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8-01-19郝伟华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9期
关键词:机械通气临床治疗早产儿

郝伟华

【摘 要】目的:分析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3月~2012年9月在普宁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早产儿 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相关临床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和采取机械通气发生肺损伤的情况以及使用呼吸机的时间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潮气量与呼吸道峰压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患儿肺损伤情况和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具有急性呼吸衰竭的早产儿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应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进行,这样有助于提高临床通气效果,并提高患儿预后效率。

【关键词】肺保护通气策略;机械通气;早产儿;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0-01

新生儿由于早产或其他原因,常常会出现急性呼吸衰竭,不采取对症治疗会造成患儿窒息直至死亡。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建立人工气道,帮助患儿进行呼吸,改善其呼吸功能,确保患儿生命安全[1]。但是根据近些年来的临床施用效果来看,机械通气往往不能有效降低呼吸机性肺损伤的发生,且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对2011年3月~2012年9月在普宁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机械通气治疗的 30 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评价肺保护通气策略的临床使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60例急性呼吸衰竭早产儿,其中男 34 例,女26例,孕龄 27~32 周,入院时间 0.6~37h,体重900~2700g;Apgar评分,8分及以上 9 例,4~7 分 38 例,0~3分 13 例;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气漏和先天畸形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孕龄27~31周,体重 900~2600 g,Apgar评分5~11分,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孕龄 27~32周,体重1000~2700 g,Apgar评分4~11分,两组患儿在性别、孕龄、体重、Apgar评分等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采取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模式为IMV/SIMV,而且在进行通气时,要确保患儿呼吸道畅通,以无人机对抗进行治疗[2]。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通气策略,使用多功能呼吸机控制潮气量在 10~15 m L/kg,并调整参数,使患儿动脉能够达到血氧饱和,以此提供正常的动脉血气。观察组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第一维持患儿血气指标正常且肺通气量合理,使用多功能呼吸機控制潮气量,一般在 5~8 m L/kg间浮动,防止肺泡急剧扩张;第二根据入院后血气分析结果采取控制措施,保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在 45~55 mm Hg,且控制时间在 96 h以上;第三确保p H值在 7.25 以上[3]。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各项监测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吸入氧浓度、呼吸道峰压(PIP)、潮气量(VT)、呼吸末正压(PEEP)、吸气时间和呼吸频率(RR)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整理治疗后的相关资料,将其输入到SPSS21.0统计学软件中,根据数据资料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差异性检验;计数资料(n,%),差异性χ2检验;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表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监测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均得到有效治疗,两组患儿PEEP和RR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T与PIP,观察组则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中呼吸机使用时间为(3.8±1.3)d,对照组(5.8±2.6)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23,P<0.05)。观察组治疗中出现的呼吸机性肺损伤仅有 1 例,对照组为 6 例,两组呼吸机性肺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5);观察组无脑损伤患儿出现,而对照组有5例患儿出现脑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5)。

3 讨论

本研究对 30 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表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提高机械通气的临床效率,降低肺损伤的发生率[4]。

目前临床治疗早产儿急性呼吸衰竭症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机械通气,它可以为患儿提供持续的氧气吸入,进而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临床研究显示,机械通气对患儿产生的肺损伤和临床并发症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临床治疗效率。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则可以避免这类问题,它是从高碳酸血症的角度出发,根据患儿能够接受的最大Pa CO2水平,将患儿血氧饱和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之后适当升高PaCO2,降低呼吸机的容量与压力值,以此对患儿起到有效保护作用。通过调整合适的p H值,可以减少患儿肺部损伤,并且无毒副作用,并且在新生儿血氧饱和度正常时,缓慢将PaCO2由45 mm Hg升高到 55 mm Hg时,不会产生显著临床症状,也就是说明该范围是高碳酸血症的安全范围,而这也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出发点。本研究结果表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有效降低VT与PIP值,在防止呼吸末端肺泡发生萎缩的同时,又阻止了气体陷闭,从而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王冬妹,刘晓燕,冯奔红.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呼吸窘迫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09):1287-1288.

胡芬.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05):93-94.

黄晓群,卢锡胤,余鹏程.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3,19(12):70-71.

杨一民,李蕙,陈四文,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7):3029-3031.

猜你喜欢

机械通气临床治疗早产儿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