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痤疮从脏论治

2018-01-21付秀英张均秀储雅妮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痤疮阴阳

付秀英 张均秀 储雅妮

(保定市儿童医院皮肤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青春期男女的颜面和胸背部多发。其症状以丘疹、脓疱或伴有结节、囊肿为主要表现,病程呈慢性过程,易反复发作,后期可留有色素沉着及瘢痕[1]。中医辨证从整体出发,调节脏器功能,治疗痤疮重在治本,疗效确切。笔者通过总结,归纳近10年的资料,综述如下。

1 从心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见痤疮的形成与心的关系密切。叶琳等[2]认为多数患者均为在校年轻女性,因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劳倦、思虑太过等,导致阴血暗耗,虚火上攻而发于面部;或阴亏血少,心神得不到阴血濡养而导致痤疮的发生; 故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天王补心丹治疗,女收到满意效果。曾玲等[3]认为痤疮的发病多与心经火热有关,如为心火上炎,则治宜清心泻火,采用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若为气阴两虚,则宜益气养阴,采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任小红等[4]认为皮肤的疼痛、溃疡、疔疮(包括痤疮)都与心有关,对双侧心俞穴采用蜂针进行治疗,即选择体型较小且经过中药解毒的野生中锋尾刺刺激穴位,进行蜂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2 从肺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外科正宗》中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说明痤疮的发病与肺相关。《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曰:“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说明痤疮的发生与风热外袭有关。高氏[5]青春期痤疮从肺论治,可以分为三种证型,即肺经风热型,肺热炽盛型,肺胃积热型。其认为青年人气血充沛,阳热有余,风热温邪首先侵袭肺卫,卫气被郁,发于面部而成本病,采用银翘散治疗;机体内有阳热,外感风邪,邪正相争于肺卫,必然导致肺卫之气被郁,久之则肺经热盛,肺之宣降功能失常,肌肤腠理功能失调,从而发为本病,采用桑白皮汤;脾胃积热,上熏于肺,外受风邪,壅于头面部不得宣泄而为本病,采用枇杷清肺饮。钟琼仙等[6]认为痤疮的发生,其本在于阴虚,其标在于肺胃火盛,气血郁滞。临床给予半夏泻心汤以清泄肺胃积热、消肿软坚,并结合饮食调理,总有效率达90%。周宝宽等[7]将肺经风热引起的痤疮分为热毒壅滞、气血瘀滞、火毒结聚、瘀阻经脉等四种证型,在临床上分别采取仙方活命饮、连翘败毒散、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3 从肝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肝为刚脏,主疏泄,调畅气机,主升主动,主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数,郁乃痤。”王冰诠释为“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居寒,脂液遂凝,畜于玄府,依空渗涸,有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瘗于玄府之中,俗日粉刺,解表已。……此皆阳气内郁所为……”。高宜云[8]对痤疮从肝经辨证论治,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火旺型,气滞血瘀型,并对照给以药物治疗,疗效明显。徐兴龙等[9]参考《灵枢·经脉》中:“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认为肝经在面颊、口周、前额、胸背部均有循行经脉,而这些都是痤疮的好发部位,临床上采用清肝泻火、凉血化瘀之法,同时注意配合清肺解毒药物并要求患者注意节制饮食,收到良好效果。王宁丽等[10]认为治疗痤疮患者多伴有焦虑,精神紧张,抑郁等症状,治疗上当疏肝清热,调理冲任,治用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与采用异维A酸治疗的对照组相比,疗效较好。张春[11]认为现代人过食生冷,凉茶,普及空调,且长期使用性凉药物,临床上痤疮常此起彼伏,日久暗疮、瘢痕,采用温肝法助肝以利升发。肝阳复则疏泄有利,气机和调,血脉畅通,面色红润光泽,色素沉着、瘢痕消失,痤疮才能得以根治。

4 从脾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主司一身之肌肉四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湿运化之枢。外邪通过口鼻、肌肤侵犯人体,或过食生冷及油腻食物,可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外蕴肌肤而发为丘疹、水疱等;若禀赋体弱,脾失建运,湿邪内生,损伤正气,耗伤阴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则转为慢性。陶雪芬[12]认为,脾胃积热致湿热内蕴,气血凝滞,毒邪上蒸于颜面肌肤,阻滞经络而致痤疮,采用背部走罐、刺血加面部火针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疗效明显。臧力学[13]认为口周痤疮因属脾胃失运,湿热内积,痰浊由生。采用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为大法,兼以疏肝清热、祛风透疹。药用:荆芥穗、焦栀子、凌霄花、制远志、陈皮、姜半夏、玫瑰花各10 g,姜竹茹、茯苓、麸炒枳实、麸炒白术、牡丹皮、海桐皮、炒蒺藜各15 g,甘草6 g,临床疗效明显。罗璎等[14]认为痤疮的治疗必须重视脾胃,脾胃虚损,元气不足,则火自内生,因此无论何种证型,不可独用寒凉,应同时兼顾脾胃,益气升阳。

5 从肾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且与肝、脾肺的关系异常密切,肾之阴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阴阳的平衡。对痤疮的治疗,重视肾之阴阳变化,在治疗大法基础上,调理肾之阴阳,常收获意外的疗效。涂玥[15]根据临床经验,将因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引起的痤疮分为两型:肾阴不足型,治宜滋肾泻火、清热解毒,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肾阳亏虚型,治宜温补肾阳、温经活血,方用肾气丸加减。沈耿杨[16]对使用清热泻火药后反复发作且病情较重的痤疮患者,病势较前不减反增的患者,用潜阳封髓丹:砂仁、附子各15 g,甘草、黄柏各10 g,龟板6 g,驱阴回阳,温阳潜纳,取效甚佳。白爱萍[17-21]认为痤疮的发病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和,天癸相火过旺。治疗采用滋肾泻火,清肺解毒大法,运用消痤汤加减(女贞子、墨旱莲、鱼腥草各20 g,知母、黄柏各12 g,蒲公英、连翘、生地黄各15 g,丹参25 g,甘草5 g)治疗,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四环素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青春期痤疮的发病与脏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通过辨证论治,调整脏器阴阳,保持气血平衡治疗本病疗效明显。在诊治重,要注重辨证,标本兼施,有其证而用其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痤疮阴阳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网状Meta分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