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拣儿童多处行

2018-01-20顾颖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儿童

顾颖

摘 要:教育的任务就是用有效手段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内在潜力;纸带游戏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着的生命力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用有效手段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由此,我想起教学中的一些故事:

故事一:一年级儿童的数学探究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是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对这句话的体会可以说是越来越深刻了。

下面我想从一年级学生的一堂数学探究课说起。

一年级孩子太小,不能探究吗?不要小看他们!

在教认识“几十几”时,由于借助于计数器,他们对这一部分知识学得比较快。于是,孩子们开始分散注意力。当然,我可以以强迫的方式来让他们正襟危坐,坚持到下课,但这不是浪费孩子的时间,甚至生命吗?

于是,我把预设中的一个问题拿出来让他们研究。

我问:我们学习了几十几,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如34和37谁大?为什么?

小姜说:37大,因为7比4大,而十位上是一样的。

那么39与59、74与54呢?

又有学生说,个位上一样,看十位上大的就大。注意,我并没有叫他们这样说,而他们却能用自己认为合适的但并不是很规范的“数学术语”来回答,我觉得很不错!

接着,我又问:100与97谁大,为什么?

小炎说:当然是100大了,因为三位数总是大于两位数的!(好一个三位数!要知道孩子们才刚刚学了一个唯一的三位数——100,就知道三位数了。)

不知是谁提出了反对意见:“不对,000不也是三位数吗?它为什么不比97大呢?”

大家一时语塞。是啊?为什么呢?小谭说:“不对!000看起来好像是三位数,其实它就是0,应该是一位数,后面两个0不用写。”大家这时才恍然大悟。

接下来,我留下一道题让同学们下课去探究:200与197,谁大,为什么?

虽然已经下课了,同学们仍然在争论着、讨论着……

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大胆进行了调整,没有局限于、满足于让学生就学一个简单的“几十几”的知识,而是跳出这节课,让学生感受更多的数,既巩固了知识,又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我不仅是在教这节课,而且在逐步培养孩子的数感!我不仅在教这一内容,而且在教这一串内容。

由此,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是给孩子一块巧克力呢,还是一串糖葫蘆呢?显然是后者!这不就是所谓的课程智慧吗?我深思。

透过这个教育小故事,我更加深深地懂得:要相信儿童的发现能力,相信儿童的探究能力。这是我从教学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教学理念,也是我的一贯追求。

故事二:纸带游戏

一次,一个孩子跑来和我说在100和200之间有164个整数。那时,我还觉得这个说法可真奇怪。后来仔细一想,这是孩子在认知上有些偏差了。他们对较小的数能清楚地认识,当数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有些迷糊了。由此推断的话,他们一定认为在900和1000之间的整数一定比在100和200之间的整数更多。为了能让他们对较大的数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我决定想一个有效的办法。

真巧!一天下课,我看到班上的一个孩子在玩一个纸卷,纸卷好长。我想,利用它写数,说不定孩子们看到数是怎样增长的,从而对数的大小会有个具体的概念。说干就干。我对她说,我们一起来玩,好吗?于是,我们在纸条上定点(间隔距离1厘米)。我们定、量了一些点位标记后,在每个点位号的上方标出数字──1、2、3、4…不一会儿,周边的学生都好奇地聚拢过来,“在干什么呀?”我让他们先看再说。“我们也可以一起做吗?”我没有立刻作答。快到100时,我叫学生过来看我写下这个数字,因为这个数字是会让学生感到惊奇的。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开始自发做成类似的纸条,并在上面继续标注。当标出的数据达到1500左右的时候,我们一起把卷纸贴在了墙上。他们饶有兴趣地自己欣赏着“作品”,并叽叽喳喳讨论哪个是自己标注的数字。

也许有老师会问:“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他们的言外之意是:你做这些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些活动,我不能确切地说学生能学到什么。但是,我相信,通过类似“纸带游戏”的活动,可以教学生乘法、因数、比例、标度、测量和制图等多项知识和技能。因此,我认为,这样做会培养孩子们的数感,而且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觉得新奇的,多花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体验中,伴随着孩子们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精神活动,全面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

冰心在一篇散文中有一句名言:“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就让我们把握好孩子的学习探究心理,努力去追寻孩子眼里的“春天”吧!

参考文献:

[1]黄金娟.童年的秘密[J].中国图书评论,2003(2).

[2]杨莉君.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现代化与中国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