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张仲景对阴阳理论的应用

2018-01-22弋国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伤寒论内脏脏腑

弋国红

(运城市盐湖区北城国红诊所, 山西 运城 044000)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名现代临床中医工作者,却时时为自身对于中医精髓的把握所困惑。有从古论者,有科学化者,上层理论的摇摆,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从理论到实践开启了中医历史的新纪元。探究其认识和治疗疾病的规律,有利于建立正确的中医观。从古至今之研究张仲景著作者,多从整理后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分而论之,且详于有六经规律的《伤寒论》,而略于侧重脏腑认识的《金匮要略》,这种研究方法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著者的思想,故合而论之。

1 阴阳为纲

首先以阴阳观念为根本展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阳病的特点为在表,相对于人体内脏而论分布于体表,属于阳性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疼痛是易于辨识的,是寻而可得、视而可见的。其代表性的疾病大都列于《伤寒论》诸篇。对这类疾病的辨识是横向分类展开的,即以阴阳二分法为根本对疾病进行认识。阴病的特点为自内而发,源自于内脏的一类疾病,所有的外象均由内脏的病变而外发,这类疾病大都列于《金匮要略》诸篇。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是纵向深入的,即通过特质性的外象,进一步深入辨识其内脏所发生的病变情况。阴病阳病的纵横认识方法明显不同,这种认识深入性的细化,更有利于反映阴阳的内涵。

2 阴阳在疾病认识中的应用

2.1 阳中含阳

阳病中含有阴阳的属性。《伤寒论》六经辨治,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至今仍为中医常用的辨证论治方法之一。六经分为三阴与三阳,是阴阳分类方法。三阳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病分为太阴、少阴、厥阴,是阴阳分类方法的进一步展开。《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这种寸口人迎相对及盛衰的分类认识,是以阴阳为根本观念展开的。故《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以上所有对阳病的分类认识,都是以横向的细化展开的。落脚到六经病,要进一步准确到治疗,以纵向的分类更加合理。

2.2 阳中含阴

阳病中含有对六淫的认识。六经病中,三阴病多兼入里之证;少阳病为弱阳,其外现之象隐而难明;阳明病阳性甚盛,或有化实成阴形之时,惟有太阳病所现彰其病象,故太阳病的分类认识对阳病具有代表性意义。《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基础,其中对外邪的分类包含有六淫的内容。《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对于风、寒、湿、暑之太阳病有明确条文,而对于燥邪致病则无明确提出。《黄帝内经》对于燥邪致病亦仅列“燥胜则干”,病机十九条亦无对燥邪的认识,可见当时对燥邪的认识是有限的。《伤寒论》中的痉病与燥邪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柯琴对《伤寒论》中的痉病有独到发微,在《伤寒来苏集》一书中提出“痉之属燥”理论[1]。可以认为,太阳痉病是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致。其发生的外因以燥邪所伤津液为主,故太阳痉病可分类于燥邪致病之属。太阳病之风寒湿暑燥皆备,各自病象皆有其特殊性,这种疾病的分类认识可以用六淫来概括。其中对六淫的认识和阴病的认识方法具有一致性,与阴阳观念有所区别,隐含了五行的特性。这种阴阳与六淫相结合对疾病的分类认识,更易于把握疾病发生的本质。

2.3 阳病分类方法具体应用

阳病中阴阳与六淫相结合辨治疾病的方法,在《伤寒论》条文中随处可见。太阳伤寒对《伤寒论》的认识具有代表性意义:“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首先从阴阳来认识,判断这种疾病在表或在里。头、身、腰、骨节这些部位相对于脏腑而言位于体表,可以反映出疾病位于表属太阳。系列痛症结合发热、无汗、喘反映出病邪的性质为寒邪,这种寒邪的性质与风、湿、热、燥明显不同。表里是一种横向的阴阳分类,寒、热、湿、燥、风是一种纵向的六淫分类方法,纵横交错的辨识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辨出太阳伤寒表证,而确立辛温发汗解表的麻黄汤方。

2.4 阴中含阴

阴病中含有脏腑的认识。阴病是由内脏病变而外发的一类疾病,这类病象与阳病的在表症状有明显的不同,单纯以阴阳的分类方法对这类疾病进行认识是不相宜的。要把握这类疾病发生的根本,必须以纵向、深入的思维方法,依据疾病外现之象的特异性来判断其本质,而脏腑分类的方法更适合这种特性。脏腑的功能不同,疾病的表现亦更具有其特异性。再结合因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气滞、瘀血、水饮、痰湿、火毒等特异性病理产物,可进一步把握疾病发生的根本。故《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对水饮所生疾病在不同内脏的论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可见对阴病的认识要点在于,外现之象由何脏病变而生?其内所结之邪为何?由外而内对于疾病的定性,更侧重于纵向、深入、直线的思维,以脏腑观念为根本而展开具有五行的属性。

2.5 阴中含阳

阴病中含有阴阳的属性。以脏腑观念为指导展开对疾病的认识,使内脏所生疾病的状况可以更加清晰的辨别。在具体的运用中,必须参以阴阳的认识,才更符合治疗的目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这种虚实、前后、表里的认识,均是阴阳思维的体现。阴阳与脏腑辨识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切合病机。

2.6 阴病分类方法具体应用

阴病中以脏腑观念为主的辨治方法,在《金匮要略》中亦不可胜数,仅选具有代表性的呕吐条文作以阐释:“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这组疾病都是以呕吐为主症。病邪是由内而外发的,以阴阳横向思维方法对这类疾病的辨识是不相宜的。首先要从外在表现“呕吐”而深入地认识到,这种病象是与脏腑之一的胃最相关,对疾病进行初步的定位,进一步依据兼症的不同对疾病进行详细分类。兼胸满或吐涎沫有偏寒偏饮的不同,兼食已即吐或利下有邪热在胃在肠的不同。这种寒、饮、热、病性的区别,或不同脏腑定位认识方法属于脏腑分类认识方法,具有五行的属性。而在治疗应用吴茱萸汤、半夏干姜散、大黄甘草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时,更有关键性的一步,即辨别疾病的虚实,这样才能使治疗更切中病机。这种虚实的分类方法,是阴阳辨证方法的具体应用,可见对于阴病的认识是以脏腑观念为主轴、以阴阳为根本的。阴阳与脏腑认识相结合,使疾病的治疗、方剂的应用更有准确性。但部分条文过于简略,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仅依据呕利并不能辨别病邪的寒热之性。临床中统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是不合理的。掌握这种辨证方法,可以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关于疾病的认识进行理性的补充,总结更多的辨证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服务。

2.7 阴阳认识方法的意义

阴阳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是互根互用的。阳病有入阴、入腑、入脏的变化,故《伤寒论》以六经为主,更多地表现为变证。阴病同样亦可兼发表病,故《金匮要略》有五脏中风中寒的论述。由此可以看出,张仲景辨证认识疾病的规律,病在表为阳病,以横向阴阳思维为根本展开对疾病的认识,辅以六淫的观念使这种认识广而有度。病由内而发为阴病,以纵向深入的脏腑观念为根本,透析疾病发生的情况更入阴阳之理,使这种认识深入而端正。这种从表而里、由内而外、纵横交错的认识,更加接近疾病发生的本质。

3 阴阳对疾病治疗的指导

在对于疾病的治疗中,以阴阳理论为指导,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中:“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对于阳病的治疗以汗为大法,或以清法,或以和法,

或以温补之法,总以表和为目标。六经参照而细辨病属何经,随感邪不同而正确立方。对于阴病的治疗,依脏腑及其内结病邪的不同、外现之象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法方治疗。虚则补而正脏腑功能,实则依邪不同而逐之,总使内脏功能复常为目标。

阴病和阳病作为张仲景对于疾病分类认识的大法,其立足点在于治疗,即阳病有从表而解、阴病有从内而消的不同,虽间有交错却主线明晰。阳病内容多分列于《伤寒论》各篇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为外邪袭表之病化。阴病内容多列于《金匮要略》诸篇,为外象杂乱、实为脏腑由内而发诸疾。这种以阴阳横向层析方法为根本,与六淫及脏腑纵向深入性、表现特异性相结合的辨治疾病方法,使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更具准确性。理解这种阴阳理论,可以更好地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作指导,使中医临床诊治方法更加合理规范。

收稿日期:2017-10-11

猜你喜欢

伤寒论内脏脏腑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
论筋性脏腑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