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足三里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探析
2018-01-21
1.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4;2.贵阳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在各种诱因下发生异常增生而逐渐形成的恶性肿瘤,其中主要是胃腺癌[1]。一般的胃癌发生顺序是从慢性炎症不断发展到异型增生而逐渐向胃癌演变的渐进过程[2],其中胃癌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前的重要阶段,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它对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3]。随着患癌人群的不断扩大,目前胃癌的治疗手段又具有局限性,如临床上常用的放化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自身的正常组织和免疫细胞等[4]。在寻找到更加有效治疗胃癌疾病的的方法前,为了有效降低胃癌的患病率,胃癌癌前病变成为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从未病先防着手,严格控制向胃癌恶化的概率。现代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对胃癌癌前病变的发展具有一定抑制作用[5],这也成为中医在该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1 中医对胃癌癌前病变病因的认识
在中医范畴内虽无胃癌癌前病变的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痞满”、“胃痛”的范畴[6]。为更好地辨证论治,相关学者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分析。路志正[7]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是胃癌形成基础,指出脾胃为中焦,水谷化生之所,上下之枢纽,中焦失职,气血化生无源,运行不畅,易导致瘀滞、正气不足等病理症状。林钟宁等[8]认为该病的核心在脾胃,病性属于本虚标实,虚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为主,实以瘀血阻络为主。戴辉煌等[9]研究表明胃癌癌前病变从整体上诊断为本虚标实的病因,本虚以脾气虚,胃阴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杜震生等[10]通过观察临床上用健脾理气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疗效推测出该病的病因主要以脾胃虚弱为主。冯宁宁等[11]认为正虚是胃癌癌前病变的的基本病因,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盛则癌变过程可被抑制,邪胜则病变恶化迅速。又有相关研究者通过整理临床文献和病例分析发现正气亏虚,瘀邪互结是此病的基本病机[12]。综上可知,胃癌癌前病变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是胃癌前病变发病的基础,中医临床上主要给予健脾和胃以扶正的治疗方法,正气充盈,则邪气可祛。
2 艾灸足三里抑制胃癌癌前病变发展的中医理论基础
2.1 艾灸足三里的作用 《医学入门》曰:“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是借助灸火的热力将艾绒燃烧时挥发出的药物更好的透过皮肤渗入人体,以及合理取穴温熨等操作,从而达到扶助阳气、举陷固脱、行气活血、消淤散结等治疗作用[13]。选穴足三里可起到相辅相成的功效,这也是治疗胃部疾病常取要穴之一。此穴位于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距犊鼻3寸处,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14]。《黄帝内经》灵枢篇中提出了“合治六腑”的理论以及“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的治疗方法[15]。对于足三里的治疗价值《灵枢》中也有相关描述。如“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等。在《针灸甲乙经》又有“霍乱,遗失矢气,刺足阳明经三里”的说法。可看出古代医家们对艾灸足三里的作用早有一定的认识。
2.2 艾灸足三里健脾和胃以扶正 《景岳全书》曰:“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健脾和胃除可服用中药汤剂外,艾灸足三里穴也可达到此治疗效果。《针经摘英集》中记载:“治脾胃虚弱,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露腹痛,食不化,足阳明经三里”。现代文献对足三里健脾和胃的功效多有记载,王寅等[16]认为足三里穴作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是六腑的气血向下汇聚于足三阳的特殊穴之一,针灸此穴可起到健脾理中的功效。侯云霞等[17]通过研究分析也发现足三里穴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胃部疾病使用频率极高的穴位。后有研究者将56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西药组,通过艾灸足三里穴(双侧)的治疗方法发现温和灸组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比西药组的效果要好(P<0.05)[18]。孟醒等[19]通过整理大量文献资料认为治疗脾胃虚寒型的消化性溃疡多取足三里穴。可见,针灸足三里健脾和胃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认可。
3 艾灸足三里可能是抑制胃癌癌前病变发展的新治疗突破点
3.1 艾灸足三里可促进胃黏膜修复 胃癌癌前病变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在生长和分化中发生形态学变化,从正常胃黏膜到浅表直至恶化成胃癌的重要过程[20]。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可对胃黏膜损伤有较好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且大量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的治疗方式具有疗效价,易于操作,安全实惠,转归预后较好的特点[21]。向娟等[22]通过艾灸足三里探讨孤束核在艾灸保护胃黏膜损伤神经通路中作用的试验中发现艾灸足三里可调节机体内源性保护因子及相关蛋白的表达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刘琼等[23]采用Master Antibody Microarray Slides芯片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细胞信号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得出艾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胃黏膜的损伤修复。刘密等[24]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可影响IL-1β、TNF-α和IL-10的活性,从而起到抑制胃黏膜损伤的作用。陈果等[25]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可以改善胃黏膜损伤大鼠的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以及胃黏膜组织与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等来修复胃黏膜损伤。易受乡[26]探讨了艾灸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艾灸“足三里”、“梁门”对应激性胃溃疡的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艾灸可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增加胃黏膜TGF-α含量,促进HSP70RNA和PCNA的表达,降低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而张泓等[27]发现艾灸足三里可以使胃组织EGFR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改善胃黏膜损伤程度。可见,艾灸足三里对治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是得到肯定的,其基本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的相关因子及其信号蛋白的表达来间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从而可以影响胃黏膜的恶化过程,对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3.2 艾灸足三里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干预足三里可以提高胃癌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来抑制胃癌疾病的发展。有研究者提出阻断足三里的经络活动可明显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28]。华亮等[29]通过干预足三里穴观察其对大鼠体内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得出足三里可以很好的调节免疫反应。薛海燕等[30]通过临床实验将64例胃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除治疗变量以外其他方式一致,6个月后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免疫因子指标得出治疗组中的CD3+T细胞、CD4+T细胞以及NK细胞较对照组均有增加(P<0.05)。另有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能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其主要机理是艾灸足三里可增加NK细胞和NKT细胞的数量[31]。国外学者发现艾灸足三里在达到一定的温度下作用于人体表面可间接调节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释放,达到可以调控机体的免疫反应功能,起到抗肿瘤的作用[32]。许焕芳等[2]通过燃烧艾条干预实验小鼠观察模型组与正常组血清中IFN-γ、IL-4的含量指标得出艾灸可影响小鼠的免疫调节系统。除此之外,李梦迪等[33]通过对艾灸化学特性与作用机理进行综述总结出艾灸可影响白细胞数量,提升免疫球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可见艾灸足三里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3.3 艾灸足三里可调控相关细胞因子表达 杨宗保等[5]通过探讨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发现艾灸足三里可以明显降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细胞中EGF、TGF-α、PCNA、VEGF、Ag-NORs的表达,尤其胃经穴组的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因子抑制最为明显(P<0.05)。郭子衣等[34]通过艾灸足三里干预癌前病变的大鼠发现该治疗方式可以抑制相关凋亡基因C-myc、N-ras突破型p53的蛋白表达,达到减轻癌前病变的作用。陈永等[35]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治疗经MNNG溶液诱导后的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大鼠,可以改善其组织学表现以及降低CEA浓度来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的发展。王晨光等[36]通过针灸足三里可以升高大鼠胃黏膜细胞MAPK信号通路中MAPK1、p ERK2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中PI3K、PKB、PAK表达的实验结果,证明针刺能够有效促进细胞相关信号通路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减轻炎症造成的细胞损伤,对胃癌的癌前病变恶化具有抑制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中医学对胃癌微观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这并不能否认我国古代各大医家在防治胃癌病症时所获得的宝贵经验。艾灸作为中医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作用于人体表面的有效医疗方式之一,其作用机制研究涉及许多方面[37],临床应用范围也已经逐渐扩展到了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常见的各科[38]。胃癌的癌前病变的病机总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为主,艾灸足三里的功效除了健脾和中、扶正祛邪外,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胃黏膜的损伤以及调控相关表达基因或信号通道的作用,可见艾灸足三里可能是抑制胃癌癌前病变发展的新治疗靶点。未来可以结合分子生物学,以靶向治疗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入探讨艾灸足三里治疗胃癌疾病的作用机制。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75-376.
[2]许焕芳,崔莹雪,黄茶熙,等.艾燃烧生成物对SAMP8小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387-1390.
[3]李俊,张云波.中药辨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4,9(7):895-897.
[4]郝智慧,徐兰凤.艾灸抗肿瘤作用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药,2014,46(1):79-81.
[5]杨宗保,王晨光,陈娇龙,等.艾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因子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5,35(12):1269-1273.
[6]刘宇旻,朱方石.活血化瘀对胃癌前病变疗效的理论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1):2299-2301.
[7]张维骏,刘喜明,刘润兰,等.路志正“调升降”学术思想探源[J].中医杂志,2012,53(22):1905-1908.
[8]林钟宇,潘华峰,赵金媛,等.健脾化瘀解毒法对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7):2706-2708.
[9]戴辉煌,王常松.从本虚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浅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4):251-253.
[10]杜震生,张珊珊.健脾理气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6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4):500-502.
[11]冯宁宁,姜树民.论胃癌癌前病变中医病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110-111.
[12]张云松,曹志群,张珊珊,等.从毒瘀虚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0):2390-2392.
[13]惠鑫,黄畅,王昊,等.艾烟在艾灸中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J].世界中医药,2017,12(9):2246-2251.
[14]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8.
[15]徐小茹.针灸治疗胃溃疡取穴及配伍规律分析[J].中华针灸,2014,3(6):32-36.
[16]聂文彬.王寅健脾和胃法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5,34(5):366-367.
[17]侯蕴霞,陈少宗.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取穴组规律与经验分析[J].河南中医,2013,32(2):300-302.
[18]彭艳红.温和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11(30):1680-1682.
[19]孟醒,齐淑兰.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选穴规律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4):437-441.
[20]于存国,徐扬.中西医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7):897-900.
[21]向娟,陈果,欧阳里知,等.艾灸治疗胃黏膜损伤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6,31(7):1069-1072.
[22]向娟,陈果,欧阳里知,等.艾灸“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大鼠内源性保护因子含量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5):406-412.
[23]刘琼,杨宗保,王晨光,等.艾灸“梁门”“足三里”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相关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24):2129-2133.
[24]刘密,常小荣,严洁,等.艾灸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58-62.
[25]陈果,向娟.艾灸刺激对腓总神经横断术后大鼠胃黏膜修复作用机制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2):248-254.
[26]易受乡,彭艳,常小荣,等.艾灸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与热休克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6,31(5):259-263.
[27]张泓,郭华.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胃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影响[J].针灸研究,2014,39(5):351-357.
[28]李琳,金昌洙.联合阻断足三里穴对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2):2910-2912.
[29]华亮,陈泽斌.足三里、关元穴针刺预处理对老龄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4):22-24.
[30]薛海燕.温和灸足三里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3,13(5):29-32.
[31]容贤冰.艾灸足三里与关元穴对训练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17):2161-2163.
[32]Csaba G.Mast cell,the peculiar member of the immune system:a homeostatic aspect[J]. Acta Microbiol Imm H,2015,62(3):207-231.
[33]李梦迪,王颖.艾灸化学热性与作用机理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9):87-90.
[34]郭子衣,荣海波.艾灸调控大鼠HCC癌前病变得细胞凋亡机制[J].上海针灸,2006,25(9):42-45.
[35]陈永,乐毅敏,杨宗保,等.针灸对MNNG诱导大鼠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及血清CEA影响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20(21):1649-1652.
[36]王晨光,杨宗保.针刺调节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797-2799.
[37]郑寒丹,赵继梦,吴璐一,等.温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42:6855-6860.
[38]吴焕淦.中国灸法学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