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018-01-22刘张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消化道粪便成人

刘张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大连116011)

小儿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并有其各自特点,现将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介绍如下。

1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对于儿童,有利因素是在新生儿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双侧颊部有发育良好的脂肪垫;不利因素在于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因此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3个月的婴儿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含量低,不利于淀粉类食物消化;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唾液分泌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2 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长约10 cm,1岁约12 cm,至5岁每年增长1 cm,5岁时约16 cm,年长儿约20~25 cm。婴儿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婴儿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引起溢奶;上述两个因素均容易引起婴儿吸入性肺炎,喂养时需注意婴儿体位及方式。

3 胃容量

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 mL,1~3个月时约为90~150 mL,1岁时约为250~300 mL,5岁时约为700~850 mL,成人约为2 000 mL,故年龄越小的婴儿每天喂养的次数越多。但哺乳后不久婴儿的胃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述容量限制。婴儿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和溢乳,容易造成误吸、引起肺炎等。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水的排空时间为1.5~2 h、母乳2~3 h、牛乳3~4 h;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新生儿胃酸和消化酶量少、活性低,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

4 肠

小儿肠管相对较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及形成粪便。有利因素:小儿肠道相对较长、血管丰富,消化吸收面积大。不利因素:小儿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严重时引起肠坏死,也容易引起脱肛。同时,肠壁薄,故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引发脓毒性休克等严重疾病。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5 肝

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右肋缘下触及。婴儿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在感染、缺氧、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脏肿大和变性。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差。

6 胰腺

新生儿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胰淀粉酶活性较低,不宜过早地(生后3个月以内)喂淀粉类食物。出生后3~4个月,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1年,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新生儿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3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及吸收都不够完善,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7 肠道细菌

在母体内,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胎儿消化道内细菌种类与摄入的食物有关:母乳喂养——双歧杆菌;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各种菌群所占比例相等(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导致致病菌侵入胃及肠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及消化道疾病。

8 健康小儿粪便

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龄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为13 h,人工喂养者平均为15 h,成人平均为18~24 h。

8.1 胎粪 由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及胎儿吞下的羊水组成,出生后12 h内排出,呈墨绿色、黏稠、无臭味,可持续2~3 d。如24 h无胎粪排出,注意检查有无消化道畸形。

8.2 人乳喂养儿粪便 呈黄色或金黄色,多为均匀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或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pH 4.7~5.1)。平均排便2~4次/d,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

8.3 人工喂养儿粪便 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pH 6~8)。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大便1~2次/d,易发生便秘。如果只是排便间隔>48 h,不伴任何不适,不应称为便秘。

8.4 混合喂养儿粪便 母乳加牛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与单独喂牛乳的婴儿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初加菜泥时,常有小量绿色便排出。便次1次/d左右。

9 生理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小儿异常粪便出现时,需考虑以下情况的可能:粪便恶臭考虑为蛋白质消化不良;有酸味、泡沫考虑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外观油腻或有奶瓣多考虑为脂肪消化不良。

10 小儿胃肠道疾病检查方法

根据小儿胃肠道疾病的特点及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常可应用的胃肠道疾病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影像学检查:胸腹部平片及透视,消化道造影(上消化道照影及钡灌肠),胆囊照影、CT及磁共振(MRI)。对于婴幼儿钡灌肠,检查前一般不需清洁洗肠。②内镜检查:儿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区别于成人,采取双气囊推进式)、胶囊内镜、内镜超声、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③胃肠动力学检查:核素试验、胃肠测压、胃肠超声、胃电图,pH监测。④呼吸试验:氢呼吸试验(用于诊断乳糖、蔗糖吸收不良,细菌过度生长等),二氧化碳呼吸试验(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

猜你喜欢

消化道粪便成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养大成人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成人不自在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嘴和消化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