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2018-01-22王怡臻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王怡臻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近年来的文学佳作,故事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书中通过风筝、石榴树、弹弓、兔唇等意象来推动故事发展,这些意象是作者运用民族文化内涵进行隐喻的结果。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意象呼应 文化隐喻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首部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被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所折服,书中很多意象的选择也非常具有阿富汗本地的特色,作者在处理的前后的过程中也多次引用,使得文章浑然一体,通过文章的表层,能够看见其中的深层次文化隐喻。

一、叙述结构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和他家中仆人的儿子哈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阿米尔自身的性格非常敏感,而且父亲对他又不重视,造成性格上非常懦弱,哈桑性格非常活泼,非常擅长追风筝,阿米尔想在追风筝比赛中证明自己,在哈桑的帮助下,俩人在比赛中获得了胜利,但是哈桑在这过程中受到了侮辱,从此两个人的命运开始了变化,阿米尔由于自身性格懦弱的关系没能正面面对这件事,最终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能摆脱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在阿米尔成年之后,阿米尔的父亲在临死的弥留之际,向阿米尔诉说了真相,实际上阿米尔与哈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这时哈桑已经去世了,阿米尔得知哈桑的儿子正在暴徒手中,阿米尔经历重重危险最终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完成了对自己精神上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故事情节牵动人心,在很多文化内涵方面进行隐喻,并在意象的使用上利用了前后的呼应,让小说更加富有张力。

二、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

在对全文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作者将一些意象进行前后的呼应,为小说营造了非常美妙的诗意感觉,小说的题目提到的风筝是全文中最重要的意象,追风筝是阿富汗一种民俗活动,风筝则象征着阿富汗的民族文化,除了风筝之外还有弹弓、石榴树和兔唇等等意象都对小说的情节推动有重要的作用。

(一)风筝

斗风筝是阿富汗本地的一项民俗活动,小说中第一次提及追风筝是阿米尔想赢得父亲的关注和认可,在哈桑的帮助下参加追风筝大赛,这也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后来阿富汗国家的政局动荡不安,禁止了追风筝的比赛,这时的风筝不再简简单单是娱乐项目,更是象征着阿富汗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在风雨中飘零。在故事的末尾部分,虽然阿米尔竭尽全力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是这时的索拉博因为经历了残酷的压迫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当阿米尔将风筝放上天空的时候,索拉博笑了起来,在这次放风筝中不仅是索拉博有了转变,阿米尔也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救赎。

通过整篇小说可以看出,实际上阿米尔的人生一直是在追逐风筝,在阿米尔看来只有真正追上风筝才能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也能真正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石榴树

在阿米尔和哈桑还小的时候,俩人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他们在石榴树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仿佛在希望友谊能够地久天长一般,但是经历了重重的变故之后,当阿米尔成年再次回到石榴树旁的时候,原本幼年时非常繁茂的石榴树已经成了残败的样子,但是他们刻下的印记仍然还在,这两次石榴树的描写产生了对比的效果,石榴树见证了俩人的友谊和背叛的过程。

(三)弹弓

弹弓是哈桑与阿米尔在小的时候玩具,但是也是俩人维护自己的武器,在同年时期阿米尔与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也是通过弹弓来表现的,可以说弹弓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一种微妙的情感,当哈桑在遭受侮辱的时候,哈桑没有带弹弓,哈桑教儿子如何使用弹弓,并让儿子在以后的生活中随身携带,在高潮部分,阿米尔解救索拉博的过程中弹弓又出现,这样小说的前后文非常协调合一。

(四)兔唇

兔唇本来是哈桑的象征,但是哈桑在经历了侮辱之后,俩人的关系渐渐开始决裂,最终哈桑进行了整容手术,但是阿米尔自身却开始了精神上的折磨,在阿米尔拯救索拉博的过程中,他在搏斗中受伤严重,嘴唇也开裂,但是看起来就和兔唇一样,他渐渐变成了哈桑,也渐渐放下了精神上的伤痛。

实际上在小说当中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这些意象渐渐已经抽象成一种意义,这是作者在利用文化内涵进行隐喻的效果,让这些简单的意象却能够不再简单,当读者在内结尾看到风筝重新飞起来的时候能够那么感动,甚至留下泪水,在后来看见残败的石榴树时能够如此难过,明白一些逝去的不可追,那段破裂的感情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伤痛,在想起弹弓的时候会有种隐隐的伤痛,看见最后阿米尔因为受伤看起来非常像的“兔唇”,会如此地动容,这些都是作者细腻描绘能力的展现。

综上所述,在《追风筝的人》这部文学作品中,风筝、弹弓等意象打破了传统思想写作的束缚,其中的隐喻手法使得人们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阿富汗。

参考文献

[1]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27-31.

[2]余钢.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J].电影评介.2009(5):47-48.

[3]DiYanniR.Literature:readingfiction,poetry,drama

andthees-say[M].NewYork:McGraw-HillPublishingCompany,1990.

[4]武新玉.從主体意象叠加到客体意象并置———论威廉斯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展[J].外国文学研究,2010(1):73-79.endprint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追风筝的人》汉译本中的应用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情感救赎的意义分析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初探《追风筝的人》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情感救赎的意义分析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中体现出的双重背叛与救赎
命运轮回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