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通络法在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风病元气瘀血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中风病是中医四大难证(风、痨、鼓、膈)之首,与冠心病、癌症并列称为“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1]。中风病复中比初次发病对人体损伤更大,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更高[2]。因此,有效进行中风病的二级预防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 气虚血瘀与缺血性中风复中

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复中是指病发数月或者数年后中风再发,与首次病发的病因和诱因相关。对中风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阐述颇丰,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因虚致瘀”学说。清朝医家王清任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指出“元气不足”是中风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本虚标实是其病理特征,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开创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对后代医治中风病影响极大,至今仍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首选方剂。吕富荣等[3]研究指出,气虚质、血瘀质体质与中风复中发生率之间关系密切,该项研究验证了气虚血瘀证在中风复中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梁伟雄等[4]研究指出“血瘀”和“气虚”作为中风病的首要病理特征,在急性期已较为明显,随着病程进展,患者气虚血瘀之象则更加突出。崔应麟教授也认为“元气亏虚”是中风病的核心病机,“瘀”是其病理产物,在治疗上以益气为主,活血与通络并举,并以此治疗理论为引导,总结多年临证经验,立意“益气活血通络法”,创经验用方“康益胶囊”,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了又一思路和方法。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从“益气活血通络”入手进行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使气虚得补,瘀血得化,脉络得通,截断中风复中。

2 中医理论中的二级预防

中风病的二级预防,其核心思想是“防”,指对已发生过中风先兆、首次发病或多次发病的患者,针对其病因和诱因,使用药物、饮食、运动等方式干预,预防其再发病的方法,属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理念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理念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二级预防实则属于其“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领域。中风病的二级预防恰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各医家对中风病复中也早有阐述,《症因脉治·内伤中风证》提到:“中风之证……一年半载,又复举发,三四发作,其病渐重”;《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论述:“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悬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致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均阐明复中比初次发病对人体的损害更大,所以应更加重视中风病的二级预防。

3 益气活血通络法

3.1 益气扶正以补其本虚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逆调论》亦云:“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荣气虚衰会使肌肤麻木不仁,卫气衰弱则肢体运动不利。益气扶正法是从整体而论,益脾肾之气以助正气,从而加强机体抗邪能力。中风病复中以气虚为本,故历代医家在选方用药中善用黄芪、人参等大补元气之药,如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被后代医家广泛应用于气虚血瘀证类疾病,同时配用活血化瘀药,意在大补元气以鼓动血行。现代研究阐述[5],益气扶正法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具备整体调节、改善内环境及全脑保护的功效,有效应用于中风复中的预防。在恰当用药的同时需考虑患者自身体质,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锲而不舍,便可增强体质,固护正气,提升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各种病邪入侵,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

3.2 活血通络以祛其标实 中风复中以血瘀为标,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致血瘀,瘀阻脉络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不用,故其治疗应在益气扶正的基础上,兼以活血通络,使瘀血去,络脉通,则诸证自愈。缺血性脑中风如若瘀血未及时肃清,停积日久聚而不散,致使部分症状经久不愈而成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所以应及时合理使用活血化瘀通络类药物,使瘀血去,新血生,脑络、肢体得到气血濡养,从而发挥正常生理机能。有研究指出[6],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通过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节,达到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目的。该类药物可改善脑损伤部位的血管痉挛,提升脑组织的耐缺氧性;增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血液粘稠度;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自由基清除速率,防治脑水肿。

4 组方经验

康益胶囊是崔应麟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在益气活血通络法指导下组成的经验用方,全方由红参100 g,丹参300 g,三七粉100 g,土鳖虫200 g,水蛭100 g,大黄60 g组成。用法:研粉冲服,每日2次,每次3 g。方中红参味甘微苦,性温,大补元气,旨在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是为君药;丹参味苦,性微寒,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化瘀而不伤正之功,协同丹参活血祛瘀,共为臣药;土鳖虫、水蛭为虫类药,功可破血逐瘀、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大黄味苦微涩,性寒,具有祛浊泻下之效,使瘀血去,新血生,共为佐药;此方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治;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红参、丹参、三七粉,君臣配伍,益气无虑助火伤气,化瘀不忧祛瘀伤正。血脉不通,非虫类药以走窜之性,搜风剔络以化沉疴、通经络,药选土鳖虫、水蛭,破血逐瘀,搜风剔络,使瘀血去,络脉通。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则痼疾可愈,复中得防。

[1]夏振威,魏江磊.解毒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587-1590,1600.

[2]杨国财,朱敏.参花散加味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效果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7):800-802.

[3]吕富荣,纪永毅,刘岗,等.中风病复中患者体质分布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中医,2017,35(11):62-65.

[4]梁伟雄,温泽淮,赖世隆,等.中风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的相关关系研究[J].新中医,1999,31(7):42-43.

[5]刘向哲,王新志,杨国防.扶正固本法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5):49-51.

[6]王玉龙,张焕,刘秋燕,等.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8):1414-1417.

猜你喜欢

中风病元气瘀血
快手元气早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