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8-01-20武楠楠

现代交际 2018年2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陶行知语文教学

武楠楠

摘要:美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带有审美性特征,其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心灵的建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陶行知 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172-02

韦志成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1]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语文学科蕴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方法理论指导,我们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语文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凈化人们的心灵。

一、陶行知的美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是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博大精深、发人深思,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现实性的指导价值。其中,关于美育的理论和实践,一方面体现了陶先生的美学观,另一方面构成了他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先生在《乡村教师》创刊宣言中提出,人仅仅满足身体上的饥饿需求是不够的,还要追求灵魂上的审美,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指出了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他又提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2]他认为,美育的内在要求旨在实现“知情意”三者的合一,而更进一步的目的是追求“真善美”的合一,由此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美育方面,陶先生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而且将美育理论应用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比如,他在自己创办的晓庄、育才等学校中,就提出五大发展目标,即“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美育思想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学校无疑是进行美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美的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另外,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教师作为美的化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审美修养。陶先生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中说:“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3]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二、美育是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美育,全称为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感教育。就其本质来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人们对于美的各种能力,即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知、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们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种传递美的载体,无疑汇聚了文质兼美的言语作品,无论文章还是文学,都蕴含丰富的外在美和内质美,外在美表现在外在形式的色彩美、线条美、音律美等;内质美表现在内在形式的自然美、心灵美、哲理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感形态。在内容上,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一本语文书包括语言、文章、文学都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精华。语文教育不仅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语文课本作为一种情感传播的媒介,期待读者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它包容着作者众多的情感,小到喜怒哀乐悲,大到爱国情、正义感、理智感等,为教育者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审美性是语文教育的隐性特征,语文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感悟审美因素、追求审美境界、提高审美能力,把学生塑造成真善美的活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之一。因此,语文教育应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增强审美意识的目的。由此可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实施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实践

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审美因素,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善于从语文教材中发掘一些美的因素,继而感受美带来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目前倡导的教育改革中,许多教师不能合理统筹语文“真善美”的教育,要么过分强调“真”,把语文课上成了知识课,要么过分强调“善”,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要么过分强调“美”,把语文课上成了欣赏课。这些做法都太过极端。语文是一个统合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将“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发挥语文应有的功能。目前语文教学所缺失的部分,正是美感教育的缺乏,这需要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营造出美的氛围,给学生的审美感知提供正确的导向,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庐山的云雾》给了学生们美的视觉享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文字的美,感受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自然美,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美。在教学《槐乡五月》时,由于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槐花,所以很难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形象,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槐树、槐花,感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的壮美景象,欣赏槐花的婀娜多姿,让学生感受槐花的美,从而体会槐乡孩子的幸福与快乐,更进一步理解“花美人更美”的主旨。古诗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精华,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杜甫《绝句》时,不仅要带领学生品读优美词句,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还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写作手法,如声色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及修辞手法对仗的运用,体会古诗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荷花》中“挨挨挤挤”,像“碧绿的大圆盘”似的荷叶;《少年王勃》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情景交融,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无疑不是一种自然美的熏陶。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优美的课文,教师要灵活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巧妙的构思以及教育智慧,给学生带来一场美的盛宴,让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目标是通过对教材的理解赏析,让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主动去捕捉、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音韵美、结构美、线条美、情感美、社会美等具体形态的美,循序渐进地培养并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就实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教育界,陶行知的美育理论及一系列的美育实践,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是一笔尤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语言、文章、文学中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悟美、创造美,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美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赵晋枝,杨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51.

[2]刘五凤,蒋国华.陶子美育管见[J].龙岩师专学报(让会科学版),1989(1):8.

[3]刘五凤,蒋国华.陶子美育管见[J].龙岩师专学报(让会科学版),1989(1):12.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陶行知语文教学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