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
2018-01-21姜玲
姜 玲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500)
笔者对89例髋部骨折患者在手术前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日照市莒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9例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40例,女59例;年龄70~90岁;其中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病8例,合并肺部疾病2例,合并糖尿病5例。
本组89例患者中,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等;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8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6例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5例行人工半髋置换术。
2 护理方法
2.1术前康复护理术前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老年患者了解锻炼的内容,核心是提前训练患者的肌力,术前肌力的锻炼对术后早期活动很有益处,同时利于减少卧床并发症,特别是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术前康复训练方法:①踝关节做上下和旋转运动。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患者平卧,患肢伸直,足尽力背伸,尽力蹬足跟。
2.2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抑郁悲观、孤独失落,加之疾病的影响,护士应及时给予安慰和解释,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成功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指导,使患者树立自信心,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根据其文化程度,结合病情耐心细致地讲解康复护理的知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为后期的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同时鼓励子女多陪护老人,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和无用感。
2.3术后康复护理
(1)一般护理术后去枕平卧4~6 h,患肢外展30°中立位,两腿间放置自动外展枕,穿“钉”字鞋,以防患肢外旋内收。搬动和抬起臀部时,将髋关节托起,翻身时患者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以防髋关节脱位[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变化,及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严密观察切口出血情况以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辅料渗出较多或污染时及时更换,保持辅料干燥。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温度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如患肢出现末梢麻木、疼痛及血液循环不良,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鼓励患者做足背伸足趾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肢肿胀。
(2)功能锻炼①早期功能锻炼:待麻醉消失后即开始足趾、踝关节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主动最大限度地进行足趾伸屈运动踝关节背伸及抗击训练,运动时避免髋关节内外旋,每个动作保持10 s,再放松。术后第2日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舒缩锻炼。方法:患者仰卧位, 患肢外展30°中立位膝下垫软枕或卫生纸卷,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内收缩状态10 s,然后放松,并嘱逐渐加强,肌肉的等长收缩可有效增加深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防止深静脉栓塞形成。②中期功能锻炼:术后4~7 d可在床上半坐位练习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运动,以及屈髋屈膝关节活动(屈髋小于50°)[2]。屈髋屈膝关节活动方法:医护人员一手托住患者膝下,一手托住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进行屈髋屈膝活动,屈髋小于50°为宜。抬臀运动:患者仰卧位,双手支撑身体,抬高臀部10 cm,保持5~10 s。屈髋屈膝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对于不配合患者可协助下肢功能康复器进行做小腿、大腿部肌肉压力递减的挤压运动。术后7~10 d即可配合使用CPM器进行被动屈髋屈膝锻炼。③后期功能锻炼:术后10~14 d患者疼痛已消失,假体周围的肌肉韧带开始修复,以离床训练为主。卧位到坐位的训练:双手撑起,患肢外展屈髋小于50°为宜,利用双手和健腿支撑力训练患者体力,每日5~7次。2周后可进行坐位到站立训练:辅助患者移至床边,健腿先着地,双上肢拄拐,利用健腿和双上肢的力量,在患者不负重的情况下挺髋站立2 s,每日5~7次,注意防止低血压和虚脱。术后第3周除了继续功能锻炼外,可试行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锻炼,每日2~3次,每次10 min。术后第4周患者体力逐渐恢复后,指导患者坐床边双腿下垂做踢腿锻炼,避免左右摇摆、盘腿坐位。术后6周,使用骨水泥患者可试行部分负重练习,但负重应控制在感觉疼痛范围之内。3个月后,逐渐锻炼至无痛时方可弃拐行走,并对患者进行平路、乘车、上下楼训练,直至患者生活完全自理。
3 术后健康宣教
3.1疼痛宣教在实施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多数患者术后伴有重复疼痛,会降低康复训练的效果,护士应细心观察并及时处理。一般90%的手术患者会带止痛泵,止痛效果较好,向患者讲解止痛泵的使用。激励患者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早日康复。
3.2饮食宣教术后老年人抗病能力降低,要及时给予高蛋白(鸡、鱼、肉、蛋)、高维生素(各种绿色蔬菜水果)、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静注白蛋白等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患者长期卧床,易便秘,要及时向患者介绍预防便秘的方法,如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3 d未行大便者服用缓泻剂等。
3.3并发症的健康宣教压疮、脱位、深静脉栓塞、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是骨科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护士应正确指导,做到以预防为主。
(1)压疮的预防措施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擦身一次,再用50%乙醇在骨突隆处按摩3~5 min,可卧气垫床以防压疮。每日坚持三点抬臀训练,具体方法:患者健腿足底用力,两肘关节为支撑点,借助牵引床支架用力抬臀部,能有效预防压疮,同时也锻炼全身各部肌肉,每日4~5次,每次5 min。
(2)脱位的预防术后保持正确体位(外旋30°中立位,必要时穿“钉”字鞋,稍屈膝)以防脱位。应加强防范意识,搬动患者,翻身、大小便等均应将髋部整个托起,避免屈髋。两腿间放置自动外展枕,防止肢体内收。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极度内收、内旋和强弯患髋。
(3)深静脉栓塞的预防护理下肢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形成与血流滞缓、血液呈高凝状态和血管损伤有关,而老人卧床、下肢外伤和手术是高危因素。卧床期间应定时翻身,术后避免在同肢同一静脉输入大量高渗葡萄糖,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当患者自觉下肢沉重、胀痛时,应警惕静脉栓塞形成,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主要预防手段之一,术后第1日即让患者主动做足趾及踝关节伸屈运动,第2日做膝部按摩、股四头肌收缩练习以促进肢体血循环,消除静脉血瘀滞。
(4)泌尿系感染的预防保持导尿管通畅,每日两次外阴消毒,并保持清洁,鼓励患者多饮水。拔尿管后训练床上大小便,保持皮肤、床铺清洁干燥。
(5)肺部感染的宣教肺部感染是骨科老年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做好呼吸道护理尤为重要。方法:①病室经常开窗通风。②禁止在病室内吸烟。③每2 h翻身拍背一次,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多饮水。
4 出院时的康复指导
嘱患者本人及家属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加强关节活动度,术后6周内做到“八不”,即不在床上屈膝而坐、不做仰卧起坐运动、不盘腿、不交叉双腿、不坐矮椅小汽车、不弯腰拾东西、不穿脱靴子、不做下蹲运动等[3]。同时做好患者皮肤护理、排尿、排便的护理以及营养的摄入,定期返院复查。
5 结果
89例患者中,经过精心护理和康复锻炼指导,出院时除1例并发脑梗死外,均能自行站立,持拐不负重行走,关节活动度改善。6个月后电话随访,无脱位、术后无感染、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功能恢复均为优,生活能自理,满意度较高。
6 小结
老年患者常合并各种老年性疾病,增加了手术的风险。笔者运用整体护理观点,使老年人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了护理,取得满意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