业市场的局限,增加就业指导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也要注意到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宣传等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存在偏重整体需求的“套餐”设计,缺少因人而异的“点餐”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部分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的在线答疑与咨询、在线课程与学习管理等互动功能模块建设还不够。同时,工作过分依赖信息化会减少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缺少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的直观感知,就业指导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真实情况,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在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要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就业平台和应用的交互功能,安排面对面交流,特别是就业指导和咨询等工作,要做出“温度”,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关爱,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三、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路径

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向构建的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方法选择才能实现对建设理念的固化。结合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规划科学的建設路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

一是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数据资源是信息化的基础,没有丰富的就业数据资源,就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无根之木。一方面,高校必须对内部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建立完善CIO体系(ChiefInformation Officer),理顺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的关系,打破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限制,整合教务、资助、招生等各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就业监测平台和就业数据中心,有效应对数据交换需求。另外,教育系统在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就业服务平台相互链接的基础上,要统一完善数据标准,积极推动各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在招聘信息、就业指导、政策动态等方面实现信息同步。积极推进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管理服务工作上的接续,建立全国性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在学生基本信息、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等方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是推动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功能,也是提升工作效率的主要方式,要强化大数据思维,依托数据信息平台,推动高校就业工作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具有的途径多元化、数据海量化等优势,挖掘毕业生、企业相关数据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行业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新趋势,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推动就业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科学化。对毕业生的在校表现、家庭情况、就业网站点击浏览情况等信息数据实现关联性智能分析,评估学生求职能力和求职意愿,为就业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精准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数据开放和共享,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畅通。在满足学生查询招聘信息的基础上,增加对招聘企业注册信息、信用信息等内容的查询,有效防范就业陷阱。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共享应聘学生在校表现、实习经历等非隐私信息。

三是提升交互水平。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除了数据管理和应用外,还需关注远程实时互动给就业工作带来的改变。首先是在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站时,注重交互版块的设计,开设就业论坛、在线咨询、网上测评、就业慕课等栏目。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要主动发起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和讨论,并且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和咨询的积极性。其次是要完善交流渠道,在就业网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和行业分类,建设微博、微信、QQ等多种形式的虚拟社区,及时发布行业动态、招聘信息、求职技能等内容,为学生求职交流、消息互通、经验分享提供平台,就业指导教师要注意对平台的内容、观点等进行正确引导。最后是注重线下交流,在线上互动的同时,还要通过定期安排面对面咨询的方式加强师生间行动和情感上的联系,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需求,弥补线上互动的不足,特别是在线上互动过程中发现的复杂个体,就业指导教师要主动邀约学生进行线下咨询,进行教育帮助和干预。

四是优化管理服务。加快信息化在高校就业领域普及升级,良好的管理服务能力是基础。从内部建设来看,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工作队伍。一方面要有专业的信息工作者,从专业化程度、学历层次、薪酬水平、晋升渠道等方面着力,提升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保持队伍和体系的稳定和活力。加大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力度,引导他们养成现代化的大数据思维模式,掌握收集、组织、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建设一支即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工作队伍,使他们不仅能够解决一般信息技术问题,还能够利用扎实的业务知识为学生就业解疑答惑,保证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从外部需求来看,要依托信息化建设,优化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就业服务。找准线上线下工作的连接点,把办事地点向网上延伸,将脱敏的数据开放给第三方平台,通过开发手机APP等方式,为学生定制“就业服务菜单”,实现网上预约面试、补办协议书、户档邮寄等,让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路。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信息化建设
探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
通过完善单位信息化建设自动实现内部控制
关于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构架及技术分析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