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18-01-21姜辉
姜 辉
(丹东市第一医院120急救中心,辽宁 丹东 118000)
急诊抢救的及时、有效是保证急诊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及时有效的施救,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小患者的损伤,挽救患者的生命。急诊医护工作人员在实施抢救时是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施救,但临床实践显示,急救小组成员的分工不够明确性且比较紊乱,影响了抢救的时效[1]。为提高急诊患者的急救效果,本院急诊科在2016年1月开始施以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干预,取得不错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未实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干预前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急诊患者及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实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干预后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干预小组:自2016年1月开始,根据本院急诊科室的人员数进行优化护理分组,在优化原则指导下将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划分为5个护理组,每个护理组包括4名护护士,每个护理小组选举一位组长,组长的要求是从事急诊工作的时间在10年以上,且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护理操作,急诊抢救经验丰富。每个护理小组组长根据章程管理本组内的护理人员,组长以下有副组长1人,副组长的要求是从事急诊工作的时间在5年以上,且能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设备,具有丰富的急救护理经验;低年资护士1人,要求从事急诊工作的时间在3年以上,具有丰富的急诊护理经验;轮转护士1人,要求从事医护工作1~3年,具有丰富的急诊护理工作经验。成立护理小组后,每个小组积极沟通交流,同时在值班时间注意协作,每个护理人员做好自己的工作。
1.2.2 提高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及急诊护理技能:邀请急诊临床医师和从事急诊工作2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急救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根据临床对急救急诊专科护士的规定及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以及考核的标准,先进行相关的培训然后再进行考核,只有考核合格后方开始进入小组。根据本院急诊科常收治的病种的急救流程和急救特点,规范划分每个护理小组成员的岗位、职责以及护理流程,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应进行协作抢救培训,同时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考核,以提高每个护理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和护理技能,防止在实施抢救期间出现抢救无序、岗位不明确等缺点。
1.2.3 优化抢救实施过程:护理小组应做到坚守岗位,严格按照抢救程序实施抢救,每个小组成员要明确好自己所处的位置,在抢救过程中注意配合协作,配合好急诊医师的诊治和抢救工作。每个护理小组的组长应作为小组指导官,指挥小组进行有序抢救,小组组长可站在患者的床尾,指导和监督每个小组成员的抢救操作;小组副组长应站在患者的头侧对患者进行呼吸复苏抢救。低年资护士应站在患者的右侧,注意负责实施患者的心电监护、心脏复苏等操作,并记录整个抢救过程。轮转护士则站在患者的左侧,对静脉通道的建立进行管理并注意观察药物的输入情况。急诊临床医师负责下达医嘱、协作患者的整个急救过程。
2 结 果
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前,急诊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总抢救时间分别为(128.86±5.54)s、(306.32±8.82)s;实施后,急诊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总抢救时间分别为(84.42±3.31)s、(169.94±4.76)s;经t检验,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急诊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总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实施前,均有P<0.05。
3 讨 论
急诊科对急诊患者进行抢救时应做到快速、及时、有效,实施抢救的时间越短,抢救的成功率越高。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干预主要是对实施抢救操作的医护人员予以优化组合,旨在提高抢救操作的时效性,从而提高抢救的效果[2]。本研究结果显示,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实施后急诊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总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实施前,结果表明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从而有效提高抢救的有效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在该护理模式干预下,组长具有丰富的急救经验,其在抢救操作实施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3]。此外,该护理模式干预还能将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调配,防止了抢救护理操作的延迟性、无序性,且能使参与急救的护理人员形成凝聚力,各护理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有效提高了护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急诊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