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煌临证腹诊经验探析

2018-01-21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3期
关键词:方证经方压痛

谢 妍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腹诊法是通过切按胸腹,判断病邪之部位、性质,正气之虚实及体质之强弱的方法。腹诊之道,源远流长,上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皆有论述及相关诊察方法的记载。

黄煌教授,江苏省名中医,从医40载,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对经方研究建树颇多,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匪浅,黄煌教授临证诊察尤重腹诊,现将其临证腹诊经验介绍如下。

1 桂枝茯苓丸证

患者,女,31岁。瘢痕体质,鼻敏感,荨麻疹,经期6~7 d。舌质暗紫,黑眼圈,咽暗红。脐左旁有抵抗性压痛。处方:肉桂100 g,茯苓100 g,赤芍100 g,牡丹皮100 g,桃仁150 g,川芎100 g,红花50 g,制成蜜丸,每日10 g,口服。

按语:该患者腹诊脐左旁有抵抗性压痛,结合其他体征判断为气滞血瘀证,方宜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证的腹诊部位在少腹,脐周围及两少腹部按压往往有压痛,医生指间有抵抗感、充实感,甚至可以摸到条索状物。仲景书中提到“少腹急结”便是瘀血证的一大特点。黄煌教授常说桂枝茯苓丸是经典的活血化瘀方[1],也是其使用频次非常高的经方。桂枝茯苓丸不是治一个病、一个症状的,不能把它看作只是用来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剂,从而曲解仲景的原意。该方的适用人群具有一定的体质特征,常表现为“面腿腹三联征”,临床症状并非全都出现,不同患者会有所偏重。桂枝茯苓丸证除腹诊特点外,望诊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如面色一般发红或暗红,或发青,鼻子红或暗红,或鼻翼上毛细血管扩张;舌质紫暗,舌底静脉显见,甚至怒张;下肢皮肤粗糙干燥,秋冬季节更为显著,常有脱屑,甚至如鱼鳞状,毛孔粗,皮肤颜色发暗,腿毛多,抓之有痕,触之如刺,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鸡眼,足底易龟裂,小腿易抽筋,下肢肌肉有紧绷感,静脉曲张,或下肢浮肿。

根据瘀血部位的不同,用药也有差别。脐左侧用桂枝茯苓丸;脐右侧用大黄牡丹皮汤;少腹左侧用桃核承气汤;少腹部用抵当汤[2]等。关于瘀血的腹证,腹力中等者,宜用桂枝茯苓丸;腹力弱、脉弱者,宜用当归芍药散;腹力强、便秘者,宜用桃核承气汤(左腹部)、大黄牡丹皮汤(右腹部);腹力弱,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者,宜用薏苡附子败酱散[3]。

2 大柴胡汤证

患者,女,62岁。双手麻木4年多,胆囊息肉,血脂高,嗳气,偶有反酸。腹诊:两季肋区及脐左旁有抵抗性压痛。处方:北柴胡10 g,黄芩片15 g,姜半夏15 g,枳壳20 g,赤芍15 g,生大黄5 g(后下),桂枝15 g,牡丹皮15 g,桃仁15 g,茯苓15 g,干姜5 g,红枣20 g,14剂。每服1 d药,停服2 d。

按语:“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证腹诊时,按压上腹部,轻的是抵抗感,重的是按压痛。胸胁苦满是指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我充满感,医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压有明显抵抗感,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临床上重视抓主症,有是症则用是药,无是症则去是药,不受病名的约束。古代的方证属于用望、闻、问、切采集到的患者的外在表现,特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证在描述上更朴实而形象。如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桂枝甘草汤证“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大黄虫丸证的“羸瘦腹满……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这些方证虽然属于定性指标,但能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有利于正确运用处方用药。方证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病”。《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经常使用“其人”“……者……汤主之”的句型,以及“酒客”“湿家”“失精家”“尊荣人”“冒家”“淋家”等提法,就是古方证重视“人”的反映[4]。在这些方证基础上研究其病理实质,寻找方证定性定量的客观指标,将大大提高中医用药的准确率。

“胸胁苦满”出现多提示肝胆经有病变,治宜和解少阳,拨转枢机,多用柴胡剂治疗。胸胁苦满较严重、体格较充实或有便秘者,宜用大柴胡汤。临床上桂枝茯苓丸证如见进食后腹胀嗳气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常合用大柴胡汤。或腹诊见两季肋区及脐左旁有抵抗性压痛,提示宜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治之。

3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患者,男,52岁。遇风即泻10余年,易出汗,脐跳。处方:北柴胡20 g,桂枝10 g,肉桂5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黄芩片10 g,牡蛎15 g(先煎),天花粉15 g,15剂。每服3 d药,停服2 d,即3/2服法。

按语:该患者胸胁苦满较轻,脐上大动脉搏动显著,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关于此方证,从原文“已发汗而复下之”不难推测有“大便溏薄”,对此日本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就已提到“大便溏泄”宜用此方。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也属于此方证。《神农本草经》谓干姜主“出汗”“肠下利”,仲景亦每用干姜治下利。脐上悸,即脐上可触及大动脉搏动,节律与脉搏一致,多见于形体消瘦,腹壁瘦弱者。该腹证多由心肾阳虚、水饮凌心或阳气不足、气机逆乱所致。治宜温阳化饮,平冲降逆,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兼轻度胸胁苦满,腹力较弱者,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5];兼心下痞硬,胸胁苦满者,宜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煌教授临证调理体质,服法倡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服3 d药,停服2 d。

4 小结

腹诊指导辨证论治主要是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有关汤方的适应证而选用经方。如“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又如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因此分析证候之主次,把握作为主症的腹证,有是证,用是方,常可取得满意效果[6]。上述3例病案,运用腹诊进行辅助诊断,有助于指导选方用药,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复诊时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临床运用中,既吸取方证对应的应用经验,同时也要考虑所见腹证的内在本质,结合其他症状,探究其病因病机,融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特点。

[1]黄煌.经方的魅力[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王琦.中国腹诊[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3]刘文巨,周超凡.中医与汉方医腹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黄煌.药证与经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黄煌.论方证相应说及其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11-13.

猜你喜欢

方证经方压痛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经方大家曹颖甫运用经方探微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麻黄类方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运用探讨
论经方用量与经方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