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小伟运用风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特色浅析

2018-01-21申彩彩姜春燕郑小伟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鼻窍风药风邪

申彩彩 姜春燕 郑小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变应性鼻炎(AR)是机体通过接触变应原后因激发IgE介导的鼻腔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风药是具有“味薄质轻、升浮发散”特性,并有似“风”特点的一类药物。吾师郑小伟教授业医近四十载,运用风药治疗变应性鼻炎,颇具特色,今浅析如下,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更有利的思路和方法。

1 风药特点

“风药”名称最早约见于南宋,窦材《扁鹊心书》中有载“觉左臂黑肿如蛇形,服风药渐减,今又发”[1]。并提出风药,乃风胜湿是也。至金元,张元素首创“药类法象”理论,按“气味、升降浮沉、补泻”的不同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热”“湿”“燥”“寒”五类,提出“风升生”,称风药具有“味之薄者,阴中之阳”的特点。至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可见风药具有升发、透散、动窜等特点,配伍运用可宣降肺气而达到鼻窍通利、止嚏、止涕之效。

2 病因病机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鼽水”等范畴。如《素问·脉解》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气体出入之门户,与肺相连。肺气宣降有常,则鼻窍通利。若风邪侵袭,肺失宣降,邪毒循经上犯,结滞鼻窍,累及鼻则发为鼻鼽。郑师详察变应性鼻炎特点,认为风邪伤人,皮毛经络最易受邪,然肺朝百脉,与鼻窍相通,如《灵枢·血络论》言“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变应性鼻炎多属此类,风邪入络久羁,病情反复,迁延难愈,且风邪常兼它邪,如风热袭表,或风寒伤肺,或内风久伏,皆由风邪作祟。

3 治疗特色

治疗上,郑师以风药对该病进行辨证施治,在临证中,利用风药之宣外风、散内风、透伏风等特性,发挥其宣肺气、通鼻窍、祛风止嚏等功效,同时配伍他药固本,去除兼夹之邪,共达肺和窍通的良效。患病初,风邪在表,病情尚轻,多选苍耳子、辛夷、防风、荆芥等品以祛风通窍治其标。若患病日久,正气已亏,风邪羁留经络,此时荆防等祛风搜络不显,疗效难保。故常于扶正祛邪、宣肺通窍等对证用药时加僵蚕、蝉蜕等虫类药,往往能收奇效。此外,配合穴位贴敷疗法也是郑师治疗本病之特色。利用其辛温透散的性质,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调节脏腑生理机能,对本病治疗效果显著。吾师多选用白芥子、细辛、法半夏、延胡索、地龙、公丁香、吴茱萸、仙灵脾、白胡椒等药。其中细辛、地龙为风药,配伍发散温阳、理气化痰等药物,可畅通气机,透达风邪。选穴以肺俞、大椎、肾俞、脾俞为主穴,此腧穴阳气充盛,可助扶正以祛邪。贴敷方法:上药打细粉,加生姜汁及白醋调和成糊状,取适量药糊平摊在5cm×5cm的胶布上,贴于上述诸穴,每周治疗1次,每次成人4~6小时,小儿2~3小时,具体可依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以皮肤有烧灼感为度,4次为1疗程。

4 医案举隅

张某,女,32岁。2017年10月7日初诊:发作性鼻塞、鼻痒、打喷嚏伴清水样鼻涕2年。自诉初发病时,偶鼻塞、打喷嚏,未予重视,后每气候骤变则上症发作,服西药治疗,效不佳。平素恶风,怕冷,易感。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查见鼻腔有水样分泌物,鼻黏膜色淡嫩,鼻甲呈水肿样。西医诊断: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证属肺气亏虚,风邪入络。治以补益肺气,祛风通络为法。处方:丹参15g,蝉蜕、苍耳子各6g,桂枝、辛夷各9g,地肤子、白芷、荆芥各12g,防风10g,地龙3g,炙麻黄、炙甘草各5g。7剂。同时配合上述的穴位敷贴外治疗法。10月14日复诊:上症减轻。见鼻甲水肿减,舌淡,脉弱,继拟予祛风通络,兼顾正气。上方加党参9g,黄芪12g,僵蚕5g。7剂。之后又加减调服14剂。症状基本消失。后嘱服玉屏风散月余,随访半年,上症未再发。

猜你喜欢

鼻窍风药风邪
益肺强身摩鼻窍
过敏性鼻炎喝苍耳子红枣汤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理论探析及临证体会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风药之功用辨析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