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8-01-20李明英
李明英
(吉林省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食管黏膜下肿瘤主要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组织的一系列消化道病变,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瘤、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中平滑肌瘤最为常见,约占食管黏膜下肿瘤的60%以上,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上腹部疼痛等[1]。临床常采用手术进行食管黏膜下肿瘤治疗,传统的开胸手术创伤大,影响预后,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2]。本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75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为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现将患者资料整理如下: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10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5.2±4.1)岁;肿瘤直径:0.4~3.2 cm,平均肿瘤直径(1.6±0.5)cm;肿瘤位置:食管中段18例,食管下段13例,食管上段6例。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9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5.9±4.8)岁;肿瘤直径:0.6~3.2 cm,平均肿瘤直径(1.8±0.3)cm;肿瘤位置:食管中段18例,食管下段11例,食管上段9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神经系统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肝肾疾病、全身免疫系统疾病、不配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胸腔镜下黏膜切除术。具体方法:患者进行手术室后保持仰卧位躺平,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铺设消毒方巾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予以患者健侧单肺通气。于患者脑中线7、8肋间作胸腔镜观察孔,如果患者为下段食管肿瘤需在腋前线6、7肋间、腋中线7、8肋间作操作孔,观察孔则设定在腋后线6、7肋间。于操作孔中置入操作器械电凝分离胸膜以及周围食管,采用电刀逐层切开病灶周围皮肤组织,钝性分离病灶并摘除。在胸腔中注水并进行充气,观察黏膜是否出现破损,如无异常后间断缝合食管肌层,留置引流管。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做好生命体征检测工作。
1.2.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实施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术前麻醉以及准备工作同对照组,予以患者低流量吸氧支持(3 L/min),清除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手术过程中首先作穿刺口于患者腹部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安装透明帽后置入内镜,对病灶的具体位置以及病变程度进行探查,于距口腔侧5 cm处黏膜下注入靛胭脂、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分离病灶外围包裹组织,使肿瘤充分显露,应用H00K刀分离瘤体并摘除,采用圈套器将病灶取出。术中采用氢气刀进行小血管止血,利用止血钳钳夹进行大血管止血,缝合后做好术后处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半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并发症包括创面渗血、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病灶不完全切除等。
1.4 统计学方法:根据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研究资料分析处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对照组手术时间(113.28±23.14)min、术中出血量(67.73±10.54)mL、住院时间(8.67±0.81)d;观察组手术时间(51.74±16.72)min、术中出血量(32.35±10.33)mL、住院时间(4.42±0.78)d。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9.875、6.532、7.103;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1.6%(8/37),其中创面渗血3例(8.1%)、食管穿孔2例(5.4%)、食管狭窄1例(2.7%)、病灶不完全切除2例(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3%(2/38),其中创面渗血1例(2.6%)、食管穿孔0例(0%)、食管狭窄1例(2.6%)、病灶不完全切除0例(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食管黏膜下肿瘤源自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是临床常见食管良性肿瘤,特征主要表现为肿瘤表面光滑,呈半球或者扁平隆起形状,也有少部分呈不规则隆起或者长条形,表面出现充血糜烂[3]。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的解剖部位和体积大小,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胸骨后存在明显的饱胀、疼痛压迫感和轻度吞咽梗阻感,临多表现为咽下困难、呕吐和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4]。
临床常采用外科开胸手术进行食管黏膜下肿瘤治疗,但是该方法对患者身体创伤大,且手术时间长、成本高,术后容易出现创面渗血、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因此患者对该治疗方法接受度不高[5]。胸腔镜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创面,但是容易破坏食管黏膜引发食管胸膜瘘。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在内镜可视环境下进行注射、病灶分离,病灶能够完全切除;且术中通过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内镜下查看病灶情况,能够明确病变深度、范围,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生理盐水的注射能够分离固有肌层、黏膜下层,促进病灶抬起,采用的电切手法可避免电流向固有肌层传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如研究所示,观察组患者采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各项指标明显优化,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优势明显,应用价值高。综上所述,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1] 孙趁意.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78-79.
[2] 李华茹.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8例食管黏膜下肿瘤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15.
[3] 胡绍育,傅向平,张梅庆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45例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5):62.
[4] 于双,王晴雷,江泳,等.探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37.
[5] 张鸣,沈洪章.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1):91-93.
[6] 曾斌,戴勇,廖爱军,等.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瘤并行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9):94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