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精品意识

2018-01-22支俊华王伟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

支俊华+王伟

【摘要】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自身特色明显,是当下影响最大的教材之一,但存课文编订不够严谨、文下注释有待完善、课内插图缺失生活等瑕疵。指瑕不是指责,而是希望其更加完善,更好地实现其语文教学价值。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语文 白璧微瑕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当下影响最大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一,其充分结合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规律,从而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影响所及早已超出江苏省,甚至北方一些地区也在用这一套教材。然而,瑜不掩瑕,这套教材在细节上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课文编订、文下注释和课内插图上。也正是因为其影响较大,所以对于白璧之微瑕我们更应该重视,以促使其精益求精。

首先,课文编订尚需严谨。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所选编的文章在某些细节上非常失真,但编订者并未加以必要的斧正;二是編写组自行编写的课文中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取舍过于随意,也不符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和苏教版教材的教学理念。前者如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课文说:“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外地游客或许会去看个新奇,但烟台本地人一般不会。笔者曾在烟台生活5年,对此有一定了解。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情况非常危险,有时甚至会有生命之虞;另一方面,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大海太平常了,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如此着迷。也许作者为突出大海而做了一定的虚构,然而虚构的事也应该符合常理,虽然“不必发生”,但一定是“可能发生”的。同册中《天游峰的扫路人》则更有些离谱,当“我”问他年龄时,70岁的老人“伸出了七个指头”。我们知道,用手指表示“七”我们习惯是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一起而剩下手指自然握,即所谓“捏七叉八勾九挠六”,只有小孩才会两个手一齐上阵,很难相信70岁的老人也会如此。像这样的失真问题,学生质疑起来真不知教师作何解答。以上两例本是原作者所为,教材编者只是在编订过程中缺少作为而已,而编者自行编写的《推敲》(五年级上册)则体现出了编订者对传统文化价值取舍的随意。“推敲”典故是流传千年的诗学公案,孰是孰非本无定论,语文教材则借韩愈之口判定:“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其中韩愈也只是说“敲字佳矣”,那些理由都是教材编者加进去的。其实“推”和“敲”哪个好历来存在争议,韩愈的话并不能一锤定音,贾岛之所以听之恐怕和韩愈的地位以及他们的见面方式不无关系。即便课文中为韩愈找的几条理由也不见得能成立:先说礼貌,李凝是隐士,贾岛是僧人,他们未必会专注于繁文缛节;“敲”字虽能衬托出月夜宁静,但半夜敲门却给人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早已破坏了宁静;“敲”字音节固然响亮,但此处需要的不是响亮,而是流畅自然,“推”似更胜于“敲”。该问题本来就见仁见智,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味,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当下提倡开放式教学,苏教版教材已走在前列,然而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那些已成共识的问题的同时却对某些尚无定论的内容给出结论,恐怕不妥。

第二,文下注释有待完善。文下注释是对课文的必要补充,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生僻知识的解说,二是为学生自读扫清障碍。在这方面语文教材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主要是必要注释的缺失。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写道:“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这里的“编年史”就应该加个注释,这是史学专业术语,不在语文教师教学范围,应该让学生在自读时通过注释即可了解,而不是等到上课时让教师再花费时间去讲解。再如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很多学生都问:“哈尔威船长在其他60人都脱险后为什么不逃生而是自沉大海?”对此,人们有各种说法,有人说此时巨大的漩涡已经不允许他逃生,也有人说“船在人在,船毁人亡”是西方自古留下来的船长法则。其实这个知识极其生僻,涉及了专业知识和异域风俗,根本不是做普及文化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解决的,编者在编订课文时应该给出明确的解释。又如,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说禹“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不少教师讲解时都说“九”是指很多,因为中国不可能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尚书·夏书˙禹贡》记载:“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九山”是指“岍及岐至于荆山”“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等九条大的山脉,“九川”是指弱水、黄河等九条大的河流。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环境的基本地貌,对于人们生活影响最大,治理的难度也最大,是那些小山丘、小沟汊所无法相提并论的。但现在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经验的优势并不能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对这篇课文很容易根据习见的约数现象去“想当然”。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必要的注释还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课内插图缺失生活。插图是课文的重要内容,对文字内容的教学能够起到辅助与补充作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对插图也一向比较重视,比如《渔歌子》《池上》等课文的插图都堪称典范。然而有一些课文插图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生活真实的缺失。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插图画的是基尔·约翰逊照顾艾滋病患者小恩科西,课文说基尔·约翰逊是一位“仁慈的白人妇女”,也的确如此,在小恩科西处处受人排斥的时候只有她能用自己的爱心悉心照顾,但插图中的基尔·约翰逊却是瞪着双眼在眼镜框外面盯着小恩科西,分明是一个阴险、狡诈的“狼外婆”,这对学生理解人物不会有任何积极作用甚至相反。如果说这幅插图仅仅是没有积极作用,那《墨梅》插图则很容易给人带入误区。《墨梅》是元末王冕的一首题画诗,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题画诗自然是诗在画卷上,但课文插图中却显得十分混乱:墙上挂着墨梅画,上面题诗只能看见“满乾坤”几个字,而且淡的几乎看不出来,更大问题是画前面一个书生铺纸提笔正待挥毫。课文文字没有相关提示,画上题诗只露出三个字,而且不仔细找根本看不见,下面又有人正在写字,谁又能想到这是题画诗?倘若不讲明是题画诗,诗作的内容就很难讲清楚。如果插图是一幅墨梅画,上面显著清晰地题写着这首诗,就完全可以了,既简约又美观实用。至于四年级上册《春联》的插图则有常识性错误了。插图是一幅春联,上联“绿柳舒眉辞旧岁”(右),下联“红桃开口贺新年”(左),横批“春回大地”(自左向右)。我们知道,以前中国图书都是竖排版,对联包括横批都是自右向左念的,后来为了更符合人们的用眼习惯,除古籍外,文字都变成自左向右的横排版或简单竖排版。春联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无论自右向左读还是自左向右读都不能说不合理,但至少上下联和横批的阅读顺序应该一致才是,像课文插图中的“古今合璧”殊不可取。语文学习的归宿点之一便是语用能力的培养,插图上的错误则会难以避免地对语用能力的生成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在语文教学中,插图地位确实不及文字,但小地方往往可能有大的影响。当学生意识到插图内容与生活经验不一致时,插图不但不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

编者于每册《编写说明》末尾都附上这样一句话:“本书如有不当之处,请广大师生提出意见,以便修订时参考。”我想这不只是一句漂亮话,而是体现出其建设精品教材的决心。我们要承认,苏教版语文课本有明显的特色,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既有微瑕就要指出来,指瑕不是指责,而是希望其更加完善,更好地实现其语文教学价值。本文不当之处,亦求教正于方家。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教版小学语文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