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的科学内涵

2018-01-20王磊

现代交际 2018年22期
关键词:公有制股份制

王磊

摘要: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除了单一的公有制外还有很多种。改革初期,我国一直在探讨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科学内涵,尤其重要。它为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重建个人所有制 公有制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212-02

一、“个人所有制”是劳动者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研究马克思的理论必须用马克思的辩证的思维方法,马克思对私有制之后的所有制的预测采用的是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来说明,他本人并没有具体描述私有制之后的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根据马克思本人的预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的基础上,重新回归到个人占有。但是这种个人占有有着明确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P269因此,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跟资本主义私有制占有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以协作的方式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种新的占有方式是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人占有方式发展了的所有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P286同时也提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共产主义是要“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因此,在理解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上,我们可以理解出,未来实现“个人所有制”的社会,生产资料应具有共同占有的特征。所以生产资料不是属于单个个体,而是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就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资料的独占排他性给否定了,达到一种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的状态。

二、“个人所有制”应然包括的对象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个人所有制”应然包括生产资料,在此无需论述。

消费资料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根据消费资料的天然属性就决定了它的占有方式必须直接占有。马克思也明确写到,“在改变了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3]P304从所有制历史发展角度看,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消费资料的消费过程都是以个体占有的方式实现的。这一发展过程中,消费资料所有制未发生变化,而仅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影响着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的不同,这就导致劳动者最终获得消费资料的不同。在当前社会中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个人在获取消费资料上,存在着满足上的差异与差别,从而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最终目的就是个人获得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个人只有摆脱了对“物的依赖性”的这种社会关系,才能够真正达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这就需要个人对于自身发展活动所需的消费资料要具有自由支配权。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就意味着社会所有成员对生产资料都具有平等的占有的关系,这给劳动者自由支配消费资料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条件。未来社会中的劳动者已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在利益完全一致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这时个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他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享生产劳动产品。所以,“个人所有制”涉及的对象除了生产资料外,消费资料也是其题中之意。这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然决定的,那么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涉及的对象必然包括消费资料。

三、“个人所有制”的主体是联合起来的自由人

“个人所有制”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毋庸置疑,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是社会公有制。但是马克思在提出公有制这个概念之后,又在预测未来社会所有制时提出“个人所有制”的概念。為什么不直接把这种所有制叫“公有制”,反而称之为“个人所有制”?这种社会公有制与历史上出现的公有制主体有何不同?这是可以通过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公有制比较得以体现的。

历史上存在过的公有制都没有突出个体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而“个人所有制”则是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使劳动者摆脱人身依附的枷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发挥。

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是资本家剥夺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所有权。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要使劳动和生产资料得到直接结合,从而消除劳动的异化,为劳动者个人的直接占有支配生产资料提供了保障,这使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享有完整的所有权成为可能。只有让劳动者完全享有占有、使用和支配等自主权利,才能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让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个人,个人才能摆脱物的束缚,个人的自由才能真正得到并全面地发展。所以马克思才称这种公有制为“个人所有制”,来区别以往存在的公有制。人们往往有一种迷思,认为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就是私有制,但是大多数人不了解其实未来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关系。虽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自由的个人,但是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支配和管理是由“自由人的联合体”共同享有。这也是区别于私有制的一个本质区别。

四、“个人所有制”的核心是建立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

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生活消费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内核,而建立生活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是建立这种所有制内核的核心。在这里,生产资料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占有是建立新社会公平制度的基础。从马克思分配关系服从服务于生产关系的思想来看,这种所有关系是实现联合劳动的保障,同时也是落实生活消费资料服务于联合劳动者的前提。在这种所有制关系中,马克思所建立的消费思想是以个人消费为归宿。所以消费资料最终都是通过个人占有才能达到个人消费。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资料的占有还需要靠分配方式具体实现个人占有。但是这是在马克思经济思想中论述而在这里未曾直接提及的思想内容。如果达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要结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者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和“人的思想境界极大提高”前提下实现的。由此,结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对社会劳动者的平等与公平的消费,也只能落实到劳动者对消费品的排他占有上。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一方面完善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市场经济体系,为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公有性提供理论支撑,肯定了我国现阶段已经存在的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作用。并且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寻求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突出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撑,把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本质要求,从而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确,马克思是在既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下对“个人所有制”进行界定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企图一蹴而就、尽善尽美。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公有制股份制
全民抗疫下集体主义的当代内涵与制度优势探讨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公办高职院校实行股份制办学面临的财务问题研究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规范化发展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目的、形式与治理保障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