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诗,感悟诗韵
2018-01-20曹丽娜
曹丽娜
摘 要:古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含蓄、读起来朗朗上口,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人类的精神食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品味古诗的魅力,感悟诗的韵味,汲取精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
一、品味语言美
诗人通过古诗有限的字数,描绘各种各样的内容,表达丰富的情感。所以十分讲究用词的恰到好处、凝练含蓄。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水势浩浩荡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水劈山断的画面,表现长江奔腾向前的气势及天门山陡峭的地势。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双峰耸立,在那天水相接之处,一片白帆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从天边驶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相互呼应,生动逼真地表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遐思无限。
二、想象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问学生,诗人通过哪些事物描写了画面?学生说诗人从一方小池,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景图,描绘了一幅恬静柔美而又生机盎然的“泉池荷花”图。“才露、早立”逼真地写出了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看,孩子们把这首诗想象成了一幅相映成趣的画面。
三、领略意境美
意境,就是詩人将自己写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自己所要抒发的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形成直观印象,加深情感体验,训练诗词阅读能力和技巧奠定基础。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我问学生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展翅翱翔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看到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此时此景,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我们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及鸟儿清脆的叫声。似乎还闻到春天泥土的气息,感受到了斜风细雨的景致。这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就是“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而他怡然自得,无忧无虑地钓鱼,他不放鱼饵,直钩垂钓。他钓到了什么哪?他钓到了悠然娴静的生活,他钓到了诗意的人生,只有烟波钓徒才能写出这样不朽的诗篇。
四、体验情感美
很多古诗,诗人有的借景物表达心声,有的借事物抒发自己的志向,有的吟咏生情,他们善于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发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所以老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得到心灵的陶冶。如在学习《村居》这首古诗时,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回答“让人陶醉”,有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绿草如茵,莺歌燕舞,春暖花开,杨柳依依等等。我又问,你们学过的描写春光烂漫的诗句有哪些?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赞美春天的诗句,脱口而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发不可收拾。这些诗句的朗诵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感染,通过学习一首诗,整合多篇诗,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中蕴含的情感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
五、抒发想象美
想象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孩子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每学完一首古诗时,我会启发学生如果换一个季节,或者换一个地方,或者对不同的人,会有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编写不同情景的诗,学生会各有千秋,各抒己见。如学习了翁卷的《乡村四月》这首诗,学生编写了《乡村八月》绿遍山原金满川,桂花香里云如棉。乡村八月闲人少,才了花生又犁田。《乡村六月》绿遍山原白满川,荷花香里粽子甜。乡村六月闲人少,才了割麦又种田。还有《乡村十月》《乡村腊月》等,孩子们写出一首首清丽的诗,极具乡村气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我情不自禁地称赞他们都是一个个小诗人。
总之,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诗词,应该让学生多去学习。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学习古诗蕴含的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古诗词的这片诗园里,读出做人的境界,读出生命的辉煌,与诗歌相伴,芬芳一生。
参考文献:
[1]马慧梅.走进古典诗词,开启美的历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革新,2018(5).
[2]李勇兵.解读古诗词的金钥匙[J].文学教育,2013(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