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进教授治疗小儿咳嗽学术经验探微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浙贝母枳壳理气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郑进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和民族医教学、临床30余年,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咳嗽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导师在治疗此疾病方面颇有建树,无论小儿新、久咳嗽,每每两、三剂就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导师治疗小儿咳嗽的学术经验,以飨同道。

1 顾护脾胃

小儿初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实,而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故脾常不足,明代名医万全云“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1]。因此,顾护脾胃是治疗小儿疾病包括咳嗽之首要。

1.1 清热除湿 郑进教授认为,小儿咳嗽,特别是久咳,大多中焦有积热,因为小儿脾胃功能尚弱,易因乳食、积热等致脾失健运,饮食积滞,酿湿生痰化火,犯肺而致咳嗽,甚或日久不愈,临床常用黄芩、薏苡仁等清上、中焦之湿热。

1.2 健脾消食 小儿脾脏较弱,本易因饮食伤及脾胃,加上疾病和服用药物,更易伤及脾胃,导致纳差、不思饮食等,应少佐一些健脾消食之品,如焦三仙、鸡内金等。

1.3 益气扶正 小儿为纯阳之体,在感受外邪之后,容易入里化热,临床上常会用寒凉的药物清热化痰,易致脾虚,伤及保护幼体之正气,应加用顾护脾胃之药,此即“祛邪不伤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针对因贪吃寒凉之品或过用寒凉的药物致使脾虚久咳、痰留,应通过健脾益气的方法以健脾祛湿、培土生金,以扶则正气,祛邪外出,达到咳止、痰消,疾病自愈的目的。常用药物有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大枣等,代表方为四君子汤。

2 疏肝平肝

北宋医家钱乙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法总论篇》云:“肝属木,旺于春,春得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因此,小儿感邪之后易化热化火,导致肝旺脾虚犯肺,常用疏肝、泻肝、平肝之品,以疏风、解郁、健脾、肃肺,常用药物柴胡、薄荷、僵蚕、蝉蜕、钩藤等,代表方四逆散。

3 宣肺理气

3.1 宣肺降气 肺为娇脏,易为邪伤,主气之宣发、肃降。郑进教授认为,小儿外感咳嗽多以肺气失宣为主为先,肺失肃降为辅为后,治疗主张宣降结合,强调“见咳莫止咳,宣肺治为先”[2]。常用药对有麻黄和杏仁,桔梗和前胡、紫菀等,常用方剂有止嗽散、麻杏石甘汤、桑菊饮、银翘散等。

3.2 理气祛痰 “痰”是咳嗽常见的病理产物,加上小儿幼小,不会咯痰,致使祛痰成为治疗小儿咳嗽的难点。“治痰先行气,气行则痰消”,祛痰之关键就在于理气,用理气祛痰之品,使气顺痰消,代表药物枳壳、陈皮、瓜蒌壳、厚朴、莱菔子等。同时,临床还会根据病情采用清热化痰(如南星、前胡、浙贝母等)、甘温除痰(如干姜、法夏等)、健脾运痰(茯苓、白术等)之法。

3.3 通窍利咽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系之外窍,鼻窍通,则肺气呼吸吐纳自如。反之,则肺气不利而咳嗽;咽喉为连接口腔和肺胃的通道,也是外邪侵袭的首要门户,若外邪侵袭,开合失司,肺气失宣,则引发咳嗽。故某些小儿咳嗽用止咳化痰的药物往往不能奏效,殊不知是因鼻窍不通、咽喉不利之故。特别是小儿夜咳,鼻窍不通,常张口呼吸,导致咽干、咽喉不利,咳嗽更重。因此,导师常佐以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花等宣通鼻窍,佐以玄参、牛蒡子、蝉蜕、射干等清利咽喉。

4 因地制宜

4.1 常用生津润燥之品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燥证一年四季皆可见,并非只有秋季有,且以春燥为突出[3],加上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体热、汗多,以致津液不足。因此,导师根据云南气候特点和小儿生理特点,常会佐以一些养阴生津润燥之品,如沙参、麦冬等。

4.2 善用民族药 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而且导师长期从事民族医药研究,在临床也常会根据病情选用民族药。在儿科疾病中,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兰花参。《滇南本草》云:“兰花参,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脾二经。补虚损,止自汗、盗汗,除虚热”;《中华本草》载,兰花参有“益气健脾、止咳祛痰、止血。”导师常用兰花参顾护脾胃,并用于脾虚引起的咳嗽。

5 病案举例

5.1 病案1 患儿,6岁,咳嗽10余天,反复发作,有痰,咽红,咽痛,口微干,胸闷,厌食,舌红,苔薄白。辨证:肝郁脾虚,治则:疏肝健脾,润肺止咳。方用四逆散和止嗽散加减:柴胡6 g,杭芍6 g,枳壳6 g,兰花参10 g,炒黄芩6 g,桔梗6 g,前胡6 g,浙贝母6 g,百部6 g,杏仁6 g,射干6 g,五味子6 g,牛蒡子6 g,鱼腥草6 g,南沙参10 g,荆芥6 g,枇杷叶6 g,甘草3 g。3剂。3剂后明显好转。

按语:小儿感受风热之邪,热毒蕴结于咽喉,而见咽红、咽痛;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煎津为痰,而见咳嗽、咯痰;反复不愈,入里侵袭少阳经脉,加上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导致少阳肝经枢机不利,侵犯脾胃,痰湿内生,而见胸闷、厌食,口微干。方用柴胡、杭芍平肝疏肝,调达肝气而不伤阴血,也可防止肝旺乘脾;枳壳理气宽中,化痰消食,与柴胡一升一降,条畅气机;兰花参健脾扶正,顾护脾胃;黄芩清泄中、上焦之热;桔梗、前胡、浙贝母、百部、杏仁、枇杷叶,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散中有收;荆芥疏风解在表之邪,射干、牛蒡子,凉血利咽;南沙参滋阴润肺,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宣肺止咳之效。

5.2 病案2 患儿,5岁,咳嗽1月余,晚上加重,甚会咳醒,有痰,腹痛,大便偏稀,咽部不红,舌嫩腻,色淡。曾到西医院就诊,听诊肺部无啰音,实验室检查示支原体感染。辨证:肺脾气虚。治则:补益肺气,健脾运痰。方用止嗽散和四君子汤加减:桔梗6 g,前胡6 g,紫菀6 g,浙贝母6 g,百部6 g,杏仁6 g,麻黄6 g,细辛3 g,五味子6 g,桂枝6 g,法半夏6 g,干姜6 g,防风6 g,黄芪12 g,茯苓10 g,白术8 g,枳壳6 g,厚朴6 g,瓜蒌壳6 g,党参8 g,太子参10 g,枇杷叶6 g,甘草3 g。3剂。注意禁食寒凉的药物。3剂后咳嗽明显好转,晚上基本不咳嗽,大便正常。

按语:小儿“脾肺常不足”,加上患者咳嗽日久,食寒凉之品,导致寒痰滞留,肺气宣降失司,肺脾气虚。方用桔梗、前胡、紫菀、浙贝母、百部、杏仁、麻黄、枇杷叶宣降肺气;细辛宣通鼻窍,保证肺气通畅;五味子敛肺止咳,防止麻黄、桔梗等宣散太过;法夏、干姜温化寒痰;枳壳、瓜蒌壳、厚朴理气化痰,气行则痰消;黄芪、茯苓、白术、党参、太子参,补益肺脾,杜绝生痰之源,达到培土生金的目的。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肺气,健脾运痰之功。

6 小结

经过30多年临床实践,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和云南特有的地理环境特点,郑进教授总结出了护脾、疏肝、宣肺、因地制宜的治疗小儿咳嗽学术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浙贝母枳壳理气
多角度探寻提高浙贝母产量的有效途径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浙贝母花配伍宁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
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
枳壳快速切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