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调中舒肝汤治验举偶
2018-01-20杜志宏
杜志宏
(山西省文水杜志宏中医诊所,山西 吕梁 032100)
调中舒肝汤为笔者自拟方,由佛手10 g,香附10 g,炒枳壳1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半夏10 g,延胡索10 g,砂仁6 g,槟榔10 g,木香6 g组成。上述为成人常用量,临床应用可以按体重、年龄及体质情况,酌情增减。煎煮方法:将上药用800 mL水浸泡4 h,第1次煎煮20 min,取汁300 mL,第2次煎15 min,取汁200 mL,两煎混合,早晚各服250 mL。本方功效为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可用于多种病证,经笔者20年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1 胃炎
患者,男,34岁,2016年3月7日初诊。主诉:胃脘憋胀微痛3年余。2015年12月10日于山西省某医院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胃幽门螺杆菌(Hp)(+)。口服兰索拉唑肠溶片、克拉霉素等好转,停药后如故。刻下症:胃堵闷,自觉饮食停留,不往下行,便溏不爽,乏力、口干、时而反酸,脉弦涩,苔白,舌稍红。此乃肝胃气滞,肝胃郁热,予以针灸双足三里并服调中舒肝汤合左金丸。药物组成:佛手1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炒枳壳10 g,姜半夏10 g,延胡索10 g,黄连5 g,吴茱萸3 g,香附10 g,槟榔10 g,木香6 g,砂仁9 g,蒲公英18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3剂后胃堵闷消失,反酸见好,大便已实。先后原方加减服28剂,诸症失,其后14C呼气检验Hp(-),至今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胃堵闷,因肝郁气滞、便溏不爽,气滞于胃肠,湿邪不化;反酸,肝胃郁热,Hp(+),加重气滞。调中舒肝汤一则健运脾胃,二则舒肝调畅气机。又取蒲公英舒肝和胃,清热利湿,杀灭Hp,集理气和中、运脾和胃、解毒利湿于一方,临床告愈。
2 头痛
患者,男,50岁, 2015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头痛反复发作16年之久。先后在北京、太原等医院行脑血流图、颈椎X片、眼底检查、磁共振检查等未见异常。刻下症:自觉头痛,发作无定时,胃不适时更甚,喛气,打嗝,怕食凉物,便调纳少,查腹右侧压痛明显,拒按,但B超未见异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诊为肝脾郁滞,脉络瘀阻,予以调中舒肝汤加味。药物组成:佛手10 g,海螵蛸18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炒枳壳10 g,法半夏12 g,天麻15 g,白芷12 g,延胡索10 g,槟榔10 g,砂仁10 g,香附10 g,木香6 g,3剂,以观药效。10月21日来诊头痛发作间隔时间变长,嗳气、打嗝见轻,再服14剂。三诊来告头痛未作,胃无不适,告瘥。
按语:本例患者头痛病程长,伴随胃的症状明显。全方舒肝解郁,调胃运脾,调畅气机,使清阳升、浊阴降,脉络通,头痛自愈。不治脾胃者,非其致也。
3 呃逆
患者,女,60岁,2014年5月8日初诊。自述呃逆6年,时轻时重,胃胀,打嗝时能将食物以抛物方式吐出,便溏,腹诊胃脘压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诊为肝气郁滞,胃肠气逆,予以调中舒肝汤加味。药物组成:炒白术15 g,茯苓15 g,佛手10 g,砂仁9 g,香附10 g,生赭石24 g,白蒺藜15 g,炒枳壳10 g,姜半夏15 g,槟榔10 g,延胡索10 g,木香6 g,公丁香6 g。水煎,早晚分服3剂。5月12日来诊:呃逆、胃胀、便溏均见好转,继服14剂。6月1日来诊:呃逆未作,饭量增加,嘱口服舒肝和胃丸善后。2016年其女来告呃逆未作。
按语:呃逆本为肝胃气逆,胃胀,气滞,便溏,湿也。调中舒肝汤加味中白术、茯苓、砂仁健运脾胃,白蒺藜、代赭石、公丁香平肝降逆,佛手、枳壳、槟榔、半夏化痰和胃,顺气降逆,木香调畅胃肠气机。全方应用使肝得疏泄,脾得运化,胃气下行,呃逆自止。
4 痛经
患者,女,25岁,已婚未孕,2016年10月3日初诊。自诉月经第2日,量少,色黑有块,腹胀憋痛,腿胀微肿,腰困,腹泻5次,化验排除妊娠。诊为气滞血瘀,脾虚郁滞,予以调中舒肝汤合失笑散加味。药物组成:佛手10 g,炒枳壳10 g,醋延胡索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姜半夏10 g,醋香附10 g,砂仁3 g,槟榔10 g,生蒲黄10 g,五灵脂10 g,路路通15 g,木香6 g,3剂。服药后胀消痛止。11月2日二诊:腹微胀痛,继以上方服用。今年春天偶感风寒来诊,诉痛经已愈,已有身孕。
按语:经来则憋胀,气滞也,痛则不痛,血不利,则为水,为肿。调中舒肝汤加失笑散,佛手理气和胃不伤阴;延胡索、砂仁、枳壳、香附理气活血,温下焦,止痛;白术、茯苓健脾宁心;生蒲黄、五灵脂活血祛瘀止痛;半夏调和阴阳和胃;路路通行气止痛,活血通络,利水消肿。朱良春谓:“路路通之作用在于通利,故无论滞气、瘀血、停痰、积水均可用之以为开路先锋……既能行气,又能活血。”
5 泄泻
患者,女,37岁,2015年9月23日初诊。主诉:慢性结肠炎已3年。做肠镜两次,所服中西药无数,效果不显。刻下症:大便溏泄,每日5~6次,伴下腹隐痛,乏力,叹气则舒,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此为肝脾不和,予以调中舒肝汤加味。药物组成:炒白术20 g,茯苓18 g,砂仁10 g,香附12 g,姜半夏15 g,木香10 g,生薏苡仁30 g,佛手10 g,土茯苓30 g,党参片18 g,7剂。10月5日来诊:大便每日2次,加补骨脂20 g,继服18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者脾虚兼肝郁,《景岳金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予以调中舒肝汤健脾舒肝和胃。再加生薏仁30 g健脾渗湿,增强健脾化湿作用。加土茯苓30 g利湿解毒;古人称其“凡一切恶疾(指难以医治之症)可用”,说明对慢性结肠炎这种顽固疾患也有疗效;《本草纲目》载“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泻”,而且不伤正气,泄泻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