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敏灸疗法在中医妇科学中的应用现状❋

2018-01-22保琼楠梁繁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关元腧穴产后

保琼楠,周 浩,印 帅,万 敏,郑 晖,赵 凌,梁繁荣△

(1.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2.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 610041)

经络腧穴存在静息态和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即敏化腧穴[1]。热敏化现象是腧穴敏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热敏态腧穴对艾热刺激异常敏感,可产生“小刺激大反应”,具有诊断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2]。热敏灸疗法是在穴位敏化理论的指导下,用点燃的艾材悬灸热敏态腧穴,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特殊灸感,并施以个体化饱和消敏灸量,从而促进经气运行,以使气至病所的新型灸法[3],目前在临床各科疾病中广泛应用。现就热敏灸疗法在妇科经、带、胎、产、杂等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初步探讨妇科疾病热敏腧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归纳热敏灸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特色优势,以期为临床辨敏选穴及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 腧穴热敏灸在月经病中的应用

目前热敏灸在月经病的应用常见于痛经的临床研究。文献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是灸法独立干预的高频病症[4]。陈日新等[5]发现,PD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0%,其热敏高发穴依次为关元(80.00%)、子宫(73.33%)、次髎(39.33%)、三阴交(31.67%)等。何怡瀚等[6]发现,宫寒型痛经患者高发热敏穴所属经脉依次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敏化频率最高的是三阴交穴,而腧穴热敏化的表现形式以复合感觉最多,说明PD患者普遍存在腧穴或经络热敏化现象,与脾经、肾经、任脉关系密切,与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相符。

熊俊等[7]对189例PD患者关元穴进行探查,热敏化现象的发生率高达78.31%,并纳入7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传统悬灸组。3个月经周期后,热敏灸组的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和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CMSS)均低于传统悬灸组(P<0.01),随访热敏灸组的疗效更佳;张伟等[8]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探查发现,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腧穴热敏化现象发生率在65%以上,对热敏态穴位施灸的近远期疗效皆明显优于静息态穴位,说明腧穴热敏现象发生率高,在能被主观感受的同时,可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进一步证实其客观性,热敏灸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艾灸法。宋云娥等[9]研究发现,关元穴比神阙穴在热敏灸过程中更易出现经络感传现象,关元穴组在临床疗效、痛经评分及小腹坠胀、腰酸、泄泻等症状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神阙穴组(P≤0.01),说明关元穴热敏化现象对痛经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作用,在改善痛经及经期伴随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2 腧穴热敏灸在带下病中的应用

目前热敏灸在带下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主要集中在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PID)的临床研究中。腧穴热敏化现象与CPID具有高度相关性,热敏化腧穴以任脉关元、督脉腰阳关和子宫穴最为常见。章海凤等[10]发现,CPID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88.33%,其高发热敏穴区依次为腰阳关(56.67%)、关元(53.33%)、子宫穴(51.67%)、次髎(30.00%)、三阴交(28.33%)、阴陵泉(25.00%),说明带下病的特异性热敏腧穴多出现于任督二脉,这与任督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有关。

胡水荣等[11]对80例CPID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在三阴交、次髎、肾俞、关元、子宫穴进行热敏探查后施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给予针刺结合中药灌肠,总有效率81.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带下量多方面热敏灸优于单纯针刺(P<0.05)。周玲等[12]选取97例CPID(血瘀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总有效率达96.7%,优于单纯穴位注射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积分和血瘀证积分方面,治疗组与普通艾灸加穴注组、穴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张少芸等[13]研究也表明,采用热敏灸治疗CPID优于传统灸盒治疗(P<0.05)。热敏灸疗法在CPID的治疗中,单独运用疗效优于传统艾灸,联合中药灌肠、针刺等其他非药物疗法时,也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但目前对热敏灸治疗CPID产生的远期疗效观察较少,并缺乏宫颈炎、阴道炎或伴带下异常等其他疾病的相关研究。

3 腧穴热敏灸在妊娠病中的应用

热敏灸疗法在妊娠病中的临床研究主要涉及妊娠前后的相关疾病,如妊娠早期尿潴留、妊娠恶阻、不孕等。“任主胞胎”,妊娠疾病与冲任二脉息息相关,因此对妊娠病患者热敏腧穴的探查主要集中于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区。

方家等[14]随机纳入6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肾阳虚型)患者,治疗组内服补肾方配合腧穴热敏灸(在神阙、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穴区探查热敏穴)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60.0%),妊娠率(63.33%)明显优于对照组(26.67%,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卵泡直径、促子宫内膜生长及基础体温复常方面治疗组更具优势(P<0.01),说明热敏灸配合中药可促进排卵,改善妊娠功能,增加受孕率。范培等[15]对60例卵泡发育不良不孕患者随机分组研究,治疗组采用补肾活血法联合热敏灸(关元、卵巢、曲骨、肾俞等腧穴)治疗,在提高妊娠率、促卵泡发育成熟、促子宫内膜生长、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改善宫颈黏液性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口服克罗米芬治疗(P<0.05),说明热敏灸可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此外,热敏灸治疗高泌乳素血症不孕[16]、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7]、妊娠早期尿潴留[18]、妊娠剧吐[19]等临床疗效显著。腧穴热敏灸具有调经、促排卵、改善输卵管功能、调节内分泌、助孕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对胎动不安、胎漏等其他妊娠疾病的临床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

4 腧穴热敏灸在产后病中的应用

热敏灸在产后病中的应用现已涉及产后癃闭、产后郁证、产后内脏下垂、产后自汗盗汗、流产后出血等多种疾病,其临床疗效已得到证实。李文华[20]治疗57例顽固性产后排尿障碍患者,发现热敏灸中极、次髎、三阴交、阴陵泉、利尿等热敏高发腧穴临床疗效高达90%以上,说明热敏灸能有效改善膀胱气化功能,促进产后排尿。王黎玲等[21]将72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敏灸,治疗组痊愈29例占80.6%,对照组痊愈20例占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热敏灸在调节产后情绪方面优于单纯针刺。莫丽霞[22]等采用腧穴热敏灸(神阙、足三里、百会、复溜等)对50例产后自汗盗汗产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6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热敏灸具有调和营卫、平衡产后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此外,热敏灸还能有效减少药物流产后出血,减轻下腹疼痛程度[23]。

5 腧穴热敏灸在妇科杂病中的应用

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相关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热敏灸疗法在治疗乳房疾病、卵巢疾病及术后恢复调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曾金贵等[24]采用腧穴热敏灸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热敏灸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组(88.2%,65.6%),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半年后随访热敏灸组复发率更低(P<0.01),说明热敏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近、远期疗效较好。田海燕等[25]在背部膀胱经两外侧线以内、膈俞穴和肾俞穴两水平线之间的区域探查热敏穴后施灸治疗卵巢早衰患者,2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3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达93.3%,患者月经周期、情绪激动、腰膝酸软、潮热汗出程度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说明热敏化腧穴施灸对调节女性内分泌、恢复或改善卵巢功能有较好作用。孙国娟[26]将80例妇女腹腔镜术后并发腹胀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在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区探查热敏穴后施灸,对照组采用传统艾条悬灸,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腹胀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热敏灸疗法可以调节肠胃功能,促进产后排气排便。此外,热敏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疗效较好,具有妊娠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27]。腧穴热敏灸治疗妇科杂病具有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但其在妇科杂病中的应用范围较局限,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6 讨论

热敏腧穴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有其特异性的分布特征。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小腹部、腰骶部、下肢部等是热敏化腧穴高发区,热敏穴多出现于关元、中极、腰阳关、次髎、肾俞、三阴交、子宫等穴区,热敏穴所属经脉主要集

中于任脉、督脉、脾经、膀胱经,与“任主胞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等中医理论相符。腧穴热敏化现象与妇科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首先,热敏腧穴的分布部位呈现出循经性,与妇科生理病理特点关系密切;再之,热敏腧穴可出现于病变部位附近或远端,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整体观念。因此,对上述热敏化腧穴施灸可达到调节诸经脉脏腑的气血阴阳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腧穴热敏灸是以“辨敏施灸、个体化消敏灸量”为治则的一种新型特色灸法,临床运用广、疗效好,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热敏灸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质量整体偏低,缺乏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二是腧穴热敏灸在妇科病治疗中尚无适宜病种、最佳施灸操作方法、最佳灸量和灸位的相关研究;三是热敏现象界定模糊,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客观指标和规范的操作规程;四是尚缺乏艾灸的刺激机制和热敏化腧穴的特殊靶点机制研究。热敏灸在中医妇科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上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应进一步深入“辨敏施灸”的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猜你喜欢

关元腧穴产后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