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结合循经取穴针刺放血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2018-01-20祁相焕张德恩
祁相焕,张德恩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临床常见头面部颅神经损害、脊髓节段性损害包括颈部、胸部、腰骶部。另外,可见脑膜炎、脊髓炎和眼部带状疱疹伴迟发性对侧偏瘫等损伤。带状疱疹愈后极少复发,但是如不及时正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抗病毒、营养神经的基础上运用三焦辨证结合循经取穴针刺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136例,男72例,女64例;年龄15~78岁,平均(56.34±9.56)岁;病程3~10 d;发于上部头面、颈、胸背及上肢者68例,发于中部胸背胁肋者41例,发于腰骶部及下肢者27例。
1.2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有关标准。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和皮疹消退后遗疼痛。②西医诊断参照《皮肤性病学》[2]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1)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三焦辨证,把人体分为上、中、下3个生理、病理区域。根据发病部位,发于头面、颈部、胸背部者属于上焦病证,取合谷、外关、内关等穴;发于胁肋脐上腰部者属于中焦病证,取太冲、侠溪、内庭等穴;发于脐下腰骶部及下肢者属于下焦病证,取委中穴。
(2)根据经络辨证,循经取穴。①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属于六阳经,属上焦,取阳白、攒竹、印堂、颧髎、迎香、上关等穴并配合上焦取穴。②颈、臂丛神经分布区域包括足太阳膀胱经、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属上焦,取相应夹脊穴,手三阳主要循经取曲池、肩贞、支正、后溪、四渎、臑会、天井等穴,手三阴经取鱼际、劳宫、曲泽、尺泽、天泉、极泉等穴,并配合上焦取穴。③肋间神经分布区域属足太阳膀胱经,属中焦,取相应的夹脊穴及局部围刺并配合中焦取穴。④腰丛神经分布区域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及足三阴经,属中下焦,取相应的夹脊穴、章门、期门、带脉及局部围刺,循经取太冲、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箕门、曲泉等穴,伴下腹痛者取急脉、气血、冲门穴。并根据疱疹情况,选取中焦或下焦穴位。⑤骶神经丛分布区域属足太阳膀胱经及足三阳经,属下焦,取八髎穴及内庭、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足临泣、阳陵泉、风市、环跳、足通谷、飞扬、委中等穴,并配合下焦取穴。
以上取穴均常规操作,以得气为度,根据疱疹多少、所在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住院前3 d每日选取皮疹部位两处点刺4~5 次,拔罐放血5~10 mL,发于头面部者耳尖放血。3次后如局部皮疹仍红,可再次放血,以皮疹发暗、萎缩为度。由于早期患者皮肤较敏感,伴随疼痛、烧灼、刺扎感,因此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5 min,吸附力不宜太大,以血不再出即可起罐。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的有关标准拟定。痊愈:全身状况改善,饮食、睡眠正常,水疱萎缩、干涸、结痂,痂皮脱落,疼痛完全消失;显效:全身状况明显改善,水疱全部萎缩,并有部分结痂,疼痛明显缓解,对饮食、睡眠无影响;有效:大部分水疱萎缩干燥,尚有杂破溃面, 疼痛减轻,对饮食、睡眠略有影响;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3.2 结果 136例患者治疗10 d后,痊愈107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初次感染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逐渐沿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最后潜伏在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一旦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3]。
本病以成年人多见,多于春秋两季发病,属于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范畴。由于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系统非常广泛,可从头面至足,发病部位呈带状分布,与经络循行重叠,而又并非一致,这是笔者运用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指导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基础。三焦是人体六腑之一,但并非仅为一个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脏腑功能的特殊概念,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3个生理、病理区域。正如《医理真传·三焦部位说》所言:“上焦统心肺之气,至膈膜。中焦统脾胃之气,自膈膜下起而至脐中。下焦统肝肾之气,自脐中起而至足。”以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外科学术流派“心得派”,认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本病根据三焦理论分别论治,发于上焦者,选取合谷、内关、外关等穴清热泻火,解毒止痛;发于中焦者,选取太冲、侠溪、内庭等穴清肝胆、脾胃之火,解毒止痛;发于下焦者,取委中穴,清下焦湿热。通过三焦辨证治疗达到调节脏腑、祛除局部邪气的目的。经络辨证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对经脉循行路线、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及其经穴的作用、经脉病候和经络调节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一种重要辨证方法,是在前人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4]。经络辨证抓住了“定病位”这一重要环节,根据病位之所在,经络之所行,脏腑之所属,结合病因病机,全面进行辨证论治。带状疱疹的分布特点非常适合运用经络辨证、循经取穴。
目前西医临床常采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另加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联合治疗。研究发现[5],阿昔洛韦是治疗带状疱疹的理想用药,具有效果好、低毒素、选择性强的优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6-7],刺络放血疗法可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局部微循环障碍,还可显著降低外周的炎性介质含量。研究结果显示[8],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能与外周及局部血清P物质含量相关。
笔者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在抗病毒、营养神经的基础上,采用三焦辨证联合经络辨证,针灸、刺络拔罐联合应用,进而疏通经络,清热祛瘀,调理脏腑。与郝蓬亮等[4]研究结果一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3-16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
[4]陆汎.浅谈经络辨证的历史沿革[J].山西中医,1996,12(3):36-37.
[5]朴恩花.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0):476-477.
[6]牛乾,刘立公,梁子钧.刺血过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即时效应[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 477-478.
[7]任秀君,图娅,郭义,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组织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4):51-53.
[8]田浩,田永静,王兵,等.刺血拔罐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血清P物质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8):678-681.
[9]郝蓬亮,杨一玲,关玲.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末梢和局部血炎性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6,26(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