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顺应论视角下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2018-01-20陈莹

现代交际 2018年22期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失误

陈莹

摘要:顺应论是由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的,他认为,人类使用语言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英汉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语境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程度,阐述顺应论为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

关键词:顺应论 英汉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052-0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们加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英汉交际过程中,对中英的语言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语言使用要求。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差异,难免会导致在交际过程中有误解,产生语用失误现象。语用失误现象在英汉交际过程中时常会发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比语言失误更大,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本文将从Verschueren的顺应论探讨英汉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在英汉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避免英汉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可行性策略。

一、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在《应用语用学》上发表了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此后,越来越多的语言学者开始关注语用失误一词。Thomas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尽管交际双方使用的句子是符合语法规则的,但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者语言表达不符合习惯,造成听话人和说话人对彼此表达的语用含义理解得不到位。语用失误并不是语言错误,实际上并没有违反准确的语法规则。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实际上是外语学习者受本族母语的影响,错误地搬用母语中的语法习惯而造成的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双方因不熟悉双方的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失误,例如不懂得双方的社交规则或习俗。

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

1987年,Jef Verschueren在其发表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s Adapt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语言顺应一词。1999年,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地解释了语言顺应理论,对一些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做了详细解释。

语言顺应论的观点是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说明语言选择是在一定范围中不断变化的,在交际过程中可以有多种表达;协商性是指语言选择是灵活变化的,并不只是按照特定的规则完成的;顺应性是以变异性和商讨性为基础的,是指交际双方可以在可选择的语言中变通地使用语言,从而达到完美的交际目的。三个特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割。另外,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三、从顺应论角度分析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原因

(1)忽视英汉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语境顺应。在一次晚会上,一位美国朋友A见到中国朋友B和他的妻子后发生了以下对话:

A: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

B:Where?where? Just so-so.

A:From head to feet.

B:...

谦虚低调是中国的优良传统美德,所以当中国朋友听到美国朋友表扬自己的妻子时,第一反应是“哪里哪里,一般一般啦”,其实“哪里哪里”是谦虚之词,不是真的想问哪里漂亮,而美国朋友不懂其含义,回答说“从头到脚”。在西方国家,人们受到称赞表扬时通常会大方地表达谢意,这点和中国的表达习惯不同。此例中的双方交际者没有考虑到彼此的文化背景或社交礼仪差异,由此出现了尴尬的情况,产生了语用失误现象,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2)忽视英汉交际过程中的动态顺应性。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英汉交际过程中更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例如交际的环境,交际的主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本文中提到的交际的顺应性指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双向性两方面。

eg1: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你见到了你的好朋友王刚,这时你会怎么打招呼?

A:老王,来了呀?

B:王刚,你好。

C:王教授,好久不见。

本例中设定的情境是学术会议上,显然是正式的公开场合,因此这时该称他为王教授,否则会显得太随意不礼貌。交际双方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变化的交际环境,相应地选择合适的语言。在本例中,如果认为你们的朋友关系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称呼也不用改变,因此选择了A或B,是没有考虑到交际环境的变化或者说是交际过程中的顺应的动态性。

eg2:在中国日常打招呼中,中国朋友经常会这样說:“吃了吗?”“到哪去?”如果这样问候美国朋友,“Hello,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美国朋友可能会觉得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实际上这只是中国人热情的打招呼方式,只是一种寒暄语。在这个例子中,美国朋友应该尽可能顺应汉民族的文化。英汉交际过程中双方的文化是平等的,所以彼此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顺应的双向性和平等性。

(3)忽视英汉交际过程中的顺应意识程度。在英汉交际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的顺应意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面对不同的情境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会表现出不同的交际意识,并且会根据意识程度的高低来选择合适的言语,达到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所谓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是指从完全无意识到完全有意识存在着不同的等级。比如我们和自己的师长谈话时,我们就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得体,会选择一些礼貌用语来显示自己较高的语言顺应意识。我们和很要好的朋友交谈时,会选择一些随意的语言,也可以说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意识程度。

有时,语言选择也会有下意识的情况出现,这也是一种意识行为。比如在英汉交际过程中,外语学习者会特别注意自己的遣词造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例如第三人称单数或现在时的动词变形等,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交际中会显得比较随意,谈话方式也比较口语化。

四、顺应论视角下避免英汉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策略

(1)增加文化语境的输入。在英汉交际中,交际双方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语言语境,反而更应该注重文化语境。通俗来讲,语言学习者不能只想着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而忽略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应该把不断变化的语境和彼此的文化结合起来,更加关注语言的得体性。具体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比如原著、电影、文化讲座或交流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会增加语言使用者在英汉交际中的热情和自信。

(2)关注顺应的动态性。由于交际语境是变化的,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语言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英汉交际本身是一种动态的交际过程,交际双方需要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下灵活地转换语言,使自己选择的语言顺应动态的语境,由此达到满意的交际。交际双方面对不同的交际场合,例如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场合,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这便是英汉交际中顺应的动态性。

(3)培养积极的顺应意识。在英汉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有积极的顺应意识,并且加强对顺应意识的培养,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反应意识。在英汉交际中,双方交际者要想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就必须积极地培养顺应不同交际语境的交际意识,顺应双方的文化内涵和社交礼仪,这样会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五、结语

由于语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交际者的语言选择也应该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只有在英汉交际中增加文化语境的输入,关注顺应的动态性和培养积极的顺应意识,才能提高英汉交际中的语用能力,有效地避免英汉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希望本文的研究对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张耘.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中的顺应[J].鸡西大学学报,2011(4).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顺应论语用失误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称呼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基于顺应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顺应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关于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