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康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经验

2018-01-21郑裕潞张佳颖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蝉衣芦根外邪

郑裕潞 张佳颖 宋 康 陈 芳#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哮喘-慢阻肺重叠(ACO)最早于2014年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和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科学委员会联合商定并正式提出,当时命名为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2017年GOLD和GINA指南再次进行重大修订,直接放弃ACOS的概念,以ACO取而代之。ACO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既有哮喘的特征,又有慢阻肺的特征。很多研究表明,同时具有哮喘和慢阻肺特征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更加频繁,肺功能下降更快,预后更差,并且死亡率更高。根据ACO的临床表现,中医学一般将其归属于“肺胀”“咳嗽”“喘证”“哮病”等范畴。宋康主任中医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内科杂病的治疗。现将宋师治疗ACO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ACO既具有“肺胀”的气道不畅、肺气壅滞的特点,又兼有“哮证”的反复发作的特点。由于肺气亏虚日久,故ACO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气愈发亏虚,使得本病呈进行性加重。与“哮证”相同,本病也随外邪侵袭而反复发作,发作时也可闻及哮鸣音,但发作频率明显高于“哮证”。同时ACO还具有“风咳”的特点,宋师临床发现,发作期病人多以咳嗽、气急为主症,或突发阵咳,或咽痒而咳,或遇风而咳。此为风邪侵袭之征,风为百病之长,最易伤人,同时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症见阵咳、咽痒而咳。

本病临床多以咳嗽、咯痰、胸闷为主要症状,病位在肺,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且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乃以肺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为病机,属本虚标实。

1.1 肺虚为本,累及多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肺气亏虚,则卫表不固。临床上本病多以老年人发病居多,且病程较长,迁延难愈。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肺有宣发肃降之功能,肺开窍于鼻,肺气有卫外之功;而肺居上焦,为娇脏,外邪侵袭,肺最易受累。正邪相争,耗伤肺气,病久肺虚,肺虚则无法固表,导致肺失宣降,上逆咳喘。同时,由于肺气亏虚,邪盛正衰,无法抵御外邪,邪客于肺,导致了此病迁延难愈的病性。脾为肺之母,子盗母气,肺气亏虚则会导致脾气亏虚,形成肺脾两虚之证;若脾气不升,脾失健运,水谷无法运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便停留于体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水湿停留于肺,与风、寒、燥、火等邪相兼,聚而为痰,痰气交阻,则肺气宣降失调,症见咳嗽、咳痰,甚者上逆作喘。《类证治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气必需下达于肾,由肾摄纳,才能确保呼吸的平稳,若肾不纳气,气无所根,则无法收敛肺气,肺失宣肃而生咳喘。

1.2 痰瘀为标,迁延难愈:“痰”既为本病的病理产物,又为本病病机之所在。“痰”是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后,形成的产物,“痰”并非一日速生,脾长期无法运化水湿,体内津液输布障碍,最终而成痰。气为血之帅,但气因痰阻,气无法推动脉管中血液的流动,气滞则血瘀,痰瘀互结,留于肺络,缠绵难愈。

1.3 外邪为因,反复发作:《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诸病源候论》云:“肺虚为微寒所伤,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而咳逆,短乏气也。”强调了外邪入侵是本病反复发作的重要诱因。肺气本虚,无法固表,而每一次外邪袭肺,更是伤正气一分,此消彼长,导致此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外邪如风邪、寒邪为本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每每在季节更迭,气温骤变时,本病患者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

2 治疗经验

宋师重视治疗以扶正与祛邪并重,在补肺、健脾、益肾的同时,加以化痰、祛瘀,标本并重论治。根据疾病进展情况,辨证施治。

2.1 缓解期:缓解期患者,虚实夹杂,实中有虚,此时无外邪,故缓解期当以补虚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病虽病位在肺,但和脾肾两脏联系最为密切。由于本病病性缠绵,迁延难愈,随着疾病的发展,往往是多脏受累,治疗时不应只注重补益肺气,而应重视脏腑论治,探求病因病机之本,而后加以施治。宋师常用健脾补肺法、益肺补肾法等,治疗缓解期病人。

2.1.1 健脾补肺:本病病程缠绵,津液输布异常,病久肺脏不能濡养,同时脾气亏虚,导致运化无力,水饮内聚,而致痰阻于肺,影响一身气机,咳喘由生。肺脾两虚型患者多见久病不愈,或倦怠乏力或纳呆或伴有便溏者,宋师喜用健脾补肺法治疗,在用黄芪、川贝、沙参、太子参、百合、玉竹、麦冬等药物补肺润肺的基础上,常用香砂六君子等方,随症加减,以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苍术、厚朴化湿运脾;茯苓、薏苡仁甘淡补脾;炒麦芽、炒谷芽健脾开胃[1]。

2.1.2 益肺补肾:肾不纳气,气不归根,亦可致肺气上浮,宣肃失司而生喘咳。同时本病病程较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加重的趋势,因此中晚期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处于肾衰体弱的状态,治疗时注重补肾纳气显得尤为重要。肺肾两虚型病人往往年龄较大,以气喘为主症,动则气喘尤甚,对于此类病人宋师常用益肺补肾法治疗,在补益肺气的基础上,常用六味地黄丸加仙灵脾、黄精、补骨脂、五味子等药补肾纳气。

2.2 发作期:盖肺气亏虚,卫表不固,无法与外邪抗争,故本病频繁发作,加之内有宿痰伏于肺,外有邪气侵于衰,内外相搏,更易引邪入里,本病传变较快,预后较差。发时当以攻邪治标,从“痰”论治,宋师常用化痰理气、清肺化痰等法,治疗发作期病人。

2.2.1 化痰理气:外邪袭肺,加重肺之宣降失司,加之伏痰停于肺内,导致喘咳气逆尤甚,症见咳嗽喘促,痰多色白,可闻及哮鸣音。对于痰气交阻型病人,宋师常以苏子降气汤为底,加以杏仁、白芥子、枇杷叶、炙百部、茯苓、莱菔子等药化痰平喘。临床上多见由风邪引动,发作时以咳嗽、气急为主要表现的病人,宋师常加以地肤子、白鲜皮、蝉衣、僵蚕、荆芥、防风等祛风药。宋师喜用蝉衣配僵蚕,蝉衣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僵蚕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祛外风,散风热,两药合用,通过条畅气机,达到祛风止咳的目的[2]。

2.2.2 清肺化痰:外邪入里化热,与体内伏痰相搏,痰从热化,症见痰黏色黄,喘息气紧,舌质红或黯,脉滑数或弦。对于痰热郁肺型病人,宋师以麻杏石甘汤为底,在用枇杷叶、炙百部、款冬花、竹沥等化痰药的同时,配以鲜芦根、肺形草、败酱草等药清热化痰。其中鲜芦根味甘性寒,入肺、胃二经,为清热生津之要药,宋师认为鲜芦根在清泻肺热,润燥化痰等方面的功效远远优于干芦根。对于痰热较重的病人,宋师喜用鲜芦根,常用剂量60g或75g,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对于痰瘀互结而成热毒的病人,宋师常加用川芎、赤芍、紫草、茜草、地龙、虎杖、当归等药活血通络。

3 病案举例

蒲某,以“反复气喘5年余”为主诉就诊。患者于5年前开始出现气喘,接触刺激性气体后加重,2年前患者自觉症状加重,至萧山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哮喘,治疗予舒利迭250ug1吸,2次每日以及顺尔宁1片,每晚1次。经规律用药后,症状缓解。近日患者外感,出现干咳,气喘明显,胃纳、二便尚可,舌淡润、苔薄白,脉数有力。辅助检查:2017年3月10日肺功能:舒张前为重度阻塞为主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量轻度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26ppb。诊断:ACO,痰气交阻证。治法:清肺化痰,纳气平喘。方药:苏子12g,前胡、枇杷叶、苦杏仁、广藿香、白芷、地肤子各9g,射干、六神曲、蝉衣、桔梗各6g,苏叶、炙百部、炙冬花各10g,浙贝、鱼腥草、肺形草、煅龙骨、煅牡蛎各15g。7剂。每日2次,餐后温服。2017年3月17日患者二诊,诊见气喘症状明显好转,自觉喉间仍有痰阻,上方去炙百部,加炙紫菀9g,鲜芦根60g,败酱草30g。7剂。2017年3月24日三诊,症状好转,上方加炒竹茹9g,巩固治疗。

按:《证治准绳》提到:“肺虚则少气而喘”。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年幼即发哮喘,久病肺虚,气阴亏耗,气失所主,则短气喘促。日久肺肾两虚,《金匮要略》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因此该患者兼具“哮喘”和“肺胀”之表现。针对肺肾两脏虚损,已生痰湿,平缓攻补。方中重用前胡、射干、苏子、苦杏仁等敛降肺气之品。朱丹溪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伏痰”乃哮喘之主要病理因素,因此,也佐以浙贝、鱼腥草等化痰止咳之药。而舌淡润、苔薄白,此为阴痰,龙骨牡蛎合用,能摄纳散越之阳气,能戢敛簸摇之阴气,主调和阴阳;哮喘好发于春季,因此方中同时侧重祛风,用苦寒降泄的地肤子,祛风止痒;广藿香、苏叶、白芷三药,上经阳明,疏风通窍;蝉衣甘寒清热,质轻上浮,与桔梗合用,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神曲健脾助运。

猜你喜欢

蝉衣芦根外邪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浅谈蝉衣在宠物临床上的应用
鲤鱼记
春洲惊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