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荨麻疹医案一则
2018-01-19杨嘉琳杨柳
杨嘉琳 杨柳
【摘 要】:目的 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例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资料,患者在口服西药治疗后效果不佳、频繁发作,便给予了中医药组方进行治疗。结果 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后无复发,效果良好。结论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应找到病因、去除病因,给予中医方案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再通过饮食调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中医药疗法 医案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2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充血与组织水肿,病程超过6周可称为慢性荨麻疹,此病易反复,通常骤起消退。西医治疗一般以抗组胺药物为主,但只能缓解症状;中医多认为风邪侵犯皮肤所致,风性善行数变,故多疏风解表,活血祛邪为主[1]。有幸师承于内蒙古自治区名老中医胡刚老师,吾师擅长治疗脾胃消化系统方面疾病及胃肠内镜检查,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肠炎、呃逆、咽异感症以及风湿免疫方面和其他疑难杂病,胡老师平素多喜经方用经方,思维开拓,方子大多药味精简,喜用味道较淡的中药及可以作为食物的药物,总是能给我们引导及开拓思路,通过简单的以病症和脉象来辩证用药让我们很快对中医有一个入门,因为临床疗效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便对中医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谢我的老师让我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继而走向一条经方之路,故受到老师影响开始深入了解经方使用经方,此医案便是。
戴某,女,10岁,运动员,平素身体健康,喜冷饮、零食。因其不能完全说明病情由其母代述,8岁时无明显诱因背部发痒继而出现大片红色斑块,而后出现风团,向周围扩散伴瘙痒不适,一天后风团消失未予重视,后反复出现,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嘱其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mg日一次,症状有所改善。后来每次发作便口服此药物,近期由于天气变化,发作频繁患者不堪其扰,便想寻求中医方法来改善,因师从胡刚老师三年,又为此运动队医生故而对我有所信任希望能通过中医药治疗来改善症状。刻下正见:背部大面积红色斑块,伴瘙痒,脱屑,夜间尤甚,胃脘痞胀不适,恶心,口中和,无发热、呕吐、腹痛,纳食不佳,寐不安,小便黄,大便不成形,易腹泻,面色淡黄,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滑。中医诊断为瘾疹,西医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方拟乌梅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药如下:乌梅15g、细辛1g、桂枝3g、附子2g、黄连3g、黄柏5g、当归5g、党参5g、干姜3g、桃仁5g、茯苓8g、白芍8g、赤芍5g、牡丹皮5g予以3剂,水煎服,早晚分服。二诊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服药期间红色斑块范围逐渐缩小,食欲转佳,夜寐安,胃脘部不适消失,舌质暗红,脉细滑,效不更方故继续口服原方7剂。三诊,服此药后自觉腹中暖,荨麻疹未复发,舌质淡红苔薄白,嘱其停药观察。此后该患者慢性荨麻疹一直没有复发,嘱其少食冷饮、零食。
按:荨麻疹此病西医多用抗组胺剂治疗的方法来改善症状,及去除病因等方法。中医称此为“瘾疹”,中医病因本病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邪客于肌肤,或因饮食不当肠胃湿热、食积于中焦,或因气血不足而致虚风内生等,认为均是病邪结于皮肤而发病[2]。《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学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臥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隐疹证治》云:“世医论隐疹,无不谓是皮肤间风......又阳明主肌肉,属胃与大肠,亦有冷热分痛痒,不可不审,世者呼白者为婆膜,赤者为血风,名义混淆,当以理晓,内则查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其寒暑风湿,随证调之,无不愈。”《脾胃论 饮食伤脾论》云:“四十九难曰: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自倍肠胃及伤......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澼,此胃伤脾亦伤明矣。”故当我看到病人此种情况时,首先想到从脾胃方面入手,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此患者为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同龄儿童好,又无基础疾病,故不考虑是先天禀赋不足或血虚生风亦或是风寒束表,但是因其平素喜食冷饮,儿童稚阴稚阳,冷饮极易直接中伤脾阳故会出现易腹泻,腹痛,脾主运化,因其脾阳受损运化无力,故出现食欲不佳,因脾胃运化无力,故而气滞,气滞则血瘀,而出现舌质暗红,后背出现大片红色斑块。跟师的时候许多患者因胃肠不适来就诊,通过调养脾胃在不经意间治好了许多多年久治不愈的病症,治疗疾病可以从调理脾胃入手对我的影响颇深,脾胃受损而出现一系列的身体变化,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讲中医是整体辩证,不要只注意到表象和局部,要从整体来辨别疾病,这样才会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3]。乌梅丸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蛔虫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味酸入肝经,肝木克脾土,肝旺则脾虚,取抑木扶土之法的意思,用细辛、桂枝、干姜、附子则是温脏祛寒,黄连、黄柏性寒能清上,味苦能下,此方酸收涩肠止泻;桂枝茯苓丸亦是出自《伤寒杂病论》,此方活血祛瘀平剂,散瘀养血无耗伤阴血之弊,药效平和且不伤胃气,其中赤芍为活血行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赤芍炒制后药性平和,从而顾护脾胃。有位中医大家曾说过中药是将人体阴阳调整到平衡状态[4]。张锡纯认为,脾胃即为一身之坤,脾胃健壮,则能消化饮食,全身自然健壮。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还是要找到病因,去除病因,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但从中医角度来看,可以通过辩证分析及饮食调护可以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脾胃虚弱及久病多伴瘀血,从这方面论治还是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刘刚.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6(21):80-80.
周鑫.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8):74-75.
王进,陈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766-768.
冒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