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探析

2018-01-20张舒雯

现代交际 2018年22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朋友圈文化建设

张舒雯

摘要:“毕业季”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经之路,就业也是每年毕业季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途径五花八门。在强调市场化的今天,智联招聘、赶集网等现代化的网络招聘成为毕业生们择业、就业的首选。通过关系找工作似乎成为“偏门”的选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正处在市场转型期阶段的中国,延续千年的“熟人社会”依旧稳固。关系网络依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本文的关注点就在于个体的关系网络在现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延伸作用。

关键词:农家书屋 文化建设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044-05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人才强国,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全新的世纪的挑战时提出的战略之一。在中国努力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普及化的大目标,大学毕业生人数出现势头凶猛的增长。每年毕业季各大高校“找工作难”“毕业等于失业”等各种“心声”体现的是当代大学生们就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也体现了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学毕业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知识水平较高,掌握的技能比较多,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当强,按理来说不应该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但现实情况却与理想背道而驰,从很多的统计数据和社会研究中就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生面临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①,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麦可思研究院于2015年6月在北京发布的就业蓝皮书的报告显示②,2014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80.6%的人毕业半年到一年后找到了全职或半职工作,2.9%的人自主创业,0.4%的人入伍,另有8.9%的人升学,还有7.2%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待业大军的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一)问题的提出

放眼整个中国的国情,人口的老龄化和增长速度放缓,整个社会能供应的职业和岗位都应该是充足的,足够容纳60%~70%的大学毕业生从容选择适合的岗位,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然而“眼高手低”的心态让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观望,不愿意选择一些所谓的低薪酬、低福利、工作单位地点偏远的岗位就业,不愿意先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然后再等待机会去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和岗位。他们情愿待在家中依靠父母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心甘情愿地做一名“啃老族”。

其实这些毕业生们所掌握的社会资本很少,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成本高,所拥有的也只是父母、家族方面的关系网络,而这样的关系网络只能在其家乡提供些许的便利或就业信息渠道,往往大部分毕业生并不乐意选择利用这一关系网回到家乡解决就业问题,而是宁愿选择“漂在大城市中”,盲目地在智联招聘、赶集网等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上寻找满意的岗位招聘信息,主动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毕业生们获得了自己选择职业和岗位的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就业保障,面临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大量的招聘信息确实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即通过一些大型的网络招聘网站了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有用的招聘信息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朋友圈”了解到的。据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了解信息的方式都是“由熟人告知”的。

细化来看,毕业生们经历四年的大学生活和社会实习,所建立的人际交往圈可细化为两大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其中学校里包括校友、老师、同学、社团、学长学姐等方面,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实践、父母家族方面的先赋因素。大学生所掌握这些人力资源在毕业的就业方面往往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际交往圈是如何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的?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多深刻?本文的关注点就在此。人际交往圈的分析相当复杂,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涉及的理论很多。本文采用理论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实际案例入手,从大视野着眼,从小细节着手,尽量克服小而不全、全而不深的问题,结合作者自身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对人际交往圈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延伸作用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从以上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建立个人的“朋友圈”即人际关系网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成就卓著的社会学理论大家们思想中的精华,对“朋友圈”这一因素进行质性分析。

所谓的“朋友圈”,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指的是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总和。那究竟什么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定义是什么?

在社会学领域中,布迪厄(Bourdieu,1986)是最先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在他的理论中,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通过体制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够获得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个人社会资本的多寡取决于其网络规模的大小和网络成员靠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资源的多少,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人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各种利益。[1]

继布迪厄之后,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提出的“弱关系优势理论”,对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与变换工作做了讨论。他的“弱关系”理论假设依赖于以下观点:第一,格兰诺维特认为弱关系的分布范围很广,比强关系更可能充当跨越社会界限的桥梁;第二,但同时他又认为,虽然并非所有的弱关系都是起到桥梁的作用,但弱关系的桥梁为人们提供了能够接触到超越其所属社会圈子可以利用的信息和资源通道这一大便利,因此,在和其他人的聯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变动等社会流动机会。总的来说,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假设认为,强关系是某一群体的内部互相连接的纽带,而弱关系则是不同群体之间互相连接的纽带。单一群体的内部成员身份或地位的相同性,会导致信息的重叠;而由弱关系相联系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连接中则掌握着不同的信息,因此弱关系起着有效传递多方信息的桥梁作用。

中国社会学界将这些概念引入内地,结合本国的实际,得出大量研究成果。[2]著名学者边燕杰等人提出并用在中国社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强关系”假设,他们发现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中,社会网络的主体部分主要是由亲戚和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大部分都以提供人情为主,以传递信息为辅。[3]

很多学者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一般都围绕三大主体展开论述,即用人单位、学校和个人,并且在关注的视角方面更多地放在就业难的方面。但是纵观近十年的研究,从社会资本和关系网络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的文献、期刊、报纸都做了相当细致的调查分析,硕果累累。

湖南的学者陈成文等人对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信息方面的不对称的弱势,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就业机会的获取,对于某些选择自主创业这条路的大学生,社会资本可以保证实现创业资金的供给。[4]学者田永坡对大学生的专有人力资本和一般性人力资本进行考察发现:专业口径窄的毕业生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更强,劣势更为突出,就业难度相对大。[5]学者孟大虎则使用“专业性人力资本”概念解释了大学生就业意向堆积在城市中的行为,他认为大学生十几年的学习培养的主要是城市专用人力资本,十几年的教育投资若想取得收益就必须在城市中工作,在农村工作则会发生贬值,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了十几年书不是为了让你回到农村”,显得不值当。[6]

回顾以往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资本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依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强调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什么是“朋友圈”

本文所述的“朋友圈”并非现代网络社交工具里的微信朋友圈,而是作为一个代指的名词。

费孝通先生把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关系的特点概括为“差序格局”,就像把一颗石子扔到平静的水面上所激起的一圈又一圈的波纹一样,中国社会讲求的是人情本位即“熟人社会”,“有熟人好办事”“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的说法也反映了这一观点。

本文所述的“朋友圈”指的是大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所构建的个人的关系网络,即所谓的“人脉圈”。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再到大学,甚至是研究生、博士,每一个阶段所结识到的人都不一样。随着年龄、阅历、兴趣的变化,所进入和构建的圈子也不一样。通过这十几年的时间构建的“人脉圈”是人生各阶段的重要的社会资本,其在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像数学画图中,围绕一个圆心可以根据不同的半径画出无数个同心圆。这些圆的区别就在于半径的不同。半径的长度不同,与圆心的距离就不同。换句话来说,放到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中来看,在个体建立的“朋友圈”的同心圆中,和主体关系的强弱关系不同,所处的交际圆环也就不同。所处的交际圆环离主体越近,半径也就越小,关系也就很密切;离主体越远,半径也就越大,关系也就相对疏远。

笔者认为“朋友圈”可以分为“内环关系”和“外环关系”两个大的方面,即强关系和弱关系两个方面。“内环关系”包括家人、亲戚、家族在内组成的人际交往圈,这一圈内的人员和中心主体交往相当密切,能为主体提供大量的便利和信息,甚至可以在解决问题时起到一种“保障”的作用。“外环关系”的范围就相当广泛,就大学生来说,不仅包括朋友、老师、前辈、校友等,还包括了一些社会关系,通过各种途径结识的人员,甚至即使只有一面之缘,一旦进入个人人际交往“名单”中,统统都包括在内。我们都知道,半径的长度决定圆圈的大小,半径越大,圆圈越大;半径越小,圆圈越小。圆环的大小决定所涵括的人数的多少,“内环”相對较小,也就是说关系亲密的人通常较少;“外环”相对较大,也就是说关系一般,联系较少的人通常会比较多,因为在建立人际交往圈时所花费的成本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关系的亲疏也就体现出来。

“外环关系”相比“内环关系”涉及的人员较多,能提供的信息也就相对较多,而且在与其他个体的“朋友圈”发生交集时,最先进行接触的往往是在“外环关系”中的人员,信息的交换往往就出现在交集发生的时刻点上。个体通过“外环关系”掌握信息的过程即是如此。

三、“朋友圈”如何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现状

1.现状

根据主流媒体以及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大学毕业生群体人数日渐增多,不断刷新历史记录。2015年以来我国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就突破了700万人,再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极其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大军的规模相当庞大。毕业生增长率高达44.27%,2011年至2015年间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2015年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45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公布,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765万人,达到了历史新高,再加上中职中专的毕业生人数,光是对这两项新增就业的人数进行统计就已经达到了1200多万。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每年的毕业季不仅仅是一场毕业典礼那么简单,更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作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出现首要且核心的原因在于我国的人才供应关系中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麦可思发布的《2015届大学生求职期待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有接近四成的毕业生仍然期待毕业后能进入国企,只有14%的本科生和不到6%的硕士研究生将民营和个体类的企业作为心仪签约的企业类型。所有的人都想进入一个“高枕无忧”的岗位,然而“僧多粥少”的现实却很残酷。

2.个案展示及分析

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典型案例从细节来看看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情况和过程。文章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抽取访谈对象,通过由浅及深的“聊天式”访问从被访者处了解实际情况,再通过被访者介绍接触另一个被访者,从而获得口述资料。笔者从30名访谈对象中挑选出较为典型的6个案例整理展示如下。

案例一:钟同学是一个刚走出校门的经济学专业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个银行高管,钟同学在寻找工作期间,通过父亲的关系打听到了某某银行的招聘信息,而他的父亲是从同事那里听说某某银行要进行招聘,这个同事是从一个现在正在某某银行上班的一线柜员的口中得知这一消息的。这个一线柜员是从大堂经理那里听到的,而大堂经理从行长那里知道的消息。得知这一消息的钟同学报名参加了这个考试,最后顺利进入了这家银行工作。

案例二:毕业于三年前的陈同学现在在小城市的一家小企业从事文员一职。据她回忆,当时在参加另一个企业的招聘时,自己的笔试和面试成绩都不差,最终却没有拿到offer。一起参加招聘的朋友最后却成功留了下来。陈同学一直自责,可能能力达不到岗位的要求,为此还郁闷了一段时间。然而后来在和朋友的聊天中才得知她的成绩和朋友的不相上下,但是她朋友的妈妈的初中同学是这家企业老总的好朋友,有了这层关系的“保障”,最后拿到offer的不是她,而是她的朋友。

案例三:今年即将毕业的王同学已经拿到了某某公司的offer,当别人还在找工作的前线奋斗或者在考公务员的路上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她却没有任何压力,已经开始筹划自己的毕业旅行了。在被问及是如何找到工作的时候,她表现出些许的自豪感。她说找到这份工作其实要归功于大学期间在参加社团活动期间建立的人脉关系圈。她的朋友是这家公司的实习生,实习期间得到公司管理层的赏识,最后留了下来。而王同学在和这位朋友抱怨找工作难的时候,这位朋友向她投出了橄榄枝,通过内部推荐,得以进入这家公司工作,而这家公司开出的条件也符合王同学的要求,是她所希望看到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些案例里涉及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正是通过这种“弱关系”,最后实现了职位和求职者的匹配,甚至在毕业生往后的职業生涯中完成职业流动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这一层叠一层、一环扣一环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拥有这样的“朋友圈”,这些求职者不一定会找到如今相应匹配的职位。从以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捕捉到关系网络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存在的蛛丝马迹,这种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悄然无声地发挥着作用。

(二)“朋友圈”如何发挥作用及影响程度

1.如何发挥作用

市场转型期的今天,都在强调要发挥市场指挥棒的作用,强调公平竞争。但为什么这种“朋友圈”资源依旧发挥这样重要的作用呢?其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在如今“朋友圈”资源还能发挥相当大的优势作用的关键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在不断强调市场化的今天,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没有一个很好的途径去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雇主们和求职者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雇主需要了解求职者的身份、能力等各种各样的与职位匹配的信息,而求职者需要掌握应聘的单位或公司的实力、发展潜能等信息,这样双方才能决定是否接受这个人或这个职位。

那么在这中间还有个信任的问题。换一个思维角度,回到上述所论述的内外环关系来分析,如果雇主和求职人是“朋友圈”中联系较为密切的“内环关系”,就是处在亲戚朋友圈里的人,双方都对彼此相互了解。试想如果最后职位与求职者匹配的话,当然是最皆大欢喜的结局。关键是出现这种皆大欢喜的局面这种可能性在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关系最为紧密的朋友往往帮不上忙,他们手中掌握的信息几乎是雷同的,都是冗余的。亲戚朋友等“内环关系”认识的人范围实在太小了,出现这种恰好搭配成功的几率就十分渺小了。而“外环关系”范围是数学上几何级的翻倍,那么数量就大很多了,能够找到较好搭配的成功几率也就呈现几何级增长。举个例子,就像男女双方找结婚的对象,在“内环关系”圈子里找到合适的对象可能性很小。但是一旦活动范围扩大了,接触的人多了,找到合适的对象的可能性也就变大了。

2.影响程度

对每个人来说,“朋友圈”中大多是关系很好,或者说联系较为密切的人,而这些强关系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即所谓的资源成本进行维系,在社交时间方面产生了排挤的效果,使得个人的关系网络变小,并且造成信息通路上的多余。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的介绍,而非由市场力量来运作。由于维系的成本和效果不一样,关系密切的人际网往往比较窄小,就像波纹的最内圈,关系的强弱随着距离中心的远近逐渐减弱,但是最外圈的圆往往范围更大,这个时候关系不是那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比关系亲密的人际关系网要更广阔,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更有好处。

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大型网络招聘网站了解信息,最后真正能签下offer的人少之又少。这时候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朋友圈”就有其用武之地了。一方面,毕业生利用关系网中联系较强的人脉网,收集和筛选就业信息,哪里的公司或者企业、单位需要招什么样的员工,要求是什么,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以通过“内环关系”掌握主动权,获得一些竞争优势,自己的朋友关系网、父母甚至家族的关系网都是社会资本的一种,你能利用到就是你的优势,在竞争岗位的过程中有了一层保障,“卖人情”不失为一种手段。现实生活中其实存在很多的引荐和推荐的形式。在人力资源管理学中,在人员招聘和配置的过程中,很多管理层人员为了节省成本,往往选择外部推荐招聘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招到一些和岗位不符的人员,也可以更了解所招聘人员的底细和真实情况。所以这一层关系网所掌握的信息更有深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外环关系”。其实这些人群中掌握的信息要更为广阔和全面,通过他们了解到的信息会更全面,自己在筛选的过程中也容易留一些“后路”,不必钻牛角尖。虽然这些关系网并不能带来很实际的效果,比如向一些公司或单位引荐、推荐就业,或者提供“门路”进入某一岗位,但是这些海量的信息对找工作还是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社会依旧达不到“公平竞争”这一高度。现在不仅仅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更是一个拼“朋友圈”的时代。个人手中建立和掌握的所有人际资源都会成为一把非常非常有利的武器,不管是在就业还是在其他的方面,都会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四、结语

在中国现今的大环境下,“朋友圈”关系网中的“外环关系”力量被削弱,“内环关系”一统大局江山。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也许可以从逻辑上推测出来,很多的职位并没不是由最适合它的能力者获得。结合上文的论述,原因无非在于“内环关系”的范围毕竟很小,找到匹配恰合的信息的成功几率并不高,甚至希望相当渺茫。长此以往,这样的发展势头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产生影响。并且因为“内环关系”在各方面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大家似乎都把关注点放到比较关系强、弱,而不是追求能力的大小、贡献的大小,这样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们把注意力和精力很都放在“拉关系”上,而不是好好工作上。

有学者这样总结,中国已经随着高校的扩张进入了“后文凭时代”。也就是说,在后文凭时代,仅仅只凭借文凭这一个筹码并不能保证得到一个好的职位,因为在高校扩招之后,全国范围内的各高校的门槛被极大降低,文凭也出现了贬值的现象。如今大家都有了文凭,有“强关系”但能力不高的人也就无法拿文凭来拉出差距、分出区别了。虽然文凭与实际能力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但是二者总体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强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弱关系”因素很难发挥其应有的能量。人才和职位要求不符的问题就会很严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社会学大家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思想中有这样的阐述,在后工业社会时代,知识和技能都将作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之一。知识阶级作为技术专业阶级将极快地增长。笔者也认为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将会是一个精英统治的知识型社会,更主要的是一个技术型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在这个世界的通行证将极少基于先赋因素(虽然这些能够赚来财富或取得一定的文化优势),而是较多地基于后天的教育和技能学习。而在就业方面,成功实现就业不仅基于后天教育和技能与职位的匹配,更基于市场信息搜索的能力。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外环关系”为这种搜索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我们的社会正以无法抗拒的力量朝着知识技能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前进。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依然依据费孝通所阐述的中國社会的“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划分关系的强弱,从而区别对待和使用人才,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职位和职位的回报的匹配,那将会是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势方向背道而驰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外环关系”的力量得到发挥的地方,人才有可能尽其才,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社会才会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前进;只有“外环关系”的力量能够得到适当发挥,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才是一个发展良性的时代。

注释:?

①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

②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6.

③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

④陈成文,谭日辉.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4(6):31-35.

⑤田永坡.人力资本一般性和专有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5-110.

⑥孟大虎.大学生就业行为探究: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5(8):58-61.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李玉萍.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7).

[4](美)格莱斯.质性研究方法导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6]麦可思研究院,王伯庆.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龚虹波.论“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个中西方社会网络比较分析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3(12).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朋友圈文化建设
新时期下农家书屋的机遇与挑战
农家书屋伴随你——关于农村书屋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