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对话中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研究
2018-01-20连英儒
连英儒
摘要:作为一种委婉语,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中使用频繁以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中的使用频率和语用功能。本文使用的语料均为真实语料。本研究发现:第一,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中使用频率较高,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比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高。第二,患者比医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要高。第三,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中有四大语用功能。本研究丰富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提供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医患对话 模糊限制语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056-02
1965年,美国科学家Zadeh提出了模糊理论:“模糊理论本质上是一个关于等级的理论,它强调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等级。换言之,任何事物都是有弹性的。”这一理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模糊理论,模糊限制语是人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著名语言学家Lakoff(1972)则将模糊限制语定义为“让事物更模糊的词语”。
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深入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但关于医患对话中的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医患对话属于机构会话,其发生场所固定且遵循一定流程。医生和患者的矛盾往往由沟通不畅所致,因此,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医患对话中,使双方更好地运用语言艺术。
一、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我国语言学家何自然(1988)在其《語用学概论》一书中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阐述并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细化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则被细化为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两种。
程度变动语指对最初的话语做程度上的修正的词语,如:“The job is almost finished.”中的“almost”便是对工作完成情况做一个程度上的修正。范围变动语指对会话中的某一具体数字、信息和某一话题的范围做一定修正的词语,如:“More than a hundred million people watched the final of the World Cup.”中的“More than”对观看世界杯的人数做一个修正。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的作用是指出某观点是个人的主观想法,为可能出现的争议留有余地,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直接缓和语表明所说的话是说话者个人的主观判断,如:“As far as I know,Tom does not like to eat eggs.”中的“As far as I know”表明这是说话者的主观想法。间接缓和语则表明某一观点来自他人,比如:“It is said that carrots is good for our eyesight.”中的“It is said”意为“据说”,表明这一观点来自他人。
二、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中的使用分析
经过对语料的转写与统计,作者发现在收集到的30段医患对话中,模糊限制语一共被使用144次。其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94次,缓和型模糊限制语50次。在总共94次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中,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使用频率相差无几,分别为48次和46次。在总共50次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中,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使用频次差距相对较大,分别使用30次和20次。通过观察这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中更为常见。不仅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远高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且四小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为程度变动语、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区别不大。但两类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差别较大。这一统计结果和2015年山东大学贾妮的研究结果极为相近,这无疑从某种程度说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规律并非偶然现象。
医患对话中还有一个因素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对话双方由于身份、角色、立场的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因此,本研究认为我们有必要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分别出发,对双方各自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分析。通过对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者进行统计,本文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在医患对话中,患者使用模糊限制语数量远超医生。第二,从程度变动语到间接缓和语,医生相比患者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换言之,患者使用了更多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但相比较而言,医生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更为频繁。
究其原因,作为一名医生,其重要职责就是做到清晰准确。且患者同医生对话的目的在于寻求解答。因此,患者们期待医生们给出直接、清晰的回答。因此,医生不能像患者那样在对话中频繁使用模糊限制语。第二个发现也可以结合各类型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来进行解读。杨忠(2011)认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显示命题真值的模糊程度”,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体现的是说话人和命题之间关系的模糊程度”。在医患对话中,医生往往掌握着对话的主动权,所以患者需要被动地去回答很多问题并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但很显然,有时清楚地描述某一症状或回答一个专业的医学问题并非易事。所以,患者会采取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方式扩大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值范围”。当然,医生在某些场合下不得不使用模糊限制语: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医生也会寻找一些策略来规避。这便涉及了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简而言之,医生和患者对模糊限制语的不同使用情况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这一现象。
三、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有许多语用功能,但本研究认为,并非其所有的语用功能都会在医患对话这一特殊语境下有所体现。作者认为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这一语境下主要有四大语用功能。分别为:增加话语委婉、礼貌程度;增加话语灵活性;保护说话人面子和增加话语准确程度。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对话来逐一分析这四大语用功能。
(一)增加委婉程度
使自己的言辞更加委婉是医患对话中模糊限制语一个常见的语用功能。在下面这段对话中就体现了这一点:
患者:我这个腰这也疼。我这个脚底也特别怕凉。你看我穿这么厚的棉裤,浑身还是怕冷。
医生:你去查这个项目,查完明天上午过来吧,今天结果怕是出不来了。
医生这里使用了直接缓和语“怕是”。很明显,该医生很清楚检查结果要多久才能出来。他之所以告诉患者第二天再过来,就是知道检查结果当天很难出来。但医生仍然使用了直接缓和语“怕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把这一信息更委婉地传达给患者。
(二)增加灵活性
在医患对话中,很多情况下医生和患者都无法保证自己所说的话百分之百准确,因此要为自己的话留有一点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寻求模糊限制语的帮助:
医生:你这个病一停药就容易犯。你出差多长时间能回来?
患者:一周左右吧。
在这段对话中,医生想让患者在短期内再回来复查,但患者卻要出差一段时间,因此发生了上面的对话。但该患者并不确定自己将要出差多久,因此,为了避免让医生产生错误的估计,他使用了范围变动语“左右”。这样一来,他为自己的话留有了很大的余地。
(三)保护面子
有时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缺乏足够的依据,需要保护自己的面子。这种情况在医患对话中常有体现:
医生:你这个没啥大事儿,吃点儿药就好了。
患者:能吃,只要能治好我都能吃。你说我这能不能是颈椎引起的?我看网上说,颈椎病的前兆就是手脚关节疼痛。
根据合作原则,人们应避免说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话。患者说“看网上说”,手脚关节疼痛是颈椎病的前兆。但这一说法缺乏科学依据,所以她使用了间接缓和语。潜台词为:这一说法来自于网络,并非她本人观点。这样一来即便这一观点是错的,她也可以保住自己的面子。
(四)增强准确性
模糊限制语还可以用来增加话语的准确性。合作原则主张人们应避免说缺乏证据支撑的话,所以人们会试图为自己的话找佐证以增加自己言辞的准确性。在医患对话这一语境下更是如此:
医生:你这个看化验单没事儿。
患者:但我腰还是疼啊?
医生:看片子应该是颈椎病,这里有增生。
在这一对话中,该医生两次使用间接缓和语,目的在于使自己的话更准确、更具权威性。
四、结语
本文根据合作会话原则分析论述了汉语医患对话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和语用功能。本文共得出三个主要结论:第一,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中广泛使用,且各类型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逐渐降低。患者比医生使用更多模糊限制语,但双方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使用数量差距巨大,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数量差距较小。第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差异。在医患对话中,医生占据主导地位,患者们为了掩饰自己专业知识上的不足,需要使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第三,本研究认为模糊限制语在医患对话语境下有四大语用功能,分别为使言辞更加委婉、礼貌;增加言辞的灵活性和得体性;保护面子和增强准确性。
参考文献:
[1]Lakoff G.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2,2(4):458-508.
[2]ZadehL.A.Fuzzy set theory—and its applications[C].1965.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贾妮.汉语医患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杨忠.英语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3.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