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家庭康复课堂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07-11孙南南董纪强常笑冰通信作者
孙南南,李 昕,董纪强,常笑冰,通信作者:尚 清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450012)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以运动康复为主的综合康复,需要长期坚持,若仅靠治疗师在康复机构内每日的训练,不可能解决患儿的全部问题。开展家庭康复课堂能使训练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保证患儿在家庭中也能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为探讨开展家庭康复课堂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效果的影响,笔者选择160例不同程度的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60例脑性瘫痪患儿,均按201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其中痉挛型84例,不随意运动型24例,共济失调型40例,混合型12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4岁,其中6个月50例,1岁42例,4岁6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入院后采取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2](PDMS-2)进行评估。治疗师根据评估情况结合患儿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合患儿实际的长、短期训练目标,再根据目标制订训练计划。训练过程遵循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练习各阶段的运动控制能力,增加躯体协调能力。
2.1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小儿按摩和点穴等。
2.2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介入家庭康复课堂,且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让家长掌握安全有效的方法,如在患儿仰卧位时枕骨下垫枕头,用玩具逗引患儿向下看,诱导点头动作,放松枕骨下肌训练,可改善头部后背;“环球”抱姿可抑制背伸肌张力过高;诱导患儿侧方取物,可训练患儿由坐位到俯卧位体位的转换等;使患儿保持跪立位,可加强骨盆的控制与伸展能力;平时使用正确的抱姿、进食、穿衣、入厕方法等。让家长了解康复治疗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康复课堂的重要性。
3 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采用PDMS-2量表分别于训练后6、12个月进行评估。PDMS-2量表包括粗大运动发育、精细动作发育等方面。粗大运动评估量表包括127项,分别测试反射、姿势、移动3个技能区的能力;精细运动评估量表包括98项,分别测试抓握、视觉运动整合2个运动技能区的能力。PDMS-2量表给出各项测试的原始分、相当年龄、百分位等。PDMS-2量表评分标准:2分为患儿在项目中的表现已经符合掌握标准;1分为患儿在项目中表现与掌握标准相似,但没有完全符合标准;0分为患儿不能尝试或没有尝试做某项目。
3.2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总分提高20%或以上;有效:总分提高1%~19%,无效:总分未提高,甚至减少[3]。
3.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3.4结果
(1)康复训练6个月效果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6个月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康复训练12个月效果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12个月效果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4.1早期康复课堂对脑性瘫痪患儿的重要性脑性瘫痪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4]。故脑性瘫痪应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早介入家庭康复课堂。因为患儿年龄较小,脑损伤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大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力强。早期介入家庭康复课堂可以使受损脑组织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减少细胞凋亡,及时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建立更多的联系,恢复兴奋传递,发挥代偿作用。重复训练机会越多,突触的效率越好。而患儿在康复机构的训练时间较短,训练强度可能达不到训练要求,如果早期开展家庭课堂的介入,并结合到日常生活中去,会大大提高康复效果。
4.2有助于促进脑性瘫痪患儿正常心理发育和纠正其不良行为脑性瘫痪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限制其进行户外活动,这时就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关爱。母爱最能影响患儿的心理(精神)发育,母亲的笑脸、声音和皮肤的接触都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安抚刺激;如果母亲因失望、沮丧而拒绝患儿,患儿就容易变得不安、孤独,影响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性格形成和学习兴趣等。开展家庭课堂可以拓展家长的康复范围,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信心。
4.3有助于家长对患儿进行更好的护理及引导在日常生活护理中,家庭课堂的开展可弥补治疗中无法做到的事。如患儿会吃而不会说话,可在饭后鼓励其发声和念字。对一些异常的动作,通过家庭课堂的开展让患儿在家中能够拥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如双下肢痉挛性脑瘫患儿训练使其双下肢缓慢分开,双上肢前屈并尽量保持中立位,前举时维持平衡,应在孩子坐马桶及椅子之前加以训练。
脑性瘫痪患儿与正常儿童不同,对动作的反应有所延缓。所以,对待脑性瘫痪患儿要有耐心,指令发出后给其适应的时间,必要时给予扶持和协助,充分调动患儿积极主动的参与能力。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进行有效康复,对减少脑性瘫痪患儿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及实现自我价值意义重大。本观察探讨了开展家庭课堂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介入开展家庭康复课堂可有效缩短康复疗程,改善长期预后,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