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辨证治疗顽固性呃逆24例
2018-01-20旷秋和
旷秋和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00)
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呃逆可分为一过性及连续性(顽固)两种类型,前者多可自行痊愈[1],无病理现象,后者治疗难度较大且容易引起严重后果[2]。西医认为呃逆是由膈神经、膈肌、中枢神经、迷走神经等受到一系列刺激导致的双侧或单侧膈肌出现的阵发性痉挛[3]。临床上将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h者称为顽固性膈肌呃逆[4]。顽固性呃逆症状易反复,难以自行缓解,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针灸辨证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病例来自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传承基地神农中医馆,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3~6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寒气客胃型5例,胃火上逆型4例,肝郁气滞型6例,脾胃阳虚型3例,胃阴不足型1例,脾肺气虚型2例,肾气亏虚型3例。
1.2 诊断依据 参照《中医内科学》[5]制定。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呃逆持续发作超过48 h;③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孕妇或哺乳期女性;②脑出血急性期及青光眼患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过敏体质者;⑤高热、癫痫等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病史者。
1.5 中医辨证 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有力,连续不断,形神未衰,多属实证;久病呃逆,气怯,声低无力,时止时续,神疲形枯,多属虚证。若呃声沉缓有力,胸膈、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纳量少,口淡不渴,苔白润,脉迟缓者,为寒气客胃。若呃声响亮,连续有力,冲逆而出,胃脘灼热,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脉滑数者,为胃火上逆。若呃逆连声,常因情志失畅诱发或加重,胸胁、脘腹胀闷不舒,嗳气纳减,苔薄白,脉弦者,为肝郁气滞。若呃声低而无力,纳少便溏,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不华,手足不温,身倦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胃阳虚。若呃声断续而短促,口干舌燥,烦躁不安,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若兼气喘咳嗽,不喜言语,多汗,畏风,少食,脉象细弱,则属脾肺气虚。如病久伤肾,则呃逆多为肾气亏虚型。
2 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主穴为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中魁、耳中。辨证选穴:胃火上逆者,加内庭、曲池穴;肝郁气滞者,加太冲、阳陵泉穴;寒气客胃,加建里、梁门穴;脾胃阳虚者,加神阙、关元穴;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复溜穴;脾肺气虚者,加合谷、公孙穴;肾气亏虚,加气海、太溪穴。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对穴位常规消毒,用直径0.30 mm、长25~40 mm 的不锈钢毫针进针,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后适时予以补泻法,留针时间20 min。中魁、耳中穴行强刺激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期间,10 min行针1次,连续2次,行针时间每次10~15 s,出针后对针孔稍微按压避免出血。寒气客胃者,足三里、中脘、建里、梁门穴行温针灸;脾胃阳虚者,神阙穴行隔盐灸,每次7壮,关元穴行温针灸。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6]。痊愈:呃逆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无复发;显效:呃逆基本消失,随访偶有复发,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有效:呃逆较治疗前发作频次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2 结果 临床治疗24例,痊愈14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3%。
4 体会
呃逆俗称“打呃”“打嗝”,多由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所致,实证者多因情绪失常、饮食失调、肝胃不和所致,虚证者多为体质虚弱、久病失治、伤及脾肾而成。
顽固性呃逆的中医辨证,一般可分为胃寒证、胃热证、气滞证、阳虚证、阴虚证、气虚型、肾虚证等类型。针灸辨证取穴思路,以和胃降逆为主,兼以宽胸利膈,通畅气机,调补脾肾,达到止呃目的。所取主穴中,膻中为心包经募穴,又为八会穴之气会,可宽胸理气,降逆止呃;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主治一切胃病,可理气和胃降逆;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治疗心、胃、胸之病,可安神宽心,开胸顺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乃胃经下合穴,四总穴之一,对脾胃相关疾病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魁、耳中为治疗呃逆经验穴。内庭、曲池穴清热通腑;太冲、阳陵泉穴疏肝理气;建里、梁门穴温中散寒;神阙、关元穴温补脾阳;三阴交、复溜穴养阴益胃;合谷、公孙穴补益脾肺;气海、太溪穴益肾固气。
呃逆日久必伤肾气。《素问·调经论篇》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厥者,逆也。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胸中”。肺根于肾,故之标在肺胃,之本在肾[7]。肾气不足可上逆动膈见呃逆。此种呃逆,病在下焦,用常规方法降胃气无效,当以补肾气、降冲气治疗。
总之,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其气机逆乱都可上逆动膈出现呃逆。故有“呃逆应按三焦五脏论治”之说[8]。临床上呃逆证型表现有多种,辨证要抓住气逆动膈这一病机关键,从调理脏腑气机入手,才能有的放矢,收到预期效果。
[1]税典奎,谢胜,陈峭,等.指针疗法联合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887-888.
[2]刘曦,韦伟,伍玉兰.呼吸促进技术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21-122.
[3]朱瑞霞,何志义.以顽固性呃逆和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的视神经脊髓炎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4):238-240.
[4]韩仲岩,丛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24.
[5]牛相来,周伟,方丽娜,等.针灸配合穴位注射规范化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6):420-422.
[6]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19-320.
[7]张士杰.古法针刺灵方治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8]高树中.一针疗法:《灵枢》诠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