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不再留守
2018-01-20胡蝶
胡蝶
摘 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群体,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享受不到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般地生长”。同样是天真烂漫的儿童,留守儿童却表现出不一样的成长发展状况,是什么在左右着他们的成长?又是什么将他们引向不一样的人生?本研究旨在从父母及祖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社会现实这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层层抽丝剥茧,探寻导致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社会现实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7周岁及以下的儿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选择奔向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在不断地壮大。
一、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在不同时代存在着同样问题,经济条件不是制约留守幼儿隔代教养质量的关键
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没有得以改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文化的发展。留守幼儿的父母大多在大城市工作,从与多位留守儿童的父母的交谈中可以得知,他们在大城市中也经常会与同事、上级领导交流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认识,都有比较先进的育儿理念。但是无论他们的理念多先进,却无法改变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现状,原因便是留守儿童隔代教养的问题。隔代教养人长久生活在农村且大多没什么文化,农村地区信息交流也没有城市流畅,他们的育儿观念依旧停留在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以及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即可。这便是导致留守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人际交往、个性、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他们较少与幼儿交流,常常让幼儿独自一人与玩具为伴,忽视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也不了解幼儿期对儿童人生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隔代教养人与新一代的年轻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是存在差异甚至是冲突的。
而那些在大城市谋求发展的新一代父母,虽然有用先进理念教养孩子的心,但是没有真正付出实践的决心与能力。他们懂得劳逸结合,懂得享受生活,因此工作闲暇之余大多放松休息而不是把精力再次投入到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面。另外,长期在外拼搏的年轻人因为愧对自己的父母,当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方式与父母不一致时大多尊重父母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父母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却不能改善留守幼儿隔代教养存在问题的原因,也是为什么留守幼儿隔代教养在不同时代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的原因。
二、隔代教养以及任何替代性关爱都无法代替父母对留守子女的爱
众所周知,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发展过程中包含着无数个关键期、敏感期、转折期。就从依恋和马斯洛需要理论两个角度来说,父母对留守儿童而言很重要。整个儿童期都是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在依恋关系形成的时期,儿童会出现分离焦虑、怯生,会慢慢从依恋关系建立发展为依恋关系明确,从而逐渐形成交互关系,形成安全的依恋。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如果在儿童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离开儿童,儿童必定会产生不安全感,直接会影响到儿童今后的同伴关系、人际关系与社会性发展。再从马斯洛需要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留守儿童的早期依恋无法得到满足,就无法满足安全的需要以及爱与归属的需要,这些低级需要无法满足,那么留守儿童根本无法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虽然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儿童的某些发展需要,但是父母对于儿童的影响尤其是母亲对于儿童的影响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替代性关爱无法替代父母之爱,尤其是在儿童早期。
三、全社会应聚焦留守儿童,关注其成长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新生代父母
年轻人有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他们会选择外出打工,将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让自己的父母代为照顾,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意识到的是,儿童时期是孩子发展的奠基阶段,一旦忽视了孩子,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可能会造成自己终身的遗憾。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最好的爱便是陪伴。年轻人不妨再辛苦一下,尽可能多地留出自己业余的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多多交流,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与父母沟通。在无法改变离开孩子现状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更新自己的父母的教养观念与方法,改善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可能存在的弊端。
(二)关于留守儿童隔代教养人
留守儿童隔代教养人对于儿童的教养一般存在很多問题。虽然问题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所有隔代教养人对于自己的孙辈都是出于爱的,因此对于提高这些隔代教养人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向他们传播先进的育儿观念。只要是出于对自己孙辈的爱,出于聚焦儿童成长这一共同的信念,那么这些留守幼儿的隔代教养人一定是乐于接受的。
(三)关于社会现实
如上所述,在当今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悬殊大、教育资源不平衡、城乡二元制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聚焦的应该是所有儿童的发展,关注的应该是所有儿童的成长,应该提供的是所有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这些才能有利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促进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