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
2018-01-20薛薇
薛薇
摘 要: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文字语言类教学,它的教学性质注定了课堂学习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当代初中生都是具有新思想和独立意识的孩子,他们喜欢幽默简短的语言,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改变语言方式,使用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教学;课堂视觉;课堂教学;教学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独具特色和个性的语言开展教学,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改变当前刻板的教学语言,让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一、教学语言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
1.教学语言的使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学习,这其中教学语言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前的初中英語教学主阵地依旧是在教室,所以,老师必须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工具,也是第一关键。如果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直截了当地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就很难进入教学环境中,但如果在开展知识点讲授之前,老师能够以一段精彩的故事、新闻或者是演讲抛砖引玉,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后进入知识讲学,课堂氛围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2.教学语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产生影响
好的教学语言能够尽快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并且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分散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再者,良好的语言能够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从而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产生影响。同时,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审美需要属于高层次的、对成长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教师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基于课堂教学视角的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
1.注意精简和提炼语言,避免教学语言过于啰嗦
在实际的授课中,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花费了很多时间,要想将学生从热烈的题外讨论中拉回来,则需要使用更多的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使用简炼的语言,语言应简短而不单调,既能够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将话题扯得太远,注意控制时间。老师可以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课堂教学,例如:“有一次出国,老师要买3斤苹果,老师发现价格标牌不见了,老师问营业员,营业员也因为找不到价格牌不知道价格,而老师总共带了20元,不知道老师可以承受的最高价格是多少钱,用英文怎么说呢?”联系生活实际,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建立情境,可以直接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开始知识点的讲授。教学语言的简约性还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提问次数上,教师要避免过于频繁的提问,过于频繁的提问让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问题就被一带而过,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适当地使用激励性语言
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激励性语言,适当触及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失败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当然,激励性的语言也可以是鼓励性,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自信,明明可以解答问题,却不敢大胆发言,这对学习是十分不利的,也阻碍了学生的性格培养。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要鼓励,大声地表扬学生,比如:“回答得很完整嘛,大声说出来,老师又不是洪水猛兽,胆子大一点,说!”风趣幽默的语言极具感染力,能够鼓励内向、胆小的学生,让他们解除防备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也十分有利于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
3.注意使用无声语言
语言不仅仅是用嘴巴来表达的,还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这些无声语言都是表现个人思想意识的工具。教师使用教学语言,要注意配合动作、表情,通过“演”这种无声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语言受体明白自己的意思。教师的眼睛会说话,可以表达鼓励、批评、赞成和反对等多种态度。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要充满爱心,用爱的眼神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批评学生,也可以先用目光给予他一些警告。英语语言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尤其是无声语言,看似无声胜有声。
总之,语言是人们沟通的工具,人们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语言也是传播知识文化的唯一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使用简短精炼且有趣的语言讲授知识点的精髓,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明确,做到一针见血。
参考文献:
[1]祝东应.初中英语课堂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J].教育观察,2012(9):147-148.
[2]刘英利.浅析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74-175.
[3]辛玉兰.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趣味的课堂评价语言提高教学成果优先出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6(9):36-37.
[4]陈坚,王君.初中英语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1):166-167.
编辑 李烨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