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MRI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18-01-22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9期
关键词:胆囊癌胆囊原发性

侯 辉

(凌海市人民医院,辽宁 锦州 121200)

原发性胆囊癌属于临床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患者发病初期并无典型症状,待发现病症就诊时已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很多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时病情已经发展至中晚期,治疗效果不佳,且预后较差。而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治疗效率,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进行如下分析与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8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其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34例,患者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47.5±3.5)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3.6±0.3)年。具体临床表现:黄疸20例,明显消瘦18例,右上腹部包块27例,上中腹疼痛35例。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组中均为29例患者。利用相应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未见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CT诊断方法:检查前8h禁止患者饮水进食,采用美国GE16排螺旋CT为患者进行非增强扫描和三期动态扫描,选择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注入患者肘部,控制注射最大速度为3 mL/s,剂量控制在2 mL/kg以内。自膈顶开始扫描,一直扫描至肝下部,分别在对比剂注射20 s、50 s、90 s后作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和延迟扫描。MRI诊断方法:开始诊断前患者同样需要维持8h左右的禁食禁饮,采用美国GE SIGNA HDe 1.5T为患者进行诊断,按照常规方法扫描患者上腹部,利用半傅立叶采集快速自旋回波技术予以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诊断准确率、误诊、漏诊率等数据均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器统计处理,均采用百分率(%)加以描述,组间对比行χ2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统计比较两组诊断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65.5%(19/29),误诊或漏诊率为34.5%(10/29);试验组诊断准确率为93.1%(27/29),误诊或漏诊率为6.9%(2/29),组间经统计比较,对照组误诊或漏诊率高于试验组,其诊断准确率低于试验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2.2 影像学特征和表现分析:58例患者经影像学诊断和手术病例确诊分为3种类型,即肿块型,结节型,厚壁型,分别为26例、8例、24例。CT特征和表现:肿块型:胆囊轮廓比较模糊,胆囊内可见团块影,增强扫描结果显示不均匀强化。结节型:胆囊内可见软组织影,多以小结节状为主,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强化非常明显;部分胆囊壁呈现后增厚并僵硬的现象。厚壁性:胆囊壁呈现出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状态,胆囊壁毛比较粗糙,增强扫描结果显示不均匀或明显强化的现象。MRI特征和表现:胆囊壁呈现出不规则性增厚,可见胆囊结石,存在肝胆位置向内外单管扩张的情况。胆囊无肿块但结构比较模糊,胆囊腔表现出大多或完全填充状;在T1WI上病灶为低信号,在T2WI上病灶则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发现存在一定程度的强化且信号不均的现象。

3 讨 论

原发性胆囊癌属于常见胆道肿瘤,目前临床还未明确其发病原因。相关研究发现[2],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导致的胆囊壁慢性炎症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另有相关文献[3]报道约75%左右的存在胆结石或胆囊炎病史的患者易发生胆囊癌。老年女性患者是胆囊癌的高发群体,上腹胀痛或隐痛是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其临床症状和胆囊炎、胆囊结石比较相似,容易误诊或漏诊。临床在为患者进行诊断时,必须与上述两种疾病进行准确鉴别。胆囊底部是胆囊癌最易发生的部位,颈部或体部发病率也比较高。原发性胆囊癌之所以特殊,主要是因为其与良性胆囊病可一起出现。通常情况下,该病并不存在非常明显的症状表现,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较低,大多数患者会因为诊断不明确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以往临床主要采用超声检查,但检查结果并不理想,尤其是胆囊颈部病变,超声鉴别能力有限,误诊率较高。胆囊癌的特殊性导致胆囊中存在无法随患者身体动而移动的胆泥,处于固定状态的胆泥会影响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对胆囊病变和肝脏病变亦无法进行全面检查,所以临床推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随着近年来MRI和CT在临床中的发展与应用,二者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的CT可将胆囊具体大小、形态以及分型、转移等信息充分显示出来。相比于B超,CT优势突出,尽管确认病变时,CT的敏感性并不高,但可定位检测胆道,且不会受到人体组织结构差异性的影响[5]。除此之外,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接受检查和诊断时,增强扫描胆囊部位薄层,可取的较理想的诊断结果。但是,为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治疗效果,更好的改善预后,主治医师不仅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胆囊形态,还需要了解胆囊周围边界厚度和回声等信息,相比较而言,MRI的应用价值优于CT,因为其不仅具备CT的所有优点,还能清晰显示病灶位置,且不会遗漏胆囊阴性结石,与此同时,MRI还能弥补CT的缺陷与不足,其可检查并有效识别间歇性病灶,方便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特别适用于临床早期诊断[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误诊或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忠富,陈国硕,陈志军等[7]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这说明MRI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效果优于CT,值得临床优先选择和进一步普及推广。

[1] 陈藤,吴宇.超声、MRI、CT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52(11):66-69.

[2] 谢瑞明,孔建忠,张雪峰,等.原发性胆囊癌MRI与超声及CT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7):802-804.

[3] 卡哈尔曼·力提埔.原发性胆囊癌的CT、MRI诊断作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13):195-196.

[4] 余蓓蓓.CT与MRI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0):41-42.

[5] 莫云海,陈馨,杜涛明,等.CT、MRI对胆囊癌转移途径的评价与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4,36(5):366-367,369.

[6] 孙莉,胡学军,刘艳,等.MSCT、MRI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3,53(4):60-62.

[7] 王忠富,陈国硕,陈志军,等.CT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41(9):7-9.

猜你喜欢

胆囊癌胆囊原发性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中的效果观察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胆囊癌的治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